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語言文學課程與中學語文教學對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有別于純文學類課程,它在對接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對標師范專業認證和中學語文新課標,重構語言類課程教學目標,我們才能達到中學語文教學目的。通過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才能培養適應中學語文教學的師范生。通過加強教育實踐訓練,才能讓師范生快速適應中學語文教學環境。
關鍵詞:漢語言;中學語文;課程對接
語文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能力。葉圣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培養具備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本文重點探討的是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與中學語文教學對接的幾個問題。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對接中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
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有別于純文學類課程,它在對接中學語文教學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強。可現在隨著網絡的普及與覆蓋,我們的語文基本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寫字被打字代替,寫信被微信代替,讀書被視頻代替;我們沒有思考的時間,思考的能力在下降;寫字的機會在減少,漢字書寫能力在下降;大量網絡語言在創新,但一些經典、規范的語言在減少;我們追著科技在闊步前進,可我們的思想素質卻有些滯后。然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手段滯后,導致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與實踐時間太少。在中學語文教學課上,一篇課文教學需三課時,還未必能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在考場上,一篇文章卻要求學生在不到一節課時間里,閱讀完畢,并解答許多有關的問題。在習題、試題講評課上,一套試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解答往往需要兩三課時。一篇作文學生往往兩節課內還不能完成,而在考場上卻只需四五十分鐘就可以完成,而且所寫的作文無論是思想內容、表達形式,還是篇幅長短,卷面書寫都不亞于課堂作文。很顯然,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偏低,語文學習時間結構不合理。導致中學語文教學效率較低的原因在于教師的主導太多,學生的實踐太少。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那么語文教師就不能主導無度而干擾學生的語文實踐。即便有些語文課堂重視實踐與合作交流,但往往徙有形式而無實質性效果。其根源在于它沒有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是辯證統一的兩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是合作交流的基礎,合作交流反過來又可提升自主學習水平。兩者結合起來要實現的根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樹立學習相互學習,團結合作精神。另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重視了部分學生的表演,忽視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課堂上發言的總是固定的部分同學或個別同學。發言者越來越主動,越善于發言。不發言者,越來越被動,越來越不善于發言。這種少數人或個別人發言,大多數人坐冷板凳的現象在中學語文課堂比較常見。中國教育界一直流行這么一句話:“得語文者得天下。”無論是當前的教育改革,還是教材更新,都在告訴我們:“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大語文”已然成為未來的教育趨勢。“新教改”,是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教育改革,其中調整最大的是語文。雖然目前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已經發現了如上問題,正在從諸多方面進行培養方案的調整,但尚有許多問題亟待我們去探究和解決。我們不應將其與中學語文剝離開來,應有效銜接,從而提高漢語言及中學語文教學效率。正如復旦校長蘇步青所言:“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考試,我的意見是第一堂課就考語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因為,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根本學不通。”
二.對標師范專業認證和中學語文新課標,重構語言類課程教學目標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在課程目標和內容設置上應與中學語文教育深度對接。長期以來,中國高校漢語言專業語言類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多沿襲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確定下來的前蘇聯模式,漢語言文學語言類專業課程主要有: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典文獻學、漢語史、語言學史學等。由此可見,該專業的課程安排范圍廣,跨度大。按照師范專業認證“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理念,漢語言專業語言類課程體系與教學環節設計必須聚焦師范專業特點,對照中學語文新課標,[1]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主要包括教學內容的增刪、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調整、實訓內容的更換,重在提升學生對語言的再學習、轉化和傳播等師范畢業生必備的應用能力。中學語文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里:“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2]這段話闡明了國家教育方針和當今社會對教育的總體要求。據此,《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中學語文教學目標規定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對標中學語文教學目標,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在制定、修訂具體培養目標及方案時,應基本處理好守正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應考慮到基礎學科的特點,還應關注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注意創業就業的導向,建立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調整的新機制。我們認為在全國性教學目標基礎上,還可以結合區域性及師范類教學特征做適當調整。比如增加“師德師風”教育。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樹立繼往開來的精神氣質,形成厚德、博學、唯實、求新的卓越品質,做“四有”好老師。[3]還應增加“學會教學”職業技能培養。讓師范生具備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豐富的人文、藝術、科學、信息等綜合素養,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能夠很好的完成語文課堂教學,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同時培養師范類漢語言專業學生“學會育人”。熟悉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內涵和方法,積極主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育人活動。熟悉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了解德育教育工作方法,勝任班主任工作,組織和參與主題教育活動和社團活動。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師范類漢語言專業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與開拓發展的視野。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儲備,開闊的教育教學視野,較強的問題意識與反思意識,具備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能夠在小組互動和協作中提高學習能力,在學習共同體中發展進步。
三.創新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
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適應中學語文教學當下已進入“互聯網+”教育的媒體新時代。作為一門較為傳統和保守的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其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必須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全新要求。比如“微課”的建設與“慕課”(MOOC)的引入。利用微課對知識點的梳理拆分,從發現問題入手,以一環扣一環的方式把知識串聯起來,引導學生進行獨立判斷和思考,能更好地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需求。而慕課不受時空的局限,所具有的包容性、開放性及交互性,能充分利用國內國外高校眾多的高質量課程資源以及相關聯的學術資源,不僅能豐富課程的授課內容,而且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漢語言的熱情,讓學習更高效。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應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創新課程教學評價方式突出運用,注重平時,動態把握。課程的考核評價充分結合互聯網學習平臺,采取線下考評與線上考核相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綜合的考核評價體系。除了出勤情況、作業完成、課堂表現等都納入評分體系外,既考評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又要考核學生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了解情況,做到動態、綜合而全面。完善系統的考評方案,使標準明確,考核分具體量化,成績有據可查。師范性專業要對接認證理念,“相較于傳統的課程內容建設,師范類專業選修課從課程考核改革入手”,從而實現教學改革創新。[4]建議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重在過程中的獲得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各個階段,并通過階段性成果的自我測驗和老師評語來認識自我的學習效果。綜合成績構成可以包括如下幾部分:第一學期期末考核=50%期末考試+10%考勤+10%(作業)+20%教學內容的階段性考核(章節測試、線上討論)+10%各級各類漢語言知識比賽。第二學期期末考核=40%期末考查+10%考勤+20%課堂互動及作業+20%教學內容的階段性考核(章節測試)+10%語言小論文。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與考核方式的重構,強化了以下幾項要求。其一,強調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加強訓練聽說讀寫能力,聽和說是我們人際交往的基礎。我們社會間的交流用的是語言,清楚明了地表達心中意思需要擁有良好的說話能力,這就是語文素養。其二,加強了語文理解能力。別人敘述一件事情,你能快速領悟主旨,并能從不同方面全面考慮,從而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優秀的理解能力會幫我們提高效率,節約時間,并能把握要義。優秀的理解能力會讓我們快速收獲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其三,加強了語文的人文性,注重提升個人修養、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培養師范生多積累文言文,不僅淘冶自己的情操,還會給周圍的人帶去無形的正面的影響力,讓你的氣質、涵養大大提升,顯得文質彬彬。其四,加強了語文表達能力訓練。表達能力除口頭表達外還有書面表達。語文基本功之一書面表達能力也極其重要。我們做一項科研,或用文章來表達的新聞、應用文、信息、科技成果、情感等都離不開優秀的書面表達能力。其五,加強了語文書寫能力與書法鑒賞能力的培養。網絡的沖擊,讓我們的漢字書寫能力明顯下降,其實書法之美、漢字之美是其他語種所不能比及的。語文重要地位的提高也會讓我們重新重視漢字的書寫,這些象書法之類的傳統文化才會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四.加強教育實踐訓練,快速融入中學語文教學環境
教育實踐是師范教育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實現培養目標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是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育實習,可以使學生把知識綜合運用于教育和教學實踐,以培養和鍛煉學生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的能力,并加深和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從而快速融入中學語文教學環境。漢語言文學專業要求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應用到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比較扎實的課堂教學(含備課、說課、上課、評課、考試與評價等)技能,通過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較好地實施教學,較好地控制教學過程。能夠依據中學語文課程標準,選用較為恰當的評價工具和方法,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進行科學合理評價。若要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達到一畢業就能站穩講臺,具備駕馭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能力,必須加強專業學習期間的實踐訓練。教育實習是師范教育培養合格中小學教師的綜合實踐環節,實習前須制訂出計劃。計劃包括實習的目的和要求、內容安排、指導教師配備、實習組的劃分以及組織領導等項教育實習的內容,應包括課堂上課實習、班主任工作實習和課外輔導工作實習,使學生受到全面鍛煉,培養教育和教學工作的能力。教育實習在中等師范學校和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和實習學校教師共同配合下進行指導。教育實習成績的評定,由雙方指導教師按照標準,共同商議進行,并寫出評語。[5]為了使學生在實習中有章可循,學校應從實際出發,制訂出“實習生守則”。在教育實踐中,能夠依據語文學科課程標準,針對中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科認知特點,運用語文學科教學知識和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獲得教學體驗,組織實施教學和評價。具有準確的分析語言、解讀文本的文學鑒賞能力,具備備課、說課、上課、評課、考試與評價等教學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同時還應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了解中學生身心發展和養成教育規律。理解語文學科育人價值,能夠有機結合語文學科教學進行育人活動。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參與組織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在實踐訓練中,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學生初步掌握反思筆記、課堂觀察和行動研究等反思方法和技能,能夠在教育見習、實習、研習以及畢業論文的寫作中收集信息、發現問題、自我診斷、自行改進,具有積極的反思體驗。中學語文教學則應提供給漢語言專業學生實踐訓練的平臺,具有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在繼續重視語文課本教學,重視知識和能力,重視當今課堂教學的現實下,積極配合漢語言專業學生的實踐訓練活動,并協助實訓期間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課。這是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能力的主戰場,可以改變語文教學的單一化、唯一性,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訓期間可以圍繞漢語言特點增設如下活動,比如:一次演講比賽、一次辯論會、一個故事會、一個調查報告、一次詩歌朗誦會、一次寫作比賽、一次閱覽室活動、一次猜謎、對對聯、成語接龍比賽、一次普通話或寫字比賽、一次背誦古詩詞或課文比賽等。當然,實踐活動課對教師的漢語言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備課要更廣、更深,準備要更充分,對學生了解要更深入。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設置應緊密對接中學語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及教學考核。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培養的學生不但應具備人文文學內涵的語文靈魂,更應扎牢文字語言知識功底。中學語文教學已進入大變革時期,新課改為我們吹響了號角。由于千百年的教學習慣根深蒂固,要想短時期達到語文教改目的,我們的改革仍舉步維艱。但我們堅信,只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師同心協力,雙管齊下,大學師范類漢語言文學專業加強語文教學的培養,語文教師加強閱讀,增加學識,增強修養,我們的語文教學改革一定會趨向成功。
作者:劉曉蓉 陳湘紅 單位: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