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發展路徑“‘雙一流’建設再次把高校放在時代的浪尖口上。入圍者,昂首挺胸,落選者,雖談不上垂頭喪氣,卻也顯示出‘望洋興嘆’的遺憾。”[1]過去“985”和“211”工程的建設來說,對地方本科院校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然而,‘雙一流’建設打破身份壁壘,為地方高校和學科發展提供了契機。”[2]由此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一流學科建設已經成為地方本科院校的題中應有之義。本文以西昌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為例,進一步探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一流學科建設的路徑與舉措,為推進西昌學院一流學科建設提供實踐指導個案。
一、彝語言文學專業建設是學科建設的基礎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是西昌學院的重點建設學科,在四川同類學科中處于領先地位。其所依托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專業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并由此奠定了該學科在全國的影響力。十余年來,本專業根據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需要,逐步確立“學科交叉融合,注重應用實踐,彝漢并舉并重”為本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堅持師資隊伍和學科建設為龍頭,以課程體系和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為彝區培養了一大批扎根基層、樂于奉獻的彝漢雙語人才,獲得了較高的美譽度和知名度,目前正朝著全國一流專業的目標而積極努力。(一)狠抓優勢特色專業。1.專業歷史悠久、師資雄厚、條件優良。本專業的前身是1989年開始招收的彝語文專科,2004年更名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專業本科,2007年取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取得副教授(副研究員)職稱評議權、2011年取得教授(研究員)職稱評議權。本專業形成了一支由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7名拔尖領軍人才為支撐引領的優秀師資隊伍,擁有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四川省社會科學高水平研究團隊1個,建有彝語言多功能實驗室1個、彝漢英同聲傳譯室1個、彝漢影視攝錄編實訓室1個、彝語言文化綜合實驗室1個、彝族文化展廳4個,同時建有共享實驗室6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1個。2.科學研究對接需求與特色,成果豐碩。針對西南彝區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重點對彝族語言文學、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漢雙語教育等方面開展研究,初步凸顯了突出的學科優勢。本專業專任教師先后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2項、省社科重大項目2項,以及其他科研項目28項,出版《當代彝文文學研究》《彝族克智譯注》《支格阿魯:彝族英雄史詩》《中國彝族支格阿魯文化研究》《勒格斯惹的故事》《支格阿龍•1~5》《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第1~5輯》《彝族傳世民歌》《涼山彝語詞法學》等60余部專著,發表學術論文510余篇,獲國家、省級科研成果獎12項。3.人才培養突出應用、強化實踐、質量優良。本專業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卓越教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1個。在具體辦學過程中,能夠結合民族地區實際需求,加大對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的研究,承擔了省級教改項目10項,建立了彝區頂崗支教的“6+1+1”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鞏固彝族母語、強化彝漢雙語、拓展彝英漢三語”的教學理論與實踐體系,致力于新時代“彝語文+專業”滾動式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出版教育部規劃教材和資助教材12部、發表教學研究論文30多篇,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4.社會服務形式多樣、參與面廣、效益顯著。本專業通過建設研究中心、研究示范基地、教學實踐基地等,構建了“振興優秀文化、注重應用效果”的成果服務模式;積極為民族地區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提供決策咨詢和建議,發揮智力優勢,為民族文化發展提供智庫支撐。通過校地合作、成果推廣項目、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社科普及、政策咨詢等多種途徑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主動融入涼山州“全域旅游”、打造“世界彝族文化中心”、脫貧攻堅、“人才興州”以及實施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戰略,為關鍵領域的咨詢和服務,特別是在推動彝族地區文化扶貧、教育扶貧,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二)擴大國內及區域行業影響。1.彝族母語文學研究一直引領學科前沿。2001年阿牛木支教授的《當代彝文文學研究》,是迄今為止首次對彝族母語文學進行較為系統地研究的標志性成果,在彝族母語文學學科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于2002年獲得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2014年依托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學科(專業)承辦的“中國多民族母語文學研討會”首次在西昌學院舉辦,來自國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80余名代表參會,對本專業前期開展的彝族母語文學研究工作給予高度評價。2016年在成都召開的“世界少數族裔文學國際研討會”上,3名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作為彝族文學研究專家在大會上作主題發言或專題發言,凸顯其彝族母語文學研究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19年在西昌召開的“《當代彝文文學史》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當代彝文文學史》的編撰考述、民族文學觀、研究價值和意義等進行專門探討,大家一致認為,由阿牛木支教授主編的《當代彝文文學史》是彝文文學歷史研究領域的首部專著,在彝族文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此見證彝文文學繁榮發展的歷史記錄,更彰顯彝族母語作家才華的珍貴檔案。該書總結了當代彝文文學的創作成就與發展規律,清晰地體現了當代彝文文學的發展脈絡與創造活動,對當代彝文文學作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系統的歸納、整理,為呈現出文獻性、資料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優質文學史文本作出了較大的貢獻。2.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研究凸顯中國影響。本研究運用文化人類學、文化遺產學、民族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堅持宏觀與微觀、主位與客位相結合,從多視角多維度研究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和發展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推出《彝族克智譯注》《涼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中國彝族支格阿魯文化研究》《勒格斯惹的故事》《支格阿龍•1~5》《涼山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叢書•第1~5輯》《彝族傳世民歌》等一系列在國內及區域行業有影響的重要成果。其中,阿牛木支、吉則利布等的《彝族克智譯注》選取涼山彝族民間廣為流傳,民間最普及、老百姓最喜歡、內容最精彩的彝語“克智”翻譯成漢語,對所涉及的彝族傳統民俗事項、歷史人物、古代地名、歷史事件、典故淵源、民族遷徙、文獻釋義、天文地理等進行詳細、確切的注釋。該書作為一部文化厚重的彝族民間文學精品,是當前四川彝族非物質文化研究領域的標志性成果,并于2013年獲得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洛邊木果、曲木伍各等的《支格阿魯:彝族英雄史詩》對四川、云南、貴州地區的多個版本進行整理整合,反映了古代彝族哲學思想、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倫理道德、風俗習慣以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歷算等方面,不僅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而且在人類學、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認知意義,并于2019年獲得四川省第十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吉則利布、阿牛木支的《勒格斯惹的故事》是從民間藝人和畢摩手中采訪和調查所得到的大量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而成,全面講述了勒格斯惹及其兒子孟獲、孟優、孟鐵等的英雄事跡和豐功偉業,反映了歷史上西南地區原住民部落與外來民族之間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是研究彝族社會歷史、語言文化、民俗禮儀、部落戰爭、宗教信仰等不可多得的第一手珍貴資料,并于2012年獲得四川省第七屆巴蜀文藝獎。
二、彝語言文學學科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發展機遇。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發展戰略和民族地區社會需求,為西昌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學科(專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良好機遇,加強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學科(專業)建設,對繁榮發展民族文化教育事業具有重要意義。1.文化傳承創新的現實需求。新世紀迎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專業)的開辦是基于彝族優秀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需要,也是存續文化多樣性的切實舉措。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的重要性再次得以凸顯。繁榮發展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滿足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為當前迫在眉睫的重要議題。2.培養優秀雙語人才的常態要求。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是提升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四川省教育廳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于2017年5月出臺了《四川省教育廳關于積極推進雙語教育持續協同發展的通知》,對四川省雙語教育的教育教學體系的健全、規范一類模式學生學籍管理、加強雙語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雙語教育教學質量、完善考試招生政策、加強組織領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該文件明文規定,從2017年開始,舉辦彝漢雙語特需專業本科班、二類模式彝語文納入高考科目統一考試,高考統考語文科目滿分仍然為150分,按漢語文和彝語文各50%計入等。這一系列招生考試政策的改革將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學科(專業)強化文化傳承功能、提高教學質量、拓寬就業渠道有積極的促進作用。3.學科建設立足涼山本土的服務定位。近年來,涼山彝族自治州為貫徹落實四川省委關于圍繞脫貧攻堅聚人才用人才的決策部署,結合涼山實際,提出了精心打造涼山州“全域旅游”戰略、打造“世界彝族文化中心”戰略、脫貧攻堅“人才興州”戰略以及實施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戰略。為此,著力造就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質雙語雙料人才隊伍,為涼山州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事業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是我們今后必須承擔的重要任務。(二)面臨的挑戰。近年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學科面臨的挑戰主要表現如下:1.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彝區社會的傳統歷史文化日益受到國內外其他文化的影響。2.傳承與發揚彝族傳統文化,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溝通,培養更多既能解決現實問題,又有歷史文化素養的高素質人才,成為在新時代、新環境下的人才培養目標。3.新的歷史時期對人才培養結構和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能否準確把握彝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結構和質量的需求,將直接影響到本專業畢業生的競爭力,關系到本學科的長遠發展。4.學術團隊的梯隊建設尚需加大力度,教師知識結構尚待優化,科研意識、憂患意識亟待加強,特別是承擔國家重大項目仍然不多,引進國內高水平專家學者、優秀拔尖人才力度尚需提高,國內交流合作深度廣度亦待加強。5.人才培養國際化程度有待提升,人才培養是打造學科國內影響力的關鍵之一,亟待探索結合彝語言文學學科優勢特色創新課程體系、培養體系、評價體系以及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的機制體制。
三、彝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思路與舉措
(一)以本為本,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圍繞特色辦學思路,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完善課程教學體系。建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學科方向、一流專業、教學團隊、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和實訓基地“五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按照項目為載體、團隊為主體、創新為核心,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實施本科生培養質量提升工程,優化本科生核心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完善“校校、校院所、校地”等多元化本科生協同培養新模式,全力推進“民族學”申碩工作進程,進一步提升本學科的人才培養學歷層次。(二)立足特色,加大基礎學科研究。積極開展與民族地區的戰略合作,充分利用學科優勢、人才優勢,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全面開展為民族地區服務的橫向課題,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學科研究水平保持省內一流,力爭國內先進。針對西南彝區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重點對彝語言文學、民族教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項目進行研究,并在彝族母語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強化研究,保持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提供專項經費加大學科所依托的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平臺建設力度,提升省級高水平研究團隊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進一步提升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能力,產出一批原創性成果。在此基礎上,堅持“以教研科研促教改、以教研科研帶隊伍、以教研科研強服務”的方針,積極配合涼山州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大力開展應用研究,著力推進教研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繼續發揮科研區位優勢。(三)面向實際,增強民族地區社會服務功能。通過科學研究、成果普及等多種形式,依托國家特色專業、省級一流專業、省級哲學社科基地、省級卓越教師教育計劃等多個載體,培養一大批具有應用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高端人才,解決我國彝族語言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彝漢雙語教育等領域中的重大問題,為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事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通過科學研究、文化傳承、成果普及、資政育人和服務社會,為彝族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立足涼山,面向西南,不斷創新產學研推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通過舉辦學術會議、成果轉化、文化培訓、政策咨詢等多種途徑為彝區文化教育發展做貢獻。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積極配合彝區地方政府的工作,充分發揮我們在地方決策中的咨詢參謀作用。向西南彝族地區民族教育事業輸送合格民漢雙語教師,培養能夠以彝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作為主業的文化人才,以及能夠開展創新創業的人才。進行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社會推廣應用;加強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和四川省高水平研究團隊“四川彝族語言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團隊”的建設。結合涼山州11個深度貧困縣基本情況,通過文化和教育精準扶貧,為2020年全面脫貧提供智力支撐。(四)以文化人,注重民族文化傳承創新。通過課程、講座、典型事跡宣傳和榜樣帶動,弘揚和傳承彝族優秀傳統文化,激勵學科人員奮發圖強和改革創新。同時,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彝族文化,培育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人文精神、崇尚學術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求真務實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進一步擴大對外交流,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的國內影響力和傳播力。具體來說,一是開設《彝族文學概論》《彝族古典文獻導讀》《彝族傳統文化》《涼山彝族禮儀與民俗》等相關的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專業水平;二是繼續實施“天光月影彝學講壇”,推進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大力開展彝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專題系列講座,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積極參與優秀文化傳承與保護,培養彝族“非遺”傳承人,豐富彝族地區精神文化生活;三是隨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發展,圍繞地方性和應用性開展專業實踐技能競賽,每年舉行彝族傳統經典誦讀系列活動。(五)多措并舉,加強高層次師資隊伍建設。按照“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理念,實施“學科領軍人才計劃、拔尖人才計劃、優秀后備人才培養計劃”的三大人才計劃,采用“團隊帶頭人+研究骨干+青年教師”的協同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重點支持高層次人才引進,給予專項經費支持;加強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的激勵獎勵政策及軟硬件平臺的支持力度,著力制定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的發展規劃,完善以教學科研創新、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機制,建設一支素質高、業務強、結構合理、具有可持續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六)拓寬事業,加強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學術交流、科研合作、聯合培養和聯合辦學等途徑,擴大本學科的國內影響力,培養具有彝漢語言文學兼通的高素質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人才。通過人才建設,造就一批年齡結構合理、創新能力突出,活躍在國內學術前沿的杰出人才。大幅提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學科(專業)的國內和區域的影響力。以研究團隊與基地為平臺,利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等項目或政策,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模式與國內一流大學或科研機構深入開展多方面合作。改善科研環境,創造更多交流機會。進一步拓寬對外交流合作的形式和領域,切實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果,深化與地方政府、企業和兄弟院校的合作。綜上所述,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彝語言文學)學科(專業)的建設,需要按照學校近期和遠期的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以專業建設為基礎,立足民族文化傳統,追求一流業績,盡早實現“省內一流、西部領先、國內知名”的既定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卓華,黃健云.“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問題的思考[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7(6).
[2]何麗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發展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8(6).
作者:阿牛木支 單位:西昌學院彝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