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經濟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循環經濟的本質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的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高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循環經濟的特征是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指導理論是系統論和生態學,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價值觀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2旅游業的循環經濟視角
旅游業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是吸引游客最根本的力量,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旅游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傳統的旅游產業需要根據循環經濟的運行方式完成對旅游產業的改造,優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使旅游產業與循環經濟接軌。
2.1符合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循環經濟要求采用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經濟活動向生態化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與以可循環利用的旅游資源為主、低資源消耗的旅游業發展模式的要求一致。在旅游業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生態旅游的推廣、生態景區和綠色旅游交通建設等的基本思路完全符合循環經濟理論。要想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資源的良性循環,發展循環型旅游是最佳選擇。
2.2旅游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最佳載體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旅游業已經進入了大眾旅游階段,參加旅游活動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可以通過旅游業大力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旅游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行業,在系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向循環經濟轉化的過程中,它起著溝通、協調、支持和促進的作用。應用循環經濟模式,可以在旅游行業內部形成循環鏈,改變過去過度消耗資源、惡化環境的旅游方式,不斷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的排放量,使旅游業及相關行業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3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1循環性旅游模式的優點
與傳統旅游模式相比,循環型旅游模式強調環境保護,注重向資源的循環利用、旅游過程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使旅游地居民、旅游經營管理者和政府、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到旅游決策和管理中,以提高旅游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在此過程中,要求旅游者要承擔保護旅游資源,清潔旅游過程,使旅游廢棄物資源化,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并促進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3.2發展循環旅游的途徑
發展循環型旅游就是要將循環經濟的“3R”原則貫穿于旅游業發展中,通過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實現循環型旅游業的發展,從而保障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4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
4.1經濟利益驅動機制
旅游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是企業,比如旅游企業、旅游景區和飯店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下,企業經營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所以,當循環經濟能給旅游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時,旅游企業才有足夠的動力發展循環經濟。
4.2社會拉動機制
旅游循環經濟的社會需求大致上可以分為政府所代表的社會總體需求和社會成員的個體需求。政府作為代表公眾利益的組織,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倡導和實施節約資源、環境污染少、有益于經濟和環境共贏的行為。同時,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已經逐漸成為人們自發的行動。人們慢慢接受了循環經濟的思想,并在逐漸改變消費習慣,越來越偏向于綠色消費。在各個地區旅游業發展循環經濟時,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而非簡單照搬別的行業、別的地區的發展模式。
5可持續發展旅游業的保障措施
可持續發展旅游業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在企業層面,旅游開發者要用循環經濟理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清潔生產,減少污染,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②各景區要嚴格控制游人數量,一切以環境資源的承載力為限,促使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在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允許的前提下,保證環境和資源具有生息和修復的能力。③建立綠色旅游技術體系,減少旅游消費過程中的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排放。④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旅游開發行為,通過法律法規限制與規劃相悖的企業行為和公眾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⑤制訂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激勵制度。比如政府應該鼓勵消費者購買綠色企業的產品,在稅收上給予企業一定的優惠;采用立法的形式保證景區大型旅游設施報廢后能夠返回設備回收單位加工處理、循環利用(景區不具備處理能力);扶持創建綠色飯店,減免綠色飯店的排污費;給予節能技改項目一定的補貼或貼息貸款等。⑥制訂旅游景區生態規劃。在旅游景區規劃的過程中,旅游管理開發機構要依據法律法規引導景區進行生態規劃,并制訂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目標的土地利用規劃、景觀規劃、水資源和能源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⑦以生態教育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通過加強教育和社會文化建設,樹立旅游循環經濟的理念,讓公眾理解和接受旅游循環經濟,落實循環經濟理念。
6結束語
循環經濟的出現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新出路。在快速發展的旅游業中,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保護旅游資源與環境、減少污染,還有助于實現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作者:施桃紅 單位:南通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