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與推進,現有教育觀念已逐步由“以分為準”走向了“以人為本”。作為新興的教育形式,研學活動以參與者為中心,強調探究式學習、個性化培養,現已成為青少年素質教育的有效組成部分,正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重視。自然科學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教育機構,能夠依托豐富的館藏資源、專業的駐館專家等優勢,結合自身專業化、特色化的展覽教育活動,推動青少年研學活動向更深層次開展。然而,現階段博物館在開展研學旅行實踐教育活動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專業人才培養不足、課程體系深化設計不夠、研學活動未形成品牌化、系列化,以及活動內容如何拓展與延伸等。現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方法和策略,以期更多業內人員及活動參與者共同探討。研學,即研究性學習,簡單來講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教育部2001年印發的關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的通知中即對研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從此以后,教育改革更是不斷強調大力推行研學活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自然科學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其首要職能為“教育”。在自然科學博物館中開展研學活動,既能夠充分發揮自然科學博物館藏品、專家等資源優勢,推動青少年研學活動向更深層次開展,又能夠促進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學校、科研機構等單位的交流與協作,豐富自然科學博物館展覽教育活動形式,提高自然科學博物館服務大眾的能力。
一、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的意義
1有利于科學精神的培養
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對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培養有著重要作用。在研學活動中,青少年能近距離接觸科學家開展科研工作的過程,甚至能夠參與其中,這樣就會了解到科學研究工作的大概流程。這樣做不僅拓寬了青少年的知識面,還能夠激發青少年對科研活動的興趣,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思維方式,從而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
2有利于綜合素質的提高
教育部在一系列教育教學政策中大力推行研學實踐教育,這既是加深綜合實踐可能性的重要舉措,也是能夠讓學生不再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舉措。自然科學博物館在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對自然展品的深入挖掘,將其融入當地課程的教材中,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在參加展館研學的同時,獲得了新的知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興趣愛好,從而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研學旅行有利于學生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有利于增長學生的社會認知和見識。
3加深青少年對相關專業知識系統的認知與了解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就明確提出要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因此各個地區的博物館應該積極開發出適合本地區的研學實踐教育課程,這也是構建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青少年通過博物館研學活動,借助自然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能夠讓學生在沉浸體驗中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豐富專業知識的系統性。
4培養團隊精神
博物館的研學活動多以集體參與的形式開展,并按照年齡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活動中,通過交流、協作與磨合,參與者能夠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在團隊中的定位。當他滿意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時,會樂于完成分配的任務,并快速融入團隊中。當分工與自身意愿有出入時,參與者可以與隊友進行溝通,用語言和行動闡述自己在目標崗位上的優勢,改變隊友對自己的看法。因此,青少年更多地參與此類活動,能夠在與他人的交流和互動中了解自身的性格與認知特點,找準自身的定位;能夠提高聆聽的能力、書寫的能力、溝通的能力、觀察的能力,培養情商,學會包容他人的缺點,贊揚他人的長處;能夠認識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并自覺融入團隊中,對團隊精神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二、自然科學博物館研學活動的特征
1知識的專業性
自然科學博物館中蘊藏著豐富的知識,知識領域范圍廣泛,綜合性比較強。自然科學博物館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業自然科學博物館,諸如天文館、地質博物館等,這類博物館通常某一方面的知識非常專業;第二類是綜合自然科學博物館,如科技館等,這類博物館是集多種學科知識于一體的博物館,重點在于廣博。通過博物館研學教育,青少年能夠切身感受到自然文化知識,也能夠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來,更重要的是能夠構建一個適合他們自己的文化知識體系。自然科學博物館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無論是遺址還是展品,都能夠增進學生對自然的進一步認知,比如內蒙古博物院就通過“歡樂大課堂”來進行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學生能夠通過綜合實踐課,了解內蒙古的大草原文化,以及增加對地域性、民族性的歷史認知,這就大大體現了知識的專業性。
2教育的開放性
自然博物館的教育方式是靈活且開放的,其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借鑒了多種教育方法的優點,并能夠根據活動內容、參與群體的特點等,采用最優的學習方式,這一點在研學活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以山東省科技館為例,在創新發明類的研學活動中,其以TRIZ理論為基礎,結合光學類部分展項設計相應主題,開發出“七色花”“幫馬變斑馬”等多項活動,涉及合并、預處理、改變顏色等多項創新原理方法;而在綜合實踐類研學活動中,其更多地采用STEM教育,活動設計以培養青少年核心素養為宗旨,包括學科知識、基本技能、科學的學習與生活習慣,著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與溝通能力、終身發展能力以及社會情緒能力,共設計出“云霄飛車”“橋世界”“太空體驗”等十余項STEM主題活動項目,涵蓋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設計與技術等類別。而且,教育方式的使用并不是單一或排他的,在以上兩類研學活動中,還會加入情境教育等方式。例如,在觀察環節使用問題情景,激發青少年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探索環節創設與主題相符的環境情景,強化代入感,帶給參與者沉浸式的體驗等。
3活動的多樣性
博物館研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多樣的內容包羅萬象,如天文地理、船舶橋梁、航空航天,等等;活動形式也不局限,不僅可以以自己本館內現有藏品開展研學實踐活動,還可以與其他單位合作組織活動,也可以根據時事熱點開展專題研學活動。就參與形式而言,可以是青少年全程參與單個目標的實驗與論證過程;也可以是簡單的觀察、記錄、對比,并得出結論;還可以是對某種技能的學習、掌握等。
三、當前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的研學旅行教育常見問題
1專業人才培養不足
我國的博物館事業從2000年開始就迎來了一個黃金發展時期,無論是博物館各項業務的拓展,還是對外開放參觀人數的增長,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博物館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博物館人員因為自身的工作需要完成,在開展研學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分身乏術,無法有效發揮自己的作用來輔導學生。自然科學博物館很明顯有淡、旺季之分,一旦到旺季,就會招募一批志愿者,但是這些志愿者大部分是大學生,只能對來參觀的觀眾進行引導等服務,無法承擔研學實踐教育任務。
2課程體系設計深化不夠
有些博物館在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時,往往是進行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展覽,有些會設置一些簡單的手工操作,讓學生進行體驗,但是因為這些和學校教育脫節,課程體系設計深化不夠,所以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還有一些博物館雖然已經有了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方案,但是因為缺乏特色,沒有針對本館特色的課程方案,也沒有與針對特定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相結合,無論面對的是小學生還是初中生,都采取同一種模式化的課程來開展活動。這些都是博物館研學實踐課程質量不高的原因。
3研學活動未形成品牌化
一些自然科學博物館雖然意識到了研學教育的重要性,也在開展研學旅行實踐教育服務,但是這些活動的內容、課程的設計、取得的效果等沒達到預期效果,從更深層的原因來看,是博物館研學活動沒有形成品牌特色。國家旅游局2016年就發布了《研學旅行服務規范》,其中明確指出,要求承辦方(研學旅行基地)優化產品方案設計、完善運營和服務各個環節措施,持續推進研學旅行服務質量的提高。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博物館在研學活動方面并沒有形成品牌特色,甚至有些博物館沒有這方面的意識。這就導致博物館不能對以后的工作進行反思和提升。
4活動規模無法滿足公眾需求
全面倡導素質教育推動了家庭教育理念的變化,家長著力于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生活、學習氛圍,在此背景下,自然科學博物館無疑是他們最好的選擇。近年來,公眾參觀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需求持續高漲,高峰期部分場館還出臺了限流措施。自然科學博物館開展的研學活動有其特殊性,全程強調參與和互動,青少年與輔導教師、展示資源以及器材設備的交互程度,會直接影響參與體驗和活動的最終效果。因此,研學活動多以“小班制”形式開展,參與人數多在20—40人,而這樣的活動規模是無法滿足公眾對研學活動的需求的。
四、開展博物館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的策略探究
1增加專業人才培養的數量
要想讓博物館更好地開展研學實踐活動,首要的就是人才,博物館要增加專業人才的數量。首先就是加強對現有人才的培養,加強對現有工作人員在教育理論、教育心理學、教學技能等方面的培訓,增加博物館人員的教學技能。也可以通過與相關院校加強合作,諸如師范學院、當地其他高校等,進行委托培養。或者可以借助博物館協會、教育協會的力量,開展交流、學習活動;也可以對招募的志愿者進行教學技能的培養。通過種種方式,可以把博物館人員培養成“多面手”,增加博物館開展研學實踐活動的輔導教師數量。
2深化課程體系設計
為了讓博物館的資源優勢得以發揮和利用,應當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大聯合、大協作的良好態勢,共同推動研學活動發展,依托其專業人才和科研活動,將特色專業與內容引入研學實踐活動中,比如山東省科技館和山東建筑大學合作開展的“生活中的石膏”體驗活動,突出了山東建筑大學在材料學方面的專業優勢,活動中輔導教師首先幫助青少年從建筑工業到化學工業,再到醫藥與醫療、生產生活了解石膏,同時提出“那石膏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分類”等問題。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帶領青少年走進石膏的世界,一起了解石膏的成分和結構,探究石膏像的形成過程,感受石膏藝術的獨特魅力。
3加強博物館研學活動品牌化建設
對于博物館來講,如何開展研學實踐和打造品牌效果,才能使教育獲得好的結果是一個問題。對此,可以通過常規的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采集參與人員對活動的反饋,了解人們對內容、形式甚至活動時長的真實需求。同時,還可以采用座談會交流和觀眾留言等方式,了解大家在組織形式、課程內容、活動時長等方面的需求和建議,從而獲得教育活動的反饋。我們也可以邀請第三方對博物館的教育研學旅行互動的結果進行科學、專業和客觀的評估,從而真實、客觀地了解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有效推動博物館后續工作的進行。同時要加強自我評價,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強調服務理念,從有經驗的博物館中獲取經驗,取長補短,健全和完善面向本地研學教育實踐活動的體系,推動博物館研學旅行教育實踐活動,乃至整個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
4多種方式增加研學活動的受眾
博物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是一種集體性、規模性的群體活動,人數多。增加博物館單次參展人員的數量是首要的,對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的內容通過多種形式投放,如自有紀錄片的攝制、剪輯與投放;也可以采取線上直播的形式,對活動進行現場直播;還可以開通一些社交媒體官方賬號,通過運營賬戶,增加博物館接納單次參展人員的數量。通過以上措施優化博物館管理,比如,針對高峰期,根據客流量的變化有規律地安排每天的教育研學活動輔導場次,每場在50人左右,這樣就可以保障研學實踐的教育質量。博物館應當主動出擊,事先整理好相關資料,通過有關賬戶的運營、發布短視頻、開展研學活動的直播活動等方式,增加博物館接納參展人員的數量。博物館開展研學實踐活動,不僅僅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傳承,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文化進行探索。而且,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開展研學活動也能讓博物館發揮更重要的教育作用。通過對博物館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策略的探討,能夠有效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對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EB/OL](2017-12-06)[2022-05-01].
[2]劉世斌.開發博物館課程,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開展深度學習[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07):36-38.
[3]賀華.基于研學語境下的博物館教育課程探析[J].中國博物館,2020(04):27-31.
作者:孟寧 單位:山東省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