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一帶一路中醫互聯網傳播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綿延五千年的中醫學不僅是我國的國粹,也是世界之瑰寶。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觀融合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宇宙觀、生命觀、自然觀、生活觀,是人類史上一份偉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章從對中醫的正確認知、對“互聯網+中醫醫療”的正確認知以及對中醫跨文化傳播主要問題的認識這三個方面論述對中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播的思考。
一、對中醫的正確認知
(一)中醫文化核心價值目前普遍認為,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是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概括為“仁、和、精、誠”。“仁”即“愛”,仁者愛人。醫術之仁、醫者之仁,乃中醫師立身之本。醫術之仁表現為濟世救人這一目的。孫思邈說: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仁,下醫醫病。醫者仁心表現為中醫師對生命的尊敬和敬畏,普同一等,不私己有,正所謂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醫師作為一種職業,其目的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因此這一職業特點被稱為“仁術”。“和”主要指天人相和的自然觀、人我相和的社會觀、形神相和的身體觀、陰陽相合的治療觀,以達到健康、智慧、快樂的境界。“精”指精通醫術,精益求精,以及學醫、行醫的行為和研醫悟醫的態度。醫者,治病工也。可見醫師為工匠,但其對象是人不是物。人命關天,因此從診斷到用藥,每一步都必須精雕細琢,不可以有任何差錯。一個中醫師的成長,也是反復打磨和制作“產品”的過程。中醫師不愧為“工匠精神”的楷模。“誠”是中醫師心懷至誠、一心赴救的醫德行為。中醫師要有誠信、誠實、真誠、誠敬的德行。醫師對患者必須真誠懇切,守信戒欺,對自我應誠信求真、慎獨自律。
(二)中醫的理論基礎中醫的辨證論治是從整體上協調身體上的“不和”,即“和者,和其不合也”為核心。中醫用的系統性與協同原理,以形象和取象比類的認知方式解釋的病因病機,通過綜合治理“和其不合”,回歸生理之和諧健康之本源。西醫以解剖學和生物學為基礎,通過機械還原論設定因果關系,使用儀器設備診斷出的結果做分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一“對癥下藥”的方式缺乏思辨思想,導致原有生理系統被侵犯。整體決定部分,中醫才真正能講清楚病因之所在。
(三)中醫的優勢病種明確中醫優勢病種,對中醫臨床研究與科研均具有重要意義。中醫優勢病種是指中醫治療療效確切、藥物毒副作用相對較小的病種,或西醫治療尚未有好方法、好療效,但中醫卻能明顯改善某個癥狀的病種,以及艾滋病、非典等傳染性疾病。《關于征求中醫病種名稱意見的通知》(國中醫藥醫函〔2009〕125號)中涉及122個優勢病種,可總結為:病毒感染性疾病、功能失調性疾病、疾病緩解期或慢性期、原因不明的各類疾病、病情復雜的疑難雜癥、疾病的綜合調理等方面。西醫對不少疾病尤其是疑難雜癥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西藥副作用大,藥源性疾病增多,中醫在這些方面恰能發揮優勢。此外,西醫診斷依靠大量精密的醫學設備,時間長、檢測貴,并有可能會造成傷害,而中醫運用望、聞、問、切四診,對患者不造成任何傷害,簡單、廉價、快捷、有效。
二、對“互聯網+中醫醫療”的正確認知
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機器深度學習目前是中醫智能化的可行手段之一。因目前中醫數據直接依靠中醫師從臨床獲取,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很難總結為一般理論。而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可以突破中醫知識的碎片性和經驗性等難題。將中醫典籍和臨床診治經驗全部以數據的方式進行表達,形成“中醫大數據”,以達到用這一科學的方式進行傳遞和交流的目的。目前中醫工作者在建設大數據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包括中醫典籍的數據化、診療實踐的數據化以及人類身體的數據化等,為中醫智能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此外,在煎藥方面,智能煎藥可替代傳統煎藥。中醫毀在中藥,中藥毀在煎藥。歷代醫家對煎藥這一環節都非常重視,傳統煎藥對用水、火候、煎法都頗有講究。從抓藥到包裝,計算機都能和煎藥信息進行對接,利用煎藥機組控制器,對機組進行控制,并增加通信聯網功能,無縫對接醫院信息系統,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患者和煎藥室之間的零距離溝通。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智慧中醫指日可待。但應當明確,互聯網只是中醫傳播的工具,智能化也只是中醫看病救人的手段,不可用智慧中醫代替中醫師行醫,也不可用可穿戴設備、手機等智能終端作為中醫診療的最終標準。
三、中醫跨文化傳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際認同度低。研究范圍狹窄,局限于針灸領域,對中藥、方劑等方面的認識仍存在大片空白;有調查顯示,北美對中醫文化認可度低。但對中醫大多持正面態度,認為中醫較能治病的受訪者比例最大。俄羅斯有超過30%的受訪者,印度有43%的受訪者嘗試過中醫。
(二)東西方文化差異。語言上的障礙與思維方式的不同,增加了西方人在認識中醫時的難度。西方醫學理論建立在解剖學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之上,絕大多數可以量化,稱之為科學。而中醫文化發源于農耕文明,其基本概念如經絡、三焦等都難以找到相應的“科學”定位,陰陽五行,中藥配伍都沒有固定的量,需要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和病癥來開出獨特的藥方。中醫自成體系,而西方人用西醫體系來衡量中醫,必定造成西方人對中醫文化的認同度大打折扣。
(三)沿線國家互聯網發展程度不平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網發展存在較大差距,從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到互聯網的工具和思維的普及尚需時日。根據ITU(國際電信聯盟)的2017年IDI(信息和通信指數)指數,僅有6個國家處于“高”水平,36個國家處于“較高”水平,21個國家處于“中等”水平,2個國家處于“低”水平。沿線國家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僅為48.2%,互聯網用戶平均普及率為45.5%,固定寬帶發展相對滯后,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較低。
(四)人才短缺。能夠承擔一帶一路中醫文化傳播的人才緊缺。中醫文化“一帶一路”傳播對人才的素質要求甚高,不僅要精通中醫藥知識,還要會外語,會翻譯,最好接受過跨文化的熏陶,懂外交,懂貿易,精通各國國情和民族性格。具備這樣素質的中醫藥文化傳播人才,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鍛煉。另一方面,中醫的跨文化傳播還處于發展初期,使得對外中醫專業畢業生實踐機會少,無論在實踐還是教學能力上,都處于弱勢。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語言體系和與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巨大差異,也是中醫對外傳播戰略中的障礙。
四、對策與建議
(一)文化浸潤由于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西醫的科學論使中醫地位被迫一步步走向邊緣化,國內普遍存在“科學偏執狂”,以西醫理論反對中醫體系。事實上,西醫部分治標,中醫整體治本,才是正確的態度。因此,中醫應明顯區別于西醫,強大自己的優勢領域。同時,中醫在傳播過程中不能與西醫對立,應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實現二者的和合。中醫要鞏固其在國內的根據地,通過加強中醫文化的宣傳以及診療效果讓中醫回歸民間,讓國人重視中醫。只有國人重新樹立文化自信,才能建設熱衷于傳播中醫的隊伍,開拓自己的平臺,向中國以外的國家進行自力傳播。
(二)人才計劃與培養國內中醫人才可以通過師徒制學習中醫,給予中醫藥相關專業的學生更多的優惠政策,督促人才培養往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人才應具備扎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有能力者則輔之以語言、貿易等專業知識。如今科技發展已經能夠消除多語言溝通障礙,因此歸根結底仍然要轉到傳統中醫人才上來。
(三)先產品后營銷在互聯網時代,營銷變得很容易。然而現今許多新產品走入先營銷后產品的惡性循環,導致傳播口碑大于實際效果,此方法將導致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因此,中醫傳播在建設階段,必須考慮深度挖掘客戶端消費者需求,提供切實可行的服務和產品,不能照搬照抄西醫互聯網經驗,否則既無法獲得消費者信任,更無法贏利和生存。
參考文獻:
[1]宿凡.中醫藥互聯網創新模式的利弊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7,(09).
[2]嚴金海,郭春麗,劉婉.關于中醫特點的再認識[J].醫學與哲學(A),2018,(03).
作者:龔夢雪 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