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語言文學內涵追求小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歷史久遠,其內涵博大精深。不僅漢語言文學的深刻內涵影響著中華民族兒女做人的涵養,其發音、詞匯及語法等方面都對人的涵養產生著非常深刻的影響。語言文學的內涵追求真、善、美,可熏陶人的素養,提升人的辨別能力,引導人的意識價值取向。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內涵追求;人的涵養
當今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都有著其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所體現出的獨有特點都是對其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的真實寫照。作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明之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寄予了漢語言文學極為深刻的內涵,形成了世界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詩詞文學形式,其意境之唯美、韻律之優美堪稱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跡。而漢語言文學在不斷形成其內在特點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性格和人的涵養。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以漢語言文學為核心的文學形式無不表達著作者對生命及社會的感悟和體會,也以感人至深的方式不斷塑造著中華民族內在的靈魂,以其深刻的內涵不斷影響著中華文明傳承者的內在涵養。
一、漢語言文學的內涵追求
1.對真的追求
對真的追求是中華民族漢語言文學的基本內涵特征,與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文學一樣,其對表現形式的真實性和表達內容的真實性有著苛刻的追求,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現實的真。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創作者無不追求其作品與生活現實的親密距離,雖然有些作者的作品為了文學意境的追求而略高于生活實際,但其創作的基礎仍然是真實的生活。可以說,實際生活是漢語言文學作品創作的取材基礎,也是對其創作者心目中真實生活場景的一種文學性的展示。例如,《紅樓夢》中有關于人物生活場景及生活中事情的描寫,無不深刻地反映當時社會人們生活的現狀,可以說完全就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其真實性令人嘆為觀止。二是對本質的真實追求。文學作品之中對作品人物心理描寫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所有優秀的漢語言文學作品中的文學人物,其心理表現都帶著深深的時代烙印,也是對當時社會和文化背景的深刻體現。在人物心理描寫時,創作者無不對真實的生活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借于作品人物的心理描寫將自己的內心情感寄予作品人物中[1]。例如,《四世同堂》中祁瑞宣這個人物的心理描寫,作者老舍先生描寫的祁瑞宣的心理就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心理,想要反抗壓迫而又因為有所顧忌而無法下決心的一種矛盾心理。可以說,老舍先生在刻畫祁瑞宣這個人物時,其對人物本質有著非常高的追求,也正因為這個追求才使這部作品能夠如此的打動人心。
2.對善的追求
對善的追求是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另一主要特點,而這一特點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文學都視之為根本。漢語言文學對善的追求和體現,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整體的夙愿。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中華民族對人性善良的一面定義為基本的天性,崇善抑惡一個社會正常的價值取向。作為極力追求真實的漢語言文學,其對善的追求更是孜孜不倦。任何一部漢語言文學作品都通過不同的方式來贊頌人性的善良,貶斥人性的丑陋。
3.對美的追求
漢語言文學對美的追求不僅局限于外在,更在于內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詩與詞就是這一點最好的印證,詩詞的工整與押韻可以說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葩,其外在對美的追求做到了極致。但傳承下來的詩、詞不僅具有華美的外在,其內在之純美也令后世文學者所稱道。即便是當代的很多文學作品,對語言優美的追求仍然是一如既往,作者無不傾盡心力地用精妙的語言來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和場景,也不遺余力地表現著人物內心深處的人性之美。可以說,文學就是對美的一種文字化的表現,與音樂、藝術等形式一樣,都以對美的追求和對美的表現視為存在的重要意義。
二、漢語言文學對人的涵養的重要影響
1.對人涵養的加強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感悟使人涵養的塑造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因為文學作品中,對真、善和美的追求會不由自主地影響文學作品的閱讀者。而對文學作品中深刻的內涵加以體會的人,勢必會深深地受文學作品的熏陶。從心理學角度而言,人天生具備一種模仿的能力,也就是說人長期與什么為伍,那么這個人就勢必會與其長期為伍的人和事相類似。也就是生物學上所提出的人會受到其所在環境的影響。由于文學作品所具備的獨特性質,長期與文學作品為伍的人,其內在涵養方面勢必會受到影響,其行為和思維模式必然會有著其所熱愛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和情節的影子[2]。
2.對人涵養的糾正
每個人的涵養都有著不同的特點,既有優質的一面,同時,也有劣質的一面,任何人都是如此。由于漢語言文學作品崇善抑惡的特點,其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會對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加以批判和貶斥,也會相對的去歌頌和贊揚與之相對的人性善良的一面。同樣也是由于人的模仿行為,必然會對文學作品中所批判和貶斥的行為深惡痛絕,一旦這些行為之中自己在涵養方面也有涉及的話,會不由自主地去改正自己的行為,糾正其涵養中劣質的方面。由于文學作品在糾正人的涵養缺陷方面通常是以感化的方式而進行,所以,人在糾正自身涵養缺陷方面會發自內心,產生一種由內而外的改變,而不是僅在表面上有所克制和改正。例如,很多人在閱讀一部文學作品后會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種沉思和反省的狀態,去仔細地品味和體會文學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去品評其中人物的行為和心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就是人的一個反省的過程,是認真審視自己內在涵養的過程,而由此而產生的變化更加可靠。
3.對人涵養的引導
其實對人涵養的引導問題與糾正和加強相類似,漢語言文學作品具有崇善抑惡的內在追求方向,而這個方向本身就是對人涵養的一個很好的引導。雖然人的涵養和意識形態是一種難以“物質化”的東西,但一部文學作品中所承載的一種內在涵養和意識形態卻可以物質的形式而存在,人對于具象化的意識形態和內在涵養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模仿欲望,對自身印象較為深刻和認可度較高的漢語言文學作品會產生一種不由自主的趨向性。
三、人的涵養在漢語言文學中的具體表現
人的涵養在漢語言文學中的體現非常多,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漢語言文學與人的涵養之間不可割裂的關系。例如,中華民族是一個優雅婉約而又非常注重趨吉避兇的民族,其文化內涵中有太多的地方體現著這兩點。而這些也作為一種民族共有的涵養深深地注入到每一個人的涵養體系內。一是漢語言文學在人的涵養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體現,例如,中華民族的人們經常用“魚”這個字來意指“余”,在逢年過節及其他一些喜慶的日子都會這樣做,寄予著勞有所得的吉祥寓意。類似這樣的字和詞還有很多,這些都深深地印刻在每一個中華民族兒女的心中,也影響著其行為和涵養表現。二是漢語言文學在中華民族文化特征方面的體現,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開放性的文化,其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吸取了太多的不同文化中的精髓。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于匈奴、鮮卑、羯、羌、氐文化的吸收,兩宋時期對契丹、金文化的吸收,唐宋時期對佛教文化的吸收及近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西方文明的吸收等,而文化兼容并包含在漢語言之中有著很多的體現,如“因果、涅槃”,這些都是佛教的詞語,現在也被非常廣泛應用于漢語言中[3]。鴉片戰爭以后,外來詞匯的融入更是在漢語言中比比皆是。而這種體現也都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涵養,那就是包容性。時至今日中國人的涵養之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包容的心態,是作為大國子民所具備的自信和寬容。漢語言文學堪稱是世界文學之典范,其在悠久的發展歷程之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并且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漢語言文學不僅受到其創造者所有中華民族的人共同的塑造和影響,同時也深深影響著漢語言文學領域范圍內的人。并且以其獨有的特質來深刻影響著與之相關的人的涵養和思想意識,作為漢語言文學者而言,應當更加認可漢語言文學對中華民族內在精神的獨特作用,積極地利用漢語言文學來影響和塑造人的優秀涵養,將文學與涵養進行科學的對接。
參考文獻:
[1]劉煥芳.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開展[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20).
[2]蔡熙.中國百年文學人類學研究的精神譜系[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3]王雷.從《敕勒歌》看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傳承[J].資治文摘:管理版,2009(4).
作者:趙立新 單位:大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