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學改革基礎會計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
一、《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相關文獻綜述
在國內,相關研究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一是體現為從財務管理人才職業特征出發,提出應用型高校如何根據專業特征來有效實施《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從而在整個專業學習過程起引導性和開創性作用,培養具有會計職業思維與職業操守,并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基礎(邵瑞慶,2007)。二是從培養目標轉變方式出發,要求培養出具有“管理型”財務管理人才;從具體培養內容上如強化師資力量、完善課程體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等角度對以《基礎會計》課程為起點的一系列教學改革(裘益政,2008)。三是進入新世紀后,大部分學者和實踐教學人員結合各自的教學經驗,從教學方式與手段、教材建設、師資教學水平提升方面提出提升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效果的措施,以突出培養的財務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能力。
二、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當前,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教材、師資、教學內容等方面。
(一)所用教材內容結構不合理
縱觀國內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所使用的相關優秀教材,內容的編排幾乎是前三分之一是會計基本準則(如會計假設、職能、方法、要素、等式、核算基礎及記賬規則)的相關基礎理論;中間部分為以工業企業為例介紹具體經營中發生的主要經濟業務如何進行相應的、簡單的會計處理;余下為相應財務報告內容介紹及簡單會計核算組織或程序介紹。歸納起來,最基礎的內容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知識在實際教學中占據大部分課時,而財務報告和核算組織及信息化的內容往往在后續教學中由于課時不足未能深入的介紹和進一步操作。這就造成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內容講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圍繞會計做賬等基礎性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而這些內容根本無法培養出具有良好會計職業能力的財務管理應用型人才。
(二)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應用型高校該專業師資大多是來自“學校—學校”招聘模式,具體到《基礎會計》授課教師,理論水平能夠勝任,但并沒有過多的實務操作經驗,由此導致在教學中涉及諸如記賬憑證、登記賬簿、財務報告編制以及會計信息化相關軟件操作過于理論和理想化,致使學習者學習了該課程后從事基礎性財務會計工作時往往缺乏獨立操作能力,甚至不知從何下手,不但增加了用人單位的崗前專業培訓成本,而且也影響了用人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理論教學占主體。
1.教學內容以理論為主
目前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以課本理論內容泛泛而講居多,比如通過黑板或多媒體演示教學會計分錄和簡單證證、證賬、賬賬之間的勾稽關系,很少展示實務中相應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與賬簿賬頁格式和精美的賬本,更沒有涉及在具體填制憑證與登記入賬過程中如何填寫以及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問題。
2.實訓教學內容單一
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分別構成《基礎會計》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其中,實訓內容通常安排在理論內容介紹之后進行,在具體實訓課堂操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一方面,實訓時間較短,長為一個月左右短則一周左右時間;另一方面,實訓內容幾乎是選擇一套理想化設計好的例子編成的教材和相應憑證與賬本供學習者進行手工操作,或者購買相應教學軟件進行理想化操作來完成實訓教學。
3.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信息規范方面
(1)會計職業道德介紹籠統甚至缺失。在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整個教學中,教學和教材內容中幾乎沒有提到作為一個財務會計人員應當遵循哪些具體會計職業道德,甚至在后續的會計組織中涉及到相關內容亦是簡單介紹。
(2)會計信息規范介紹不夠深入。對國家或者財政部頒布的相關會計信息規范法規內容在《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并沒有進行重點介紹,致使學習者走上工作后不了解甚至不能熟練地、規范地進行操作。
三、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之建議
針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筆者認為,應用型高校應在該課程教學改革中實現“一中心,雙軌制,三注重”特色教學模式。
(一)“一中心”
是指以強化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會計職業技能訓練為中心。為了滿足市場所需的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應用型高校在財務管理專業基礎課程《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始終要圍繞這“一中心”開展教學,使教學內容既要包括會計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又要使所學內容能夠滿足學習者對會計職業技能的訓練學習與操作。為此,《基礎會計》課程教材建設就成為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教學改革一項重要內容。為實現培養財務管理專業良好會計職業能力目標,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教材內容應按一定順序合理編排包括專業導入、基本理論、會計信息化等內容。在專業導入內容方面,結合實際并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通過會計職業和崗位、專業相關背景的導入來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促使其思考專業與課程相關問題。在基本理論上,可以采用案例導入方式,從介紹實務例子的財務報告出發,首先,引導學習者能夠初步對以財務報告中報表為主的內容產生整體框架認識并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其次,教學中應逐步從實務實實在在的憑證與賬簿中看到操作內容和相互勾稽關系,由此過渡到會計含義、職能、對象、要素、賬戶及記賬方法等基本理論知識的介紹,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體現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相關內容,當完成上述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操作后,通過介紹相應會計信息化規范和財務軟件具體操作使課堂教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化”,達到邊學邊做,學做同步來強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
(二)“雙軌制”
在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實踐教學部分,應當建立“雙軌制”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見下圖)。該體系包括基礎技能實訓、崗位模擬實訓、會計綜合實訓、專業實習及企業頂崗實習等四個環節,并且這些環節構成的整個過程既要對學習者手工處理能力進行訓練,又要通過財務相關軟件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對學習者進行信息化處理能力訓練。為了實現“雙軌制”系統化實踐教學體系,應用型高校《基礎會計》課程的授課教師在“教、學、做一體化”過程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具體可采取“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方式。
1.“走出去”方式。“走出去”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將校內教師外派到相關合作企業中進行鍛煉(或掛職),通過一段時間實踐操作后將考核合格的教師安排回校從事實踐教學;另一方面,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后將部分學習者以頂崗實習的方式安排到相應實習單位實習,通過具體實務操作強化學習者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2.“引進來”方式。采用“學徒制”教學模式,將用人單位財務經理引入到課堂進行實踐課程教學或擔任課程指導,將實際業務展現在課堂上并指導學習者如何操作。有條件的應用型高校還可以通過與用人單位達成在校內設置企業財務工作室的形式,讓學習者不出校門就能夠親身觀察或參加企業財務會計業務操作實習。
(三)“三注重”。“三注重”主要包括注重基礎性、注重開放性及注重實踐性。
1.注重基礎性
《基礎會計》課程作為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專業基礎課,不僅表現在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具有基礎性,也為培養具有良好會計職業能力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發揮基礎性作用。
2.注重開放性
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要實現良好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教學改革就必須與市場接軌,不僅要發揮校內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更應和市場用人單位密切合作,以“雙導師制”促進學習者理論學習和實務操作相結合的機制建立。
3.注重實踐性
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一方面需要理論知識來支撐財務管理專業人才良好會計職業能力培養;另一方面應當發揮應用型高校和市場聯動效應,實行諸如“校企合作”教學方式,通過到用人單位實際操作與“雙導師制”指導,促進《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性運用,以實現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人才良好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在“一中心,雙軌制,三注重”特色教學模式中,“雙軌制”中的“基礎技能實訓”環節是“崗位模擬實訓”、“會計綜合實訓”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的基礎,同時《基礎會計》課堂理論學習服務于后續“基礎技能實訓”環節;“三注重”中的注重基礎性、注重實踐性的首要環節是會計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因此,“一中心,雙軌制,三注重”的人才教學模式能否順利實施,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良好會計職業能力是否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
四、結束語
本文針對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現狀,從財務管理人才良好會計職業能力培養角度出發,通過對《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在教材、師資、教學內容等方面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提出為滿足目前用人單位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對《基礎會計》進行教學改革,應采取“一中心,雙軌制,三注重”特色教學模式。
作者:揭志鋒 單位:閩南理工學院
第二篇
一、《基礎會計》教學改革的設計思路
(一)課程定位
《基礎會計》課程的定位緊緊圍繞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而進行。通過市場調研,結合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意見,確定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崗位群為出納、會計、辦稅員及助理審計。而《基礎會計》課程定位為會計實操的入門課程,要求學生在學完該課程后能勝任會計員崗位,具備最基本的會計核算能力。按照會計員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要求,學生能掌握會計核算的工作流程,熟練進行證、賬、表的操作。
(二)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逆向循環式
姜大源提出,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取決于兩個決定性的因素:一是課程內容的選擇,二是課程內容的序化。如何打破《基礎會計》課程現有的學科體系,基于工作過程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及序化處理,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是該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筆者認為,《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應兼顧職業性與教育性、靈活性與一體化,遵循高職學生學習由淺及深的認知規律。打破以往理論先行、證賬表順向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的設計在充分考慮崗位、職業能力與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后,采用逆向循環式,按照“報表—賬簿—憑證—賬簿—報表”思路,將能力訓練貫穿于課程各個環節的教學中。具體設計思路如表1所示。該逆向循環式教學內容的設計方案由表及里,基于項目背景企業,重點突出學生實踐操作,共分七個模塊,九個能力訓練項目,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完成各項任務,來獲得相應的崗位職業能力及支撐該能力應具備的理論知識,將單項實訓融入平時的理論教學中,抽象枯燥的會計基礎理論知識在實訓教學中得以呈現,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設置綜合運用環節,將單項實訓與綜合實訓相結合,更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會計工作流程的理解。另外將學生各個訓練環節的預期成果如填制的憑證、賬頁等展示,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內容安排看似逆向,實則仍遵循“初始建賬—經濟業務核算—登記賬簿———編制報表”會計實際工作流程這條主線。
(三)教學方法設計
將教學內容設計付諸實踐并取得應有的效果,實施方法非常重要。課程教學應重視學情分析,探索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學生覺得抽象難理解的理論,可能就蘊藏在簡單的實操中。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探究新事物的心理,探索適宜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采用項目任務驅動,先結論、后理論的逆向式教學,能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傳統會計教學中先理論、后結論的順向式教學,往往會導致學生理論實踐分離,學習目標不明確。比如在講授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環節,基于順向式教學教師一般會介紹六個會計要素的特點及分類,然后再介紹六個要素間的關系,也就是會計等式這個結論。很多學生學習時抽象難懂,學完后就會存在這個疑慮:學會計等式和我從事會計職業有什么關系?而按照任務驅動逆向式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展示企業真實的會計報表,讓學生首先去尋找報表中的平衡性,確定會計等式的結論,進而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會計報表每部分的構成,讓學生自己在動手中將實現結論的步驟和要點揭示出來。這種逆向式的教學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將復雜的內容簡單化。學生的學習方法改革也非常重要,筆者認為,高職學生做中學的實踐操作方法是比較適合學生的。通過布置任務,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可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能遷移到其他后續課程的學習及今后的會計崗位工作中。
(四)考核評價體系設計
考核是對學習效果的檢驗。改變過去以理論考核為主的應試考核模式,改革后的基礎會計課程應加大實踐考核在課程考核中的比例,采用分散與集中的實踐考核的方式,除了平時的分散實訓考核,在期末考核中,也采用理論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單獨設置集中實踐操作考核的模塊,以考促學,使考核評價融入學習的全過程,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行動態監控,在集中實踐考核環節,可讓來自企業一線的會計人員參與考核,以企業考核的實際標準來要求學生,實現人才評價與企業活動更加有效的結合。
二、課程改革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
(一)技能培養與考證的關系
在“理論夠用,實踐加強”的前提下,所設置的課程內容體系技能既要滿足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需要,又能滿足學生“雙證融通”下會計從業資格考證所需的知識水平。目前各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依據崗位能力要求大刀闊斧地進行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同時,對《基礎會計》課程“理論夠用”度的把握差異較大。筆者認為,鑒于目前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基礎》課程的考核主要為理論考核,在“雙證融通”前提下,該課程內容的選取應與職業資格考試的考試大綱相一致,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會計職業資格考試的相關內容融入所講授內容中,讓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的同時接受國家資格考試的檢驗,學生畢業時已具備基本的職業能力。
(二)硬素質與軟素質培養的關系
基礎會計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應是以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會計基礎能力為根本,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而通過課程的學習,高職學生應具備應有的職業素質,一方面是硬素質,要求學生做賬不僅熟練,而且要準確,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另一方面是軟素質,要求學生做真賬,不做假賬,不弄虛作假,培養學生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作為會計專業的入門課程,職業素質的形成是關鍵。單靠理論上去強調是遠遠不夠的,學生也無法理解。應體現在學生的實操中,在實操中嚴格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操作,在實操中一點一滴地滲透職業規范,促成職業素養的形成。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服務企業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而人才的培養最終需要依托課程來實現。我們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應不斷的充實和完善,同時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將學生的能力培養落到實處。
作者:孫麗 宋建軍 單位:衢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