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教學模式設計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育發展在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教學網絡化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與共享,推進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加強教學資源結構的優化與調整,打破各大院校之間的界限,促進跨校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有效解決當前我國東西部之間,高校之間、城鄉之間教學軟實力的固有差異,提升教學資源利用率。為此,本文從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網絡教學在線考試兩個方面進行研究與模型設計。
關鍵詞:網絡教學;共建共享;在線考試
引言
現今,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在我國也基本實現了全面覆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網絡應用已涵蓋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教育教學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也發生了變革,依托互聯網,讓網絡技術融入到傳統教育體系中,實現教育的廣傳播、快應用、高效性。網絡教學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在線教學更是互聯網背景下教育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1]。現階段,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在線教學已被大多數學生熟悉和接受,在線授課、遠程教學已得到很好的展現和實施。但在線化教學資源的共享機制尚未建立,優質的教學資源有待整合,缺乏跨校園、跨區域的資源共建與共享。名師受限于課堂,資源僅傳于校內,高校之間缺少信息交流,一線教學資源缺少跨區域流通,最終形成高校圍墻內的“信息孤島”。根據國家教育發展相關文件指出,高校之間應當積極增加交流與互動,跨院系、跨高校成立高校聯盟,積極倡導市區之間的高校基于“互聯網+”創建資源共建與共享平臺,為學生、教師提供一個開放、共享、優質的數字化學習空間,以促進聯盟內高校教育共創拓新,共同推進高校精品課程、教學軟平臺等建設,進一步減小教學軟實力差距。
1優質資源建設
集百家之所長,創建優質資源百家齊放的場景,堅持開放為原則,以互助互利為目標,積極倡導區內外高校共同創建一批優質精品課程,服務于廣大師生群體,鼓勵學生走出去,高校聯盟深度融合,建立線上跨院校教學,打通數字化學分互認機制,真正實現線上化教學,跨院校學習。
1.1精品課程
精品課程建設是國家教育部提出并長期建設的教學實踐互動,其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批高質量的具有高校專業特色的基礎課程,以培養滿足國家和地方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2]。調查顯示,高校內部紛紛成立學科專家組,參與課程建設與規劃,創建了一大批具有專業特色的高質量課程。由于校園內部的諸多限制,跨區域高校之間專業課程之間的交叉與差異,必然導致部分學科課程的重疊與缺失,而且高校之間并沒有形成統一的建設標準,對于直接整合現有高校內部的資源難度較大。所以建立統一標準的共享共建平臺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整個平臺建設體系中,精品課程的評選審核才是最關鍵的,評審指標的確立、評審團專家組成員構成、評審過程的公開、公正性,以及評審過程的便捷有效性都將受到嚴厲的質疑,同時在精品課程評審過程中的審閱效率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對于構建現代化、智能化的現代教學體系來說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3]。利用互聯網技術構建一套精品課程在線申報、評審的在線平臺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跨地區、跨院校、跨學科、線上申報,在線評審,極大的拓展了課程申報范圍,從校園內部到全國高校,從語言文學到計算機科學,不僅可以邀請高校知名學者、專家作為線上評委還可以組織高校學生進行線上投票,整個參評過程完全線上化、透明化、全國化,真正做到公開公正,一站式的在線參評推動了數字化、現代化、智能化多媒體教學發展的進程,加快了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改革,課程教學管理標準化,不僅有助于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與共建,而且也極大的鼓舞了青年教師的斗志,在評選中提升教學水平,進而提高學生成績,最終目的就是提升我國的教育教學質量。
1.2學分互認
以跨區域高校聯盟共建共享平臺為基礎,以優質精品課程為核心,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思想,鼓勵學生跨專業、跨院系、跨學校進行課程學習,在完成本專業學位課程的同時積極選修其他高校課程。網絡技術與傳統教學方式的深度融合,集各大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教育公平。跨院校間的學分互認體系,彌補了高校間教學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以精品課程為依托,發展各大高校的優質課程,基于學分互認體系,大力發展學生跨院校、跨專業、跨學科學習,同時促進精品課程的競相優質發展,實現優質教學的百花齊放景象[4][5]。從精品課程的參評,到學生跨院校選課學習,到最終的學分認定,一方面需要院校間的協同合作,構建一套學分互認體系,同時也需要進行教學行為線上化,構建集成化的系統平臺為學分互認體系提供技術支持,整個平臺基礎概覽如圖1所示。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優質、高效、開放的學習環境,學分互認體系為學生學而有效保證學分畢業提供保障。學生跨專業、跨高校選修學習,在完成專業課程的同時學習更多的專業特色技能,這是學生的訴求也是學校的期望,一套完善的共享平臺和學分互認體系是必要前提,依托共享平臺,提供課程學習、課程考試、課程結業,最終實現跨高校的學分有效認證[6]。
2在線考試
在線考試是網絡技術在網絡教學中的重要體現,在線考試是對傳統考試的提煉與升級,其目的是讓傳統考試變得高效、便捷而且更有意義。
2.1在線考試優勢
在線考試是對傳統紙質化考試的補充,一方面節省了筆、紙資源消耗,另一方面讓考試變得靈活便捷,最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客觀題自動閱卷,大大降低了任課教師的教學負擔,在線化的題庫,個性化的試題組合,讓考試過程變得簡單高效。在線考試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考試環境,降低了傳統考試的嚴肅與壓抑,增添了趣味,緩解了緊張。標準化的自動在線閱卷,從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為誤差及個人情感造成的不公正。一場考試,多套試卷,同一道題不同的題目選項,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避免傳統考試的作弊現象,在線考試提高了考試效率,降低了考試成本,符合了我們對網絡教學的設想與認知。
2.2在線考試流程
在線考試按照傳統紙質化考試過程分別設立了題庫創建,支持批量導入,在線編輯預覽、生成在線試卷、考試信息、考生報名、考試開始、隨機座位、抽取考題、考試結束、自動閱卷、公布查詢等一連串的動作,基本涵蓋了紙質化考試的各個環節[7]。學生、老師不同的角色按照時間順序有不同的操作事件,系統流程圖如圖2所示。在線考試、考試成績隨考隨出,對考試成績在線歸檔、整理并進行多維度數據分析,借助網絡技術對試卷進行分析并給出合理化的建議,包括優秀率、錯題率、單題最長答題時間、平均答題時間、知識點錯誤率、學生累計成績波動、班級成績對比,歷屆學生成績對比等,最終生成一份考試試卷分析,教師可以根據試卷分析有針對性的進行授課計劃調整。
3結語
網絡教學在線化是傳統教學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集中體現,利用互聯網開放、平等、便捷等特點,將高校內學分制擴展到高校間學分互認,依托精品課程共享與共建,促進高校間學術知識的融合與交流,將傳統紙質化考試拓新為個性化在線考試,不僅提升了教學效率、降低了教師教學負擔,而且還降低了考試成本。以互聯網為技術支持的高校聯盟共建共享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質高校的學習資源與環境,學分互認體系確保了高校間學分流通,在線考試作為檢測學習的有效方式,確保了在線學習的有效性、可靠性,有效緩解了不同區域間教學資源不均,同時極大的促進了跨校園學術交流與拓新。
參考文獻
[1]張繼明.我國高校本科教學改革的審視與現代化治理路徑——基于20余年來改革歷程與治理模式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4):115-124.
[2]龔志武.關于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現狀的若干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8(01):53-56.
[3]李亞妮,張欣,陳琳,張亞娟.高職院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16):143+142.
[4]何鋼,劉海明.終身教育學分互認的研究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9(12):46-50.
[5]劉衛,尹安春,李文濤,周丹,張俊.護理專業學生在線跨校修讀學分的實踐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9,16(08):590-593.
[6]吳昊.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遠程教育在線考試系統分析[J].數字通信世界,2020(04):268.
[7]張楊.論無紙化考試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信息通信,2020(05):124-125+131.
作者:周偉 付金靈 單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