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化學實驗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追根溯源,仔細分析
面對這些可氣又可笑、看似學生應付了事或嘻嘻哈哈對待實驗的問題,我們不妨追根溯源地分析,從而發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種:首先是學生缺乏訓練導致操作不熟練。現在很多學校受升學壓力或辦學條件限制,學生分組實驗開設率不高,有的演示實驗少做(抑或只看看視頻,或認為利用課件講解更方便,更不用說學生動手),一些偏僻、條件較差的學校根本不做實驗。當然,存在教師思想觀念問題(認為有的實驗太簡單不必做,說說即可,重講解輕演示,復雜的又不愿花時間和精力去做;認為做不做實驗與提高化學成績沒有必然聯系等),導致學生接觸儀器、藥品的機會很少,對其性能、用法、注意事項自然不熟悉。沒辦法像某書法家說的“有事沒事要經常把玩把玩毛筆,屆時寫起字來就胸有成竹、手到擒來了”一樣,輕松操作,如意把控。其次是實驗操作的相關要點多不能面面兼顧。每次實驗用到的儀器、藥品多,每一件(種)儀器(藥品)的使用需要注意的事項多,學生不熟練,就會顧此失彼,丟三落四。如倒液體藥品時,眼睛看到了,手卻配合不來,或手控制好了,眼睛卻兼顧不了試管,結果就很難倒取一定量的液體藥品;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學生弄不清楚“長進短出”還是“短進長出”的本質,看不到空氣出口與相對密度的關系,只能隨意連接。只有學生自己弄清這樣操作的原因,在儀器的使用上反復練習,達到熟能生巧,做到多方兼顧,心到眼到手到。再次是學生對化學儀器、藥品心存敬畏而擔憂出錯。化學儀器多為玻璃制品,易碎還會傷人,不少藥品有毒或腐蝕性強,不少實驗要加熱或反應激烈發光放熱等原因,導致學生做起實驗就怕,擔心出錯、受傷甚至被教師批評,如清洗酸堿滴定管時,本來就小心翼翼,將滴管套在水龍頭下接水,擰開水龍頭時,因為水流太大嚇一跳,急于躲開,一扭就將滴定管弄破了,所以學生一說到實驗,能免則免,敬而遠之。最后,學生平時養成粗心大意、馬虎應付的習慣。現在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父母舍得花錢在孩子身上,有浪費現象時不給予糾正,更別說責怪,所以學生浪費藥品就順理成章;在家里父母細心呵護,事事包辦,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活幾乎沒做,動手能力差,儀器整理、衛生保潔意識薄弱,更不用說兼顧各種操作細節、兼顧周圍同學的安全、實驗后的儀器清洗和整理。
二、正確對待,有效解決
以上列出了幾種學生做實驗時存在不足的原因,有客觀條件限制和學生主觀因素,接下來就是如何正確對待、有效解決。雖然可以從改善做實驗的條件、改變學生習慣等方面入手,但我認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師。比如學生“左顧右盼,遲遲不肯動手”是因為實驗前沒有預習,不知道“要做什么實驗,用什么儀器和藥品,取用的順序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觀察哪些現象”。學生做實驗時肯定手足無措,慌亂不知其所以為,只能邊看書或邊看同學做,一步跟一步,做完仍然渾渾噩噩。對待這樣的問題,教師如果僅僅從表面上看,則必將忽略其癥結是沒有預習,而且很容易看不順眼,甚至激起怒氣,接下來必定是狠狠地批評、教育學生。這樣不僅會拉遠與學生的距離,還會導致惡性循環,使學生對化學越來越不感興趣。由此可見,如果只看表面現象就采取行動,只是治標不能治本。那么,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呢?教師要從兩個方面努力。首先,教師要降低眼界。教師不僅在知識上有高度,而且有豐富的經驗,實驗時自然是順手拈來,看問題時難免高高在上,分析問題時面面俱到。結果,教師就會想當然地認為實驗簡單,學生一定懂,而不是耐心地加以指導、透徹分析;總是戴著挑刺的眼光看待問題,重點就在學生的錯處而不是為什么會錯;采取的行動就是劈頭蓋臉地一通批評,而不是靜下心來,用理解的心態,對其行為動機、行為結果進行正確的歸因,從出錯的根源上分析。只有教師降低眼界了,才能心平氣和,才能糾正學生的錯誤,和學生一起做好實驗。可見降低眼界地看待問題,必定會事半功倍,進而有效解決問題。其次,教師要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是要教師學著做學生,將自己設想成一個學生,與學生實現心理換位。對學生來說,知識上知道得不多、不全;技能不強、不熟;性格上有些調皮和稚氣。盡管如此,他們卻一心想要做好實驗。教師要沉下心來,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學生為什么會出錯,是主觀意愿還是客觀條件限制。只有知道學生是怎么想的,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指導和改進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成功地與學生角色轉換,重新看待同樣的問題,往往就會有更大、更新的發現。化學學科的體系嚴密,對思維的邏輯性要求很強,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心理換位策略,就能求得與學生思維上的同步,讓學生認為“教師講的或教師給予的正是我需要的”,就像教師與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一樣,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真正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結語
化學是一門實驗學科,做實驗在所難免,學生實驗出錯也是屢見不鮮的。只要教師降低眼界,換位思考,多從學生的角度分析根源,找出癥結,認真對待,對癥下藥,就定能取得滿意的結果。
作者:林文利 單位:泉州市城東中學
1BB平臺化學實驗課程建設
1.1課程建設框架
BB平臺有四個獨立的模塊,分別為課程內容、在線交流、考核管理和系統管理。課程內容部分為BB平臺建設的重點。根據課程實際需求分析,利用BB平臺“控制面板”中的“管理課程菜單”設置課程導航菜單,主要包括:
(1)通知,學生進入課程平臺后,第一時間了解課程的最新信息,如教師的作業布置、章節測試、假期調課、互動區的討論話題等。
(2)課程信息,主要涉及課程的教學大綱、課程簡介、教學進度,讓學生及時了解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課時安排、課程的考核要求和參考書目。
(3)職員信息,簡單介紹任課教師的學歷、職稱、成果和聯系方式。
(4)課程文擋,這是課程導航菜單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本課程每個實驗項目的PPT課件、flash動畫,學生可隨時上網學習。
1化學實驗教學的現狀
目前學生的實驗課程大多是按照傳統的實驗教學,實驗內容以驗證性實驗較多,學生在實驗課上大多就是按照課本上實驗步驟按部就班的添加試劑來驗證一些實驗現象,沒有任何創新性,大多數時候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只是照本宣科的操作。這樣的實驗學生做起來沒有任何挑戰性和新穎性,實驗課上起來就沒有激情和興趣。
2微課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2.1微課的概念
微課(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DavidM.Penrose于2008年提出。在國內,最早提出“微課”概念并進一步在中小學教學實踐中進行推廣的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認為:“微課是指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在維基百科中,將“微課”界定為:“微課(Micro-lecture)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以利于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的方式呈現的實際教學內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2.2微課的特點
2.2.1微課內容短小微課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某個知識點的教學,相對于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眾多復雜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根據研究,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時間在10分鐘左右。所以,微課視頻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以5~8分鐘為宜。
1改革實驗內容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
長期以來,生物化學實驗課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多為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傳遞模式,在課堂上學生只要按照實驗講義中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就連一些前期準備工作也是實驗指導老師為學生提前準備好,學生只是按照實驗步驟做一些簡單的實驗操作,根本無從談起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在較大程度上養成學生依賴老師、被動學習的不良習慣,嚴重影響了學生實驗技能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采用的教學方法改革主要是:一方面采用提問式講解,老師課堂講授后,學生可提出問題,老師再對問題進行解答。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對問題有全面、深刻、透徹的理解;另一方面以學生為主講解,適當安排幾次以學生為主要講解者的實驗,課堂上要求學生展示并講解自己制作的部分幻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同時學生開拓了思維、大膽嘗試創新,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2改革課堂教學組織與管理,調動學生的科研積極性
隨著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上升,實驗本身難度也增加,實驗過程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教師根據需要選擇幾個可行的實驗項目,要求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學生可以根據查閱的相關文獻和搜集的數據資料,設計實驗步驟,經過討論確定可行的實驗方案并予以實施。無論學生取得的實驗結果如何,只要學生動腦動手完成實驗就是一種成功,這也有利于引導學生勤動腦多思考,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調動學生的科研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對于一相對簡單的實驗內容,我們采用“學生主體式引導教學法”,分小組實驗的組織管理模式,學生自由組合,每組3~4人,選1名組長發揮“小老師”的作用,講解實驗相關內容,在其他同學的相互幫助協調下完成整個實驗,這樣使實驗積極性較強的同學,帶動了相對較差的同學,實驗成功率較高,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他們也能在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中互相學習共同完成實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驗結束后,學生到講臺上做出總結,與老師和同學共同探討實驗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和疑問。課后根據各小組的不同表現給予評分,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3改革實驗考核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基本功
教學和考試是整個課程體系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的考核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及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至關重要。以往,生物化學實驗課程的考核,主要依據學生提交的實驗報告,這樣會使學生只重視實驗報告的書寫,不重視實驗過程及操作,不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因此,改革生物化學實驗的考核辦法,引起學生對實驗整體過程的重視顯得相當重要,我們嘗試將生物化學實驗的考核辦法改為綜合評定。實驗考核方式的改革,也主要是考慮學生的個體因素,杜絕以往學生間胡亂抄襲報告的現象,建立綜合的考核方式,具體考核內容以下幾個方面:
(1)平時成績占20%,包括實驗課出勤率、實驗操作、儀器使用、實驗態度、科學作風等。(2)實驗課考試成績占60%,包括實驗理論考試、實驗操作考試和實驗報告成績。
第一篇
一、新課標理念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方式的變化
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非常顯著,不僅可以直觀地提供給學生理性的知識,還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和興趣,使學生掌握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學生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和科學態度,因此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就成為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礎,但是化學教材中的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一般由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現象,歸納得到物質的性質,或者再由學生做類似的實驗檢驗,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只是驗證了原先從課本中得到的結論,學習過程缺乏探索的樂趣。新課程的化學實驗教學,淡化了這種知識體系,而更注重與學生是否會用化學知識解決問題,教師應該發揮自主的教學能動性,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教學,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也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性。探究性實驗教學模式可以按照“設疑激發興趣———設計實驗———實驗探究———歸納總結———運用創新”逐步實現,在設疑激發興趣部分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可以播放一段與課題相關的有趣的視頻、猜謎語或者直接為學生演示一個“出乎意料”的實驗,也可以結合身邊的化學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那么怎樣實施探究性實驗以使實驗教學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呢?下面舉幾個例子簡單說明。
1.探究食用加碘鹽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
碘元素的相關性質在必修1海水中的元素一節學習,食用加碘鹽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到底是IO3-還是I-還是I2呢?這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實驗探究的方式來完成,首先各小組分別討論出實驗原理,并根據原理設計出各組的實驗方案,根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學生設計出了三個實驗探究方案:①如果是以碘單質的形式存在,加入淀粉會變藍;②如果是以碘離子的形式存在,根據2I-+H2O2+2H+=I2+2H2O,I2遇淀粉變藍進行探究;③如果是以IO3-的形式存在,根據IO3-+5I-+6H+=3I2+3H2O,I2遇淀粉變藍的原理設計方案進行探究。以上的實驗探究都是通過學生的主動合作而形成,即達到了開拓思維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在實驗中得到加強、訓練,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了科學的思想和精神。上述探究完成后,可以運用創新,讓學生探究海帶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還可以提出問題:如果在家庭中,如何設計實驗在家完成食用含碘鹽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完成從理論到實際生活中化學知識的應用,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化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2.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教材中給出了探究鐵的化合物的性質所需要的試劑以及儀器等,但是如果直接讓學生根據課本知識完成實驗學生可能興趣不大,可以從引入上做些文章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可以拿一瓶補血劑藥片,問學生“補血劑里面有鐵,那么鐵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呢?”結合身邊常見的補血劑,學生興趣會被調動起來,更愿意去探究補血劑中鐵的存在形式,實質上就是探究鐵的化合物的相關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