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課程改革漢語言文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語文教學類課程體系的重新調整與教學改革實踐
(一)修訂“語文教學論”教學大綱
為了能更好地適應學校教育教學類課程改革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根據學校要求修訂了“語文教學論”教學大綱。修訂后的新大綱有了以下變化:
1.新大綱在確定課程目標時,更加關注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課程目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接軌,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置。改變了以前只重知識傳授的目標指向,更重視教學能力培養和教學方法的訓練目標。
2.教學內容的確定以學生教學能力形成為核心,以傳授最新教育理念為出發點。改變了章節式教學結構,以專題形式呈現教學內容,共設16個理論教學專題和一個教學能力訓練的實踐專題。每個理論專題在1-3次課內完成,實踐專題(20學時)可以集中進行,也可以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修改后的大綱將理論教學重點放在中學語文教學的核心——最新語文教學理念、閱讀教學、寫作教學、教學設計、說課與評課等方面,并在學生實踐專題中完成學生講課、說課的實踐和指導。這樣的改變力圖通過“語文教學論”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會基本的教學設計,能進行不同類型文本的教學,初步形成一定的教學能力。
(二)改革“語文教學論”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論”作為必修課,多年來的教學傳統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輔以教學錄像示范教學,整個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理論學習多,課堂研討和教學實踐少。2013年課程改革后,實行分班授課,教學方法上也有了較大的改變,基本上是三線并行:課前5分鐘練習、教師授課與案例分析、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與教學實踐。
1.課前5分鐘練習,讓學生初次體驗登臺講課的感覺。每次正式上課前,按照學號每班一個學生講課5分鐘,教師點評。教學內容自選,要求講課內容要有知識性,講課結果作為平時作業成績記錄在案。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在講臺上講課的感覺。
2.教師授課,理論講解與課例觀摩并重。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講授課程內容,課上注重聯系學生學習語文的經驗,并輔以教學錄像和文字課例觀摩分析,學生觀摩后評課并寫出課評,作為平時作業成績。
3.小組合作學習,由合作探究到真實的教學實踐。在學期后半段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課外時間,每周一次在教師能力訓練中心共同備課,學生各自分工合作,最后每組指定兩人分別做講課和說課,所有人的活動按照參與情況賦分,作為平時成績計入期末總分,整個活動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在課程結束時,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走上講臺進行短時訓練,每組推薦的優秀者可以模擬授課50分鐘,其余學生觀課、評課。這樣做既能讓學生得到鍛煉,同時也便于教師發現問題,并及時指導。
(四)繼續推行雙導師制
雙導師制是廊坊師范學院師范生培養的特色手段,開始于2011年。學生從一年級第二學期開始,以20人左右為一組,接受由中學優秀教師和校內導師合作進行的教師職業能力訓練。訓練內容按順序有兩個學期的基本功與教師入門、兩個學期的校外見習、兩個學期教學訓練與微格教學。基本功和教師入門訓練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教師職業特點,形成教師最基本的板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校外見習是對教師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全面認識和了解,包括教學過程的各環節和班級管理等內容。教學訓練和微格教學則是側重學生的實踐過程,是教學理論的運用,也是教學能力形成的重要環節。從教師素質和教育理念到教育教學見習再到模擬教學,有計劃有步驟地系統培養了學生的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三年來,通過不斷摸索與實踐,師生共同努力,導師制也顯現出較好的效果,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學校對學生參與導師制的要求也有了提高,由自愿參加變為必須參加,并要求校內外導師要加強合作,共同實現培養目標。
二、課程改革效果調查分析
為了能更科學有效地進行課程改革,更好地培養學生教學能力,課題組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范生進行了調研,調研內容包括2010、2011級語文教育類課程的設置與教學調查,2010、2011、2012級導師制輔導調查等,參加調查的學生有558人次。
(一)語文教學類課程調查結果及分析
1.對“語文教學論”課程改革的認可度較高。對于“語文教學論”的教學內容,2011級和2010級有18.4%的學生表示很滿意,有76.9%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但有5.3%的學生表示不太滿意。不滿意主要表現在課程內容過于理論化、趣味性不足、實用性不夠強幾方面。對于“語文教學論”教學方法表示很滿意的學生是16.8%,比較滿意的學生是69.5%,另有13.7%的學生表示不滿意。不滿意集中體現在理論講授多、學生實踐少、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比較少、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幾個方面。
2.對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強烈的期待與選課結果的背離。調查結果顯示,2011級和2010級學生有66.25%的人表示想選擇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如果把教師教育模塊內的課程作為自由選修課,有81.4%的學生想選修學習。但事實情況是,學生在選擇模塊課程時更多地選擇了文學模塊和語言模塊,而非教師教育模塊。調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學生認為教師教育模塊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相比趣味性和專業性不足。文學類課程因有作品賞析和作者生平經歷而顯得有趣味,語言類課程更是學生心目中當然的專業課,而教學類課程是邊緣性課程,不受重視。第二,學生對教師教育模塊課程缺乏充分的了解。由于是新調整的課程,學生選課時對每門課程的內容不是很了解,擔心這些課程理論性強而實踐性弱,也擔心在能力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鍛煉。所以選課時只有部分有興趣的同學選擇,造成每學期都不夠開課人數的狀況。第三,考研方向影響課程選擇。三年級和四年級是學生考慮考研問題并開始進行準備的時候,他們在選擇課程模塊時,一般會選擇和自己的考研方向一致,這樣有利于積累知識,有助于考研。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考研方向以文學和語言為主,教育教學方向的考生比較少。
3.對課堂教學實踐的渴望。2010級和2011級平均有71.9%的學生認為,實習前非常有必要進行試講。在學生建議的內容中,“實踐”都排在建議的第一位。他們建議:教師教育模塊課程要增加實踐課,要理論聯系實際;“語文教學論”教學內容要增加實踐環節,要多使用案例,聯系語文教學實際,必要時要安排到中學進行試講;“語文教學論”的教學方法要增加學生活動,要在學生講課實踐過程中指導學生,增加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這種現象充分體現出學生對教學實踐有非常強烈的渴望。他們對于教學理論沒有什么興趣,而對于教學實踐活動卻非常積極。
(二)導師制調查結果分析
1.參加導師制的目的明確指向獲取教學經驗。2010級95%、2011級97.1%、2012級96.3%的學生都以獲取教學經驗作為參加導師制的目的。另外,最希望得到指導的內容位列前三的是教學方法與技巧(46.2%)、教學經驗(34.23%)、學生管理與溝通(23.05%),還有獲得教學實踐機會也是學生非常看重的方面。這幾方面也都側重于教學與管理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這個結果與語文教學類課程調查結果互相印證,說明學生對教學實踐機會和獲取教學經驗有非常強烈的渴望。
2.學生參與導師制積極性高,但活動主動性差。2010級自愿參加136人,2011級68人,2012級全員參加113人(學校規定)。每次都能按時參加導師組織的活動的比例為67.7%,有時不參加活動的比例為31.06%,只有1%的學生從不參加活動。但是,能主動到中學向校外老師請教的只有19.05%,不去主動請教的有57.8%,偶爾會去請教的有23%。與他們希望獲取教學經驗的愿望相比,獲取鍛煉機會的行動卻顯得非常被動。
3.導師制指導內容設置滿意度較高。對導師制設置的指導內容表示很滿意的三個年級平均是23.5%,比較滿意的平均是59.1%,不滿意的平均是17.56%,這是由于個別教師指導不力造成的。對于輔導收獲的大小,平均有19.18%的同學表示收獲很大,收獲比較大的占39.54%,一般的占33.25%,沒什么收獲的占8.04%。
4.導師制存在的問題相對比較集中。一是學生真正實踐機會很少。在“教學訓練與微格教學”階段,多數指導教師沒能很好地組織小組內的模擬教學活動,學生進行試講的比例只有22.4%。二是部分指導教師沒按要求開展活動,主要表現為活動內容沒有規劃,活動次數不足或沒有活動。三是對學生沒有嚴格管理,學生是否按要求參加活動,教師并沒有嚴格要求,基本憑學生自覺自愿。四是學生對導師制輔導內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以至他們不知道自己每學期應該做什么。
三、改進措施與改革前瞻
(一)改進教師教育模塊選課方式
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對他們教學能力形成的意義,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模塊課選課之前,應該集中對模塊課程進行詳細說明,內容包括課程設置的目的、課程的主要內容、授課的主要方法、學生學習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授課教師的基本情況等。另外,選修課程的選擇方式不應該是單一的模塊或自由選修,可以嘗試多種方式。
1.模塊選擇與自由選擇相結合。模塊課設置初衷是為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未來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但現實是學生在三年級選課的時候對自己的未來還比較茫然。考研還是就業?做教師還是考公務員?當這些問題還沒有確定答案的時候,學生的興趣和課程的特點對課程選擇就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模塊課程的缺點是選擇一個模塊就要放棄其他模塊,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可以采用模塊選擇和自由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即學生選定一個模塊之后,其他模塊課程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2.模塊課程與限選課程相結合。教師教育模塊有些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師技能訓練”。因此,無論教師教育模塊是否能正常開課,無論學生選擇哪一個模塊,這門課程都應該作為必選課,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教學技能的系統訓練,這也是此次教師教育類課程改革的目標。3.重新組合模塊選修課程。取消模塊限制,在三個模塊課程中任意選修認為對自己有幫助的課程,每學期每個模塊選修課程不少于1門。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未來需要,又可以兼顧學生學習興趣,無論考研還是就業,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學習內容。
(二)課堂教學增加學生實踐比例
“語文教學論”在原有改革的基礎上,要給學生更多實踐機會。
1.增加小組合作的內容,豐富合作活動的形式。學生按照每7人一組的標準進行小組合作,合作分為三種形式:一是課堂上分組進行中學語文教材分析,學會備課。二是以小組為單位備課講課,小組合作準備1課時的教學內容,推薦本組同學進行說課和模擬講課。三是每個學生另外準備15分鐘課程進行視頻錄制,同組同學模擬中學生配合課堂互動,錄制的教學視頻經過教師評判賦分,作為課程成績的一部分。這個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模擬授課,且大家互為師生,真切體會語文教學中師生之間角色的不同特點,思考語文教與學的規律。
2.增強教學視頻觀摩后現場評課的力度。結合所講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增加中學語文教學視頻觀摩的次數,并由學生和教師進行現場評課,評課內容結合語文教學理論,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印證。這樣既可以增加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又可以加深學生對語文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體會。
3.學生講授和討論“語文教學論”課程內容。對“語文教學論”中的某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備課講課,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思考關于語文教學的問題,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開拓自己的視野,也鍛煉講課能力。對于某些新的有爭議的觀點,可以組織學生討論。
(三)進一步加強校內外溝通與合作
雙導師制的實行為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平臺,學生受益匪淺,但也存在多種問題。為了能提高導師制的輔導效果,應該進一步加強校內外的溝通與合作。
1.對學生進行導師制宣傳與說明。有些學生對導師制的要求并不明確,更沒有認識到導師制的重要意義。因此,校內導師應對所指導的學生進行導師制的宣傳和說明,介紹每一學期的指導內容、目標和要求,學生可以按照要求評價校外導師指導的質量,以便改進存在的問題。
2.加強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合作。按照學校規定的教師職業能力訓練要求,校內外導師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指導方面要充分合作。比如,校內“語文教學論”課程開設的學期,是學生進行校外教學觀摩的階段,校內導師可以在講授了教學的基本原理之后,讓學生去校外導師處進行觀摩,記錄校外導師教學的過程;或者由校內導師布置教學設計的作業,學生的教學設計由校外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指導。校外導師根據要求給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由校內導師監督執行。這個過程既符合學校雙導師制的設計初衷,也能使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發揮學生組長的作用。學生組長也是溝通學生與導師的橋梁,他們既可以反映學生的要求,也可以協助校外導師組織學生活動。校內導師要經常從學生組長那里了解校外導師的指導情況,聽取學生意見,然后與校外導師進行溝通,商談指導的內容和方式,兼顧學生要求與導師的指導設計,以達到最好的指導效果。對于沒有按照要求進行指導的校外導師,校內導師要了解原因,及時提醒,以便解決問題。
作者:劉桂娥 單位:廊坊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