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優化策略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母語,更是肩負著傳承漢民族文化、啟蒙民眾思想的承載。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互聯網信息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既給我國漢語言文學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給漢語言帶來新的發展出路。
【關鍵詞】“互聯網+”;漢語言文學;教學;優化
1.互聯網語境下傳統漢語言文學發展的困境分析
漢語言過去的學習方式都是采用課堂化的教育方式,其本質還是從生活中來并到生活中去。但論如今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授的是課堂的理論知識,并沒有因此而形成生活。漢語言本就是對生活中詞語的總結與分析,但在新一代互聯網環境下只有將網絡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相互融洽,才能引起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而現實情況中漢語言在網絡流行語境下出現了無邊界、超媒體、跨時空、數字化的特點,并使用這種方式創造更廣闊的表達方式。互聯網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傳播作為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學載體,漢語言文學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是中華民族普遍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有著一定的社會價值。與此同時,漢語言的重要性還表現在它是聯合國規定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是目前世界范圍內掌握人數最多的語言種類。漢語言之所以能夠有著如此廣泛的影響,并不僅僅是由于中華民族人口數量眾多,也是漢語自身的語言魅力及文化氣質的共同作用。以漢語為核心的漢語言文學是中國人在傳統生活中的社會實踐,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偉大智慧,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語、歇后語都有著不同的寓意,如紙上談兵、毛遂自薦、破釜沉舟等,古人將豐富的道理進行了高度“提純”,時至今日,這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的。
2.互聯網語境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出路分析
2.1網絡空間、論壇、社區等各種平臺的推廣
網上的博客、騰訊、微信、QQ、微博、視頻、分類信息平臺等各種論臺和社區等,都可以不受地域、時間、人群等各種因素的限制進行不斷的傳播。同時,網民更可以通過網絡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促進漢語言文學的快速傳播。如各高校還可以舉行欄目不定的相關活動開展不同的文學相關話題進行學習和討論,為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提供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
2.2充分利用多種網絡傳播平臺
所謂網絡平臺,是指以微博、微信等網絡信息展示渠道為代表的傳播媒介,在傳播工具的選擇方面,可以是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多種形式。然而,基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元化網絡傳播平臺在信息傳播速度、廣度、容度等方面都有著明顯提升,新的網絡傳播格局已經逐步形成。以“微傳播”時代下的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傳播平臺為例,它們的使用,加強了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的傳播,并改變了人們以往的傳統交往模式,促進了包括漢語言文學在內的文化繁榮與發展,更新了人們長期堅持的傳播理念。互聯網平臺支持下的漢語言文學傳播方式有著較高的互動性,以至于在短期內實現較為廣泛的傳播。利用網絡平臺的便利性,可通過創建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方式,以信息推送的方式,使黨員干部能夠及時、深入了解漢語言文學之美,并主動參與到漢語言文學藝術作品的品鑒工作中,為現代漢語言文化傳播貢獻一份力量。
2.3基于二維碼的數字化傳播
自2014年以來,我國居民人均閱讀量持續性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全國數字化閱讀所占比重將會持續性增加,為保證市面上相關讀物的可讀性,則需要對傳統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數字化轉變進行研究,提高其適應性。當前,以二維碼技術為代表的漢語言文學傳播已經在社會范圍內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雖然二維碼所使用的面積較小,但是卻有著獨一無二的數據存儲方式,這也就不難解釋二維碼辨識度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了。因此,根據二維碼數據存儲所具有的特點,可以對漢語言文學進行分類存儲,建立漢語言文學數據庫,并以二維碼的形式進行展現,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就可以輕松獲取相關內容。
2.4軟件技術發展背景下的虛擬仿真體驗式傳播
在過去的近五千年時間里,中華民族創造了璀璨的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也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資源。例如,漢字、京劇、川劇、雜技等多種形式的表演類型,都屬于漢語言文學的范疇。目前,我國部分文化遺產已經失去了其歷史研究價值,即便是已經將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卻也無法避免漢語言文學遭到進一步的破壞。為促進漢語言文學的有效保護,則需要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優勢,尤其是移動網絡的便捷性、靈活性等特點,借助當前較為熱門的手機APP軟件,研發具有高度適應性的漢語言文學手機軟件,如“成語猜一猜”“詩詞填字”“詩詞鑒賞”等,在深入融合互聯網與漢語言文學的情況下,實現漢語言文學的進一步發展。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漢語言文學具體使用場景的不同,開發具有針對性的應用軟件,甚至可以利用當前較為流行的虛擬仿真技術,實現體驗式的漢語言文學傳播。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北京故宮博物院在2013年推出的《胤禛美人圖》和《紫禁城祥瑞》,利用虛擬仿真技術,能夠為體驗者帶來多種感官的刺激,結合互動體驗等環節的設置,能夠激發體驗者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結合這一模式,可以將《滕王閣序》中所描述的場景通過虛擬仿真技術進行二次展現,利用相應的體驗設備,將體驗者進行特定人物角色的設定,在參與整個活動的同時,也能夠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這一傳統經典文化作品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孫忠誠.烏盟師專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課程教材有關問題的調查研究[J].集寧師專學報,2018年01期.
[2]霍愛群.淺談新課程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學觀念的轉變[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7年29期.
[3]季晶晶.新教師教學觀念的發展變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年.
作者:王彥博 單位:中共哈爾濱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