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由于現階段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中,沒有充分考慮生態園建設給經濟、環境等帶來的影響,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生態園效益問題。為了有效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促進農業生態園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本文通過案例全面系統地分析當前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建設發展現狀,提出循環經濟的概念,并針對不足提出合理的規劃思路,希望能夠為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循環經濟;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
前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是解決經濟發展與資源矛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現階段,在城市繁榮發展下,城市框架持續健全完善,城市毗連區自然而然形成,人們越來越渴望親近大自然,而農業生態園的出現,既為城市周邊旅游業帶來了機遇,又切實保護了區域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發展。當前農業生態園正努力向以循環經濟為主的農業生態園發展。本文以武漢市農科院南部園區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為例,淺析農業生態園規劃中循環經濟理論設計方法,并對如何將循環經濟理論融入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開展提供一定價值參考。
1農業生態園規劃
1.1循環經濟指導下的農業生態園理念
與傳統農業生態園相比,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農業生態園建設期間,需要將循環經濟理論和生態工程方法進行有效整合,在保證農業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結合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及規律,有效調整生態園區的內部結構和產業結構,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得到多層次的循環利用,大幅度減少農業廢棄物產生,防止農業資源浪費,從而有效提高農業生態園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2發展背景
循環經濟作為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已經成為共識,并作為新的環境理念和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熱點。雖然我國農業創造了奇跡,以不足全球7%的土地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但在農業迅猛發展過程中,大量資源被消耗,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過量使用,已嚴重影響到農業生態環境,甚至引發地下水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因此,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已成為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需要探索并發展循環經濟為導向的農業生態園區。
1.3大力發展和推動以循環經濟為主的農業生態園
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和經濟觀,積極建設和發展以循環經濟為主體的農業生態園區,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生態園的內部制度結構和產業結構,并基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之上,不斷改善生態園區經濟收益,大力推廣以循環經濟為主、符合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相關標準要求的農業生態園區,以此促進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案例分析
2.1研究綜述
本文以武漢市農科院南部園區為試驗區,此試驗區由武漢市農科院林果所片區、水產所片區及畜科所片區以及水生資源圃幾部分組成,總面積96.95hm2。其中,林果所、水生資源圃、水產所片區占地面積85.95hm2,畜科所片區占地11hm2。實驗園區研究概況主要如下。
2.1.1交通位置武漢市農科院南部園區毗鄰S101,青鄭高速、武漢市繞城高速及京港澳高速,距離武漢市中心城市約1h車程,距離青鄭高速收費站約10min車程。其中畜科所片區距離林果所、水生資源圃、水產所片區約10min車程,交通十分便利。
2.1.2園區特色國家種質武漢水生蔬菜資源圃現保存水生蔬菜種質資源2000余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生蔬菜資源圃,被業內人士稱為“國內首創,國際罕見”。鄂蓮系列蓮藕新品種已成為國內蓮藕主栽品種,新品種覆蓋率達85%以上。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主要從事名優淡水魚類苗種繁養、魚用漁藥、魚病防治技術研究開發和水產加工研究。以“綠色、環保、高效水產”為方向,依托現有學料基礎和人才優勢,設置了長江特色魚類、肉食性魚類、魚病與水環境、水產加工、特色魚類繁養5個研究室。武漢市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主要從事畜牧獸醫科技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獸藥新產品研制、畜禽疾病防治、基因分子標記技術、動物胚胎生物技術、ES細胞技術、瘦肉型豬、動物營養、良種禽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建有湖北省園林植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無果懸鈴木良種繁育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晚熟臍橙綜合試驗站、湖北省(武漢)濕地生態恢復技術研究中心等17個創新平臺,為農村經濟創造的社會經濟效益累計達7億元以上,為武漢市林果產業、農村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2試驗農業園區的不足
2.2.1早期規劃不統一生態示范區、觀光農業區以及拓展生態農業都是循環農業生態園建設的主要內容。南部園區由以上不同單位分不同時間獨立規劃,單獨建設,自成一體,未統一按照綜合性園區進行規劃。
2.2.2綜合性功能缺乏園區在設計時滿足了生產、研究、產業開發等功能,但循環經濟功能不明確、產品結構單一,缺少創意旅游產品,缺少文化性和體驗性,綜合性功能亟待提升。
2.2.3循環經濟模式未全面實施雖然該園區具備畜牧—水產—水生蔬菜等循環種養殖模式,也運用了一定的自然生態平衡管理方法,但因科研人員分區管理,循環模式未全面實施。
2.3規劃思路
2.3.1全面分析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具體指以循環經濟為指導的農業生態園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時也確立了建設高端循環農業生態園的目標。長期發展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一直秉承可持續發展原則,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完成統一規劃。同時,有必要進一步尋找和挖掘農業生態園區的各種資源,進而有效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嚴格把控污染物排放,促進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有機融合。
2.3.2將循環經濟納入規劃設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循環經濟,并將循環經濟的概念有效融入到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中,盡可能地滿足當地農業生態園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需要,以達到低排放、低開采以及高效利用的目的。
2.4規劃設計原則
農業生態園區的具體規劃設計原則主要涵蓋了因地制宜原則、統一規劃原則以及協調發展原則。
2.4.1因地制宜原則依托江夏區農業環境條件和資源稟賦,以及“一帶、兩園、三區、四個產業鏈”的總體布局,充分考慮其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因地制宜,突出園區農業特色和個性化特點,堅持綜合性農業生態園建設,突出農業園區的鄉土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渴求。
2.4.2統一規劃、科學布局原則根據資源條件、科研基礎和發展現狀,將水產養殖、水生菜種植、水果種植和水禽養殖作為園區核心產業統一規劃,堅持科學布局于不同的區域空間,使園區系統集成既有內在聯系,又有相互關聯,形成“一心、一軸、一區、四園”的規劃結構。
2.4.3協調發展、生態優先原則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線性經濟模式改造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引入沼氣工程技術,采用“禽—沼—水生菜(水果/水產魚等)”、“稻—鴨”等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發揮園區產業之間的內部循環,形成魚、菜、果、禽協同發展、相互支持和良性互動。在生產過程中,做到廢棄物的減量化排放和資源再利用,大幅降低農藥、化肥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從而形成清潔生產、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產格局,實現生產、生活和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實現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
2.5功能定位
項目區集水生蔬菜、水產、畜牧、林果等農業資源于一體,規劃在滿足其科研生產功能的基礎上,以現有特色農業資源為依托,將其打造成一處以“水產、水禽、水生菜、水果”4大產業板塊為主體,同時融合田園觀光、農業休閑、企業團建、親子旅游、學習考察、技術培訓等功能于一體,充分體現科研與科普相結合、展示與展銷相結合、休閑與觀光相結合,凸顯“農林漁牧”4大農業產業主題,產業配套齊全,具備循環經濟功能的綜合性示范園區。
2.6目標定位
2.6.1生態目標以園區內產業之間循環鏈建設為重點,以生產要素為基本紐帶,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傳遞方式,將上下游共生關系的單位組織在同一園區內,即一個產業產生的副產品(如畜禽糞便、堆肥、沼氣)作為另一個產業(水產、水生蔬菜、林果)的肥料或原材料,通過畜牧—水產—水生蔬菜等循環種養殖模式,以及畜牧—沼氣—人工濕地—堆肥—林果等循環通道,形成相互依存、優勢互補的產業布局,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護水源和環境,實現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有效利用,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達到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2.6.2戰略目標引入生態健康種養殖技術,生態產業發展循環模式,保護環境,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凸顯鄉土本色,對集約化、健康種養殖方式等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及產品進行示范推廣,打造國內知名循環農業示范園,打響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創新名牌。
2.6.3經濟效益目標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按照“園區主導、龍頭帶動、農民參與”的要求,逐步建立“經營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技術服務社會化、項目管理科學化”的運行機制。建立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農資供應、統一銷售以及統一質量標準的管理機制,打造集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服務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生態農業園區,實現農業功能的轉變,保障園區產品質量安全,達到多贏效益。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國家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新農村建設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以循環經濟為導向的農業生態園區是推動農村經濟蓬勃發展,實現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法。隨著人們對農產品安全越來越重視,國家對環境的管控程度越來越嚴格,基于循環經濟的農業生態園區規劃設計已經成為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熱點。但現階段,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農業生態園建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循環模式的有效利用還處于實踐階段,部分園區建設后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或產業鏈不健全,循環經濟模式不突出,輻射帶動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因而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趙景偉,呂占志,逄淑超,等.功能復合型城市生態園地下空間開發控制———以青島中德生態園為例[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5,11(04):826-833.
[2]江帆,胡海輝,徐婉婷,等.基于SWMM的哈爾濱遠大生態園LID改造設計[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7,32(04):294-298.
[3]張小桐,王紅,周大邁,等.小型現代農業園區的功能分區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16,11(03):324-328.
[4]李璐.風景園林設計中有關茶葉生態學原理的初步思考[J].福建茶葉,2017,39(08):107-108.
[5]紀紅兵,康德禮,劉利民,等.化工園區循環經濟發展的規劃構建[J].化工進展,2016,35(07):2279-2284.
作者:何中華 肖彩虹 董橋鋒 林育敏 單位:武漢市農業科學院農業農村規劃設計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