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體育課程與核心價值觀教育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對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所具備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可行性和阻力因素分析,從而對大學公共體育課程嵌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現同向同行的路徑進行探索,提出通過弘揚體育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及內容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通過建設體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三種路徑完成大學公共體育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向同行。
關鍵詞: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同行
1.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可行性分析
1.1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教育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高度契合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過: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鍛煉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在從事體育鍛煉時要克服身體上的不適反應、精神上的畏難情緒,不斷突破個人身體素質的極限,完成各體育鍛煉項目。這一過程能夠鍛煉人的意志品質并陶冶情操;同時,在體育課程中進行的比賽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和追求卓越的品質以及文明禮貌的習慣和長輩有序的規矩,對規則的尊重和遵守可以培養學生自律自制信念;并且因體育活動大多是集體性項目,學生在與他人競爭中需合作方能共贏,學會正確處理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可以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另外,體育課具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任何學生在體育課堂上都要遵守課堂紀律,擁有守法守則意識;并且任何人在體育活動中都是平等的,體育課應當堅持公正、公平和公開的核心價值標準。
1.2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方法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
體育教學大多是在體育場進行的,學生在這種開闊的學習環境中往往情緒比較高漲,心態比較放松,也就是在此過程中學生們的意志品質、心理狀態和思想觀念能夠直觀、全面和真實的顯現出來,因此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機,把握好體育教學中偶發事件對學生進行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嵌入到體育文化的精髓中、體育精神的宗旨中、體育比賽的規則中、體育道德的規范中,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潛移默化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充分利用體育教學所具有開放性、實踐性、感染性和社會性的優勢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阻力分析
2.1課程設置“重分責、輕交融”
中南大學本科教學行動計劃提出:以學生為中心,構建本科人才培養的“雙貫線”,要求立足課堂主陣地,深化課程思政,提升課堂育人功能;以德育為先,拓展課外渠道,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施理想信念鑄魂工程,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健康網絡文化教育等系列活動;實施“生命教育”進課堂的體育教學改革,讓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健康向上”的理念。但是絕大多數高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大學生公共體育課程設置與教師工作分工往往是獨立的,缺乏與思政課程以及思政課教師的有機聯系,導致體育教師只重視體育技能的傳授,往往忽略了體育精神、體育文化和體育內涵的傳授,割裂了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束縛了體育課程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本應發揮的重要作用。
2.2教學目標“重號召、輕評價”
首先,大部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仍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進去,直接導致缺乏相應的教學內容,間接導致不能充分利用體育課程豐富的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其次,部分高校雖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但是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具體落實,依然過多重視對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培養,導致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側重于對學生體育技能和體育知識的傳授,忽視了體育課程所具有的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愉悅心情、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和組織紀律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部分高校在體育教學目標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也在體育課程中嵌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但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方法。因此,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雖在一定程度上響應了國家的號召,但是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還不夠理想。
2.3教學過程“重技能教育、輕道德培養”
在《紀念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滋養,從時代楷模和英雄人物的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從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另外多次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年學生的重要性,認為高校是青年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但當前在許多高校具體的教學實踐環節卻沒有真正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體育課程中,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思想的禁錮,導致部分體育教師認為大學公共體育課程是單純的教授學生體育知識、體育技戰術能力和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忽視了傳授體育所蘊含的愛國主義、自強不息、追求卓越、遵規守則、團結協作、公平公正和人人平等等精神。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體育教師相較于其他專業教師,工作環境差、工作任務重、耗費精力大等原因,導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學習方面不夠深入,理解不夠全面,認識不夠到位,從而沒法將此方面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公共體育課程的路徑分析
3.1通過弘揚體育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強調,優秀的競技成績需要優秀體育精神來支撐。既有我們傳統的優秀的體育精神,又要弘揚一種與時俱進的、我們百年復興這樣的一種體育精神。由于體育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高度吻合,其在實現的路徑上也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高校體育工作者應當以“體育精神”為切入點,使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形成相對穩定的價值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具體路徑如下。
3.1.1建設體育課程項目,搭建價值觀教育平臺/載體
當前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仍舊停留在知識點掌握的層面,如何將其內化為自身信念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若能夠將體育精神落地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體,比如體育教師可以將團體性體育項目所蘊含的團隊協作、以團隊利益為重、相互尊重、相互寬容等精神編排進教學大綱,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體會到團結、平等、和諧等精神,是其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升華。
3.1.2分層解構體育項目功能,有序提升學生的認知
在籃球、足球、排球課程教學中,強調團結合作、公平公正、依法守則等價值觀;在田徑、武術、舞龍舞獅課程教學中,強調勇于拼搏、敢于挑戰、愛國自信等價值觀;若能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體育精神建立緊密而又生動的聯系,幫助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指導學習、鍛煉等實踐過程中的實際意義,明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有助于個人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樹立,進而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
3.2通過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及內容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3.2.1創新體育教學內容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大學生公共體育課程的內容設計既應當包括身體素質訓練、技能提升方面的內容,同時應當加入一些團體游戲、素質拓展等內容,通過深入的挖掘和科學的設計將體育課程蘊含的育人價值和人文內涵發揮作用,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內容合理有效的滲透到體育課程中去。
3.2.2通過創新課外體育活動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大學公共體育課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而課外題活動是體育課堂的延伸,可以通過有效設計、組織將課外體育活動變為“第二課堂”,比如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豐富多樣的體育社團,組織具有鮮明主題和深刻內涵的活動,營造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環境氛圍,開展集體性的校園體育比賽,強調合作共贏、頑強拼搏、誠信公平以及依法守則的重要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這些體育精神的規范下使學生無形中便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自覺體現在自身行為上。
3.3通過建設體育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體育文化建設是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平臺,高校應當重視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充分利用這一載體達到育人的效果。
3.3.1打造良好的物理環境景和人文景觀
首先,高校應重視對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場館設施與運動場地,以滿足大學生日常體育鍛煉、健身、休閑娛樂等需求。同時,應當在校園里建設體育運動主題的雕塑和博物館,這些體育藝術品是精彩運動瞬間的定格和榮譽的見證,是體育和文化的完美結合,大學生在參觀體育博物館和雕塑的同時不僅能夠體會到體育之美,還能感受到體育帶給人精神上的力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極度契合。
3.3.2承辦大型體育賽事,充分拓展教育的現實載體
大型體育賽事具有思想構建和情懷塑造的功能,高校應當積極承辦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并以此為教育契機,激發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當學生觀看國家隊與國外代表隊的比賽時,看到中國隊員在賽場上揮灑汗水,奮力拼搏,收獲榮譽的過程中,更能夠感受到愛國與敬業的實質意義。與常規的灌輸式教育相比,這種形式的教育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讓學生在欣賞比賽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愛國、敬業等優秀品質,對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3.3.3借助榜樣的力量,將體育明星作為鮮活教材
當前的大學生以95后為主,這些學生追求時尚,個性鮮明,善于運用網絡,并且大部分學生具有“追星”心理,包括各個項目的體育明星。眾所周知,每一位成功的體育明星都離不開艱苦的訓練,頑強的拼搏,擁有堅強的意志、頑強拼搏、無私奉獻和不懼犧牲的精神,高校可以深入挖掘體育明星背后的故事,讓體育教師通過體育課堂宣傳其優秀的品質,使其成為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鮮活教材,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邀請體育明星給學生們做主題講座,圍繞其在賽場上遵循的平等、友善、和諧、愛國、敬業等主題,發揚體育精神,引導學生進行主動地學習,內化為自己精神索引,最終朝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前進。
作者:齊宇飛 姜磊 胡劍宏 李彤 彭志偉 單位: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