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糖尿病患者護理淺述(9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究妊娠合并糖尿病圍產期的護理干預措施及其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36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并按照入院順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8例,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針對性護理,并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及妊娠結果進行觀察。結果:觀察組患者干預護理后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組間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羊水過多與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高血壓、早產與產后出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圍產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較為顯著,能有效控制血糖情況,降低并發癥出現的幾率,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妊娠合并糖尿病;圍產期;護理干預
妊娠合并糖尿病即是指孕婦在出現妊娠的同時又患上了糖尿病,若不及時給予控制與管理,將會導致一系列惡性妊娠結果,對孕婦及孕育期的胎兒產生嚴重影響。本文主要對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3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妊娠合并糖尿病圍產期的護理干預措施及其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所收治的36例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2.7-35.6歲,平均年齡為(27.4±2.0)歲,初產婦7例,經產婦2例,孕周為28-40周,平均孕周(36.3±1.2)周。對照組患者年齡21.4-36.5歲,平均年齡為(28.3±2.3)歲,初產婦8例,經產婦2例,孕周為28-40周,平均孕周(35.4±1.2)周;觀察組患者年齡22.7-35.6歲,平均年齡為(27.4±2.0)歲,初產婦7例,經產婦2例,孕周為28-40周,平均孕周(36.3±1.2)周。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性別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入院指導、體格檢查、病房巡查、血糖監測、用藥操作、生活護理、應急搶救與出院指導等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在實際工作中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①產前護理根據孕婦的身體情況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盡量在滿足母嬰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對孕婦血糖進行有效控制,若需注射胰島素,可根據孕婦的血糖值來調整其用量。②產時護理為了保證胎兒呼吸順暢,在分娩過程中應采取相應的保暖措施,在分娩過程中,產婦極易會出現低血糖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應在嬰兒出生半小時后可喂服5-10ml葡萄糖水,以起到預防性作用。③產后護理妊娠合并糖尿病產婦在分娩嬰兒后,其免疫力會大幅度下降,不利于保障產婦的生命健康,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采取有效方案對新生兒進行常規護理,若醫院設施條件完善的話,可將新生兒送進保暖箱進行取暖,同時做好新生兒各生命體征的記錄工作。母體若本身存在高血糖的話,則新生兒患高胰島素血癥的幾率會增加,不利于新生兒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合成,因此,應嚴格避免新生兒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對所獲得數據的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²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孕婦血糖水平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與餐后2h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妊娠結局比較
觀察組患者羊水過多與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高血壓、早產與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所謂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即是指孕婦在出現妊娠的同時患上了糖尿病,該病癥極易導致患者羊水過多、妊娠期高血壓、死胎及低血鈣等多種并發癥的出現,對孕婦本身及胎兒健康產生不利影響。該疾病多是由于孕婦在生活中未重視攝入與運動之間的平衡,造成營養過剩,針對高血糖狀態,臨床上一般口服降糖藥物,但孕婦群體較為特殊,在臨床上不建議使用降糖藥物作為首要治療方案,因此,護理干預在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與治療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研究表明,對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母嬰出現并發癥的幾率,同時可對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具有降低巨大兒發生幾率的作用,為母嬰身體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但在具體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根據產婦的實際身體狀況,對綜合性護理干預方案進行適當調整,以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實現對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綜上所述,在患者妊娠合并糖尿病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嚴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將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可有效改善妊娠結局,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金華.妊娠期糖尿病的圍產期護理及健康指導[J].現代醫院,2010,10(s2):1004-1005.
[2]盧少英.個體化護理干預在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婦圍產期的應用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0):167-167.
[3]廖芳.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圍產期的臨床護理[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0,21(11):2086-2087.
作者:陳文芬 單位:貴州省思南縣人民醫院產科
第二篇:細致護理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疾病認知度的影響
【摘要】目的研究及觀察細致護理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疾病認知度的影響程度。方法將本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就診的7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5例,對照組以常規的妊娠期糖尿病護理進行干預,觀察組則進行細致護理干預,然后將兩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護理前和護理后1周與2周時的疾病認知度進行比較。結果護理前兩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疾病認知度總優良率比較,P>0.05,而護理后1周與2周時觀察組的疾病認知度總優良率均分別高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細致護理可更大幅度地提升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對疾病認知度,為其治療的有效配合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細致護理;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疾病認知度
妊娠期糖尿病是婦產科常見孕期并發疾病,對孕婦及胎兒的不良影響均較大,而此類孕婦的血糖控制需孕婦對于治療及飲食等多方面進行有效配合及控制,因此孕婦對于疾病的認知度極為重要[1],而這也是護理干預的重要方面。本文中我們就細致護理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疾病認知度的影響程度進行探究,探究結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將本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就診的7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5例。對照組的35例孕婦中,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32.4±5.0)歲,孕周25.5~33.5周,平均(27.3±1.2)周,其中初產婦28例,經產婦7例;文化程度:初中12例,中專15例,高中及以上8例。觀察組的35例孕婦中,年齡21~42歲,平均年齡(32.6±4.8)歲,孕周25.0~34.0周,平均(27.5±1.1)周,其中初產婦28例,經產婦7例;文化程度:初中13例,中專15例,高中及以上7例。兩組孕婦的年齡、孕周、孕次與文化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因此兩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以常規的妊娠期糖尿病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包括對孕婦進行相關妊娠期糖尿病知識的宣教、飲食指導、治療配合性護理及心理疏導等。觀察組則進行細致護理干預,即將上述常規護理方面均進一步細化,如宣教的內容進一步細化,根據孕婦的理解能力、知識需求程度及需求方面、血糖情況等進行相關知識的制定及實施,而對于護理的其他方面,包括飲食、鍛煉等多方面也進行細節方面的講解,必要者進行示范及多次講解,另積極進行心理疏導。然后將兩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護理前和護理后1周與2周時的疾病認知度進行比較。
1.3評價標準:疾病認知度采用問卷的形式調查,問卷內容均為妊娠期糖尿病相關危害、治療、飲食控制及其他多方面的知識,總分設定滿分為100分,評估分值在60分以下、60~75分、75~90分及90分以上表示較差、一般、良好及優秀,總優良率為良好率和優秀率之和。
1.4統計學分析:將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類,分為兩大類,分別涉及計量資料(t檢驗分析)和計數資料(卡方檢驗分析),檢驗分析采用軟件SPSS17.0,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護理前對照組疾病認知度較差、一般、良好及優秀者分別為7例、10例、10例及8例,總優良者18例,總優良率為51.43%;觀察組疾病認知度較差、一般、良好及優秀者分別為8例、9例、10例及8例,總優良者18例,總優良率為51.43%。護理后1周對照組疾病認知度較差、一般、良好及優秀者分別為5例、7例、13例及10例,總優良者23例,總優良率為65.71%;觀察組疾病認知度較差、一般、良好及優秀者分別為2例、3例、15例及15例,總優良者30例,總優良率為85.71%。護理后4周對照組疾病認知度較差、一般、良好及優秀者分別為2例、6例、15例及12例,總優良者27例,總優良率為77.14%;觀察組疾病認知度較差、一般、良好及優秀者分別為0例、1例、18例及16例,總優良者34例,總優良率為97.14%。護理前兩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疾病認知度總優良率比較,P>0.05,而護理后1周與2周時觀察組的疾病認知度總優良率均分別高于對照組,P均<0.05。
3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可導致羊水過多、巨大兒及三多癥狀等,對母嬰造成的不良影響均十分突出,而對于本類妊娠期并發疾病的控制需求也極高[2],而與本病控制相關的因素較多,其中孕婦的治療效果與孕婦本身對于疾病控制措施的遵循等有密切的關系,而孕婦本身對于疾病的認知度即是對此方面影響較大的因素,因此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疾病認知度的提升需求極高[3-4]。本文中我們就細致護理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疾病認知度的影響程度進行探究,探究結果顯示,細致護理對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疾病認知度的提升效果明顯好于常規的妊娠期糖尿病護理,表現為患者護理后1周及4周的疾病認知度總優良率明顯更高。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細致護理可更大幅度地提升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對疾病認知度,為其治療的有效配合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淑清.臨床護理路徑在初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2):228-229.
[2]孫旎.妊娠期糖尿病護理門診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改善預后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210.
[3]鄧秀容.生活方式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認知、血糖控制以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6):826-827.
[4]朱玉芬,趙正清.認知教育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響[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3):354-355.
作者:王宏偉 單位:鐵嶺市中心醫院
第三篇:綜合護理干預對提高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
【摘要】目的分析采用以景觀療養為主的綜合護理干預對提高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方法將于我院進行治療的63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32例)及對照組(31例);并分別給予兩組常規藥物治療聯合景觀療養綜合護理、常規藥物治療聯合常規護理,對比分析兩組于干預后的睡眠質量。結果對照組于干預后的睡眠質量明顯比實驗組低,且P<0.05,有統計學差異存在。結論景觀療養綜合護理可有效促進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的提升,建議推廣。
【關鍵詞】景觀療法;綜合護理;糖尿病;睡眠質量
社會壓力加大、飲食習慣改變等均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夜間睡眠質量[1-2]。近年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該疾病患者睡眠質量的提升,已成為了醫學研究學者們重點研究的課題。本文給予了該疾病患者常規藥物聯合景觀療養綜合護理,現作以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我院進行治療的63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32例)及對照組(31例);實驗組中15例為男性患者,17例為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58.14±1.07歲),學歷:8例為本科,10例為大專,14例為中專以下;對照組中16例為男性患者,15例為女性患者,平均年齡為(58.56±1.85)歲,學歷:7例為本科,12例為大專,12例為中專以下。將兩組的一般資料作比較,發現P>0.05,無統計學差異存在。
1.2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藥物進行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行常規護理,如健康宣教、用藥護理。實驗組在給予常規藥物治療的同時實施盡景觀療養綜合護理,具體如下:(1)療養因子的相關療法:利用本市的極具代表性的名勝古跡、自然風光、人文景點及我院典型的自然景觀作為此次研究的景觀療養點,同時積極組織相關療養人員對各個景點進行游覽,并為其進行專業的導游講解;景觀療養法不僅有保健的作用,還能促使患者放松心情、消除疲憊、調理身心,并能促使患者寄情于自然風光中陶冶情操等;(2)健康宣教與飲食護理:對患者的個人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為其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注意事項等,提高患者的知曉率;同時對患者病情的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如應叮囑患者選擇含鈣、高蛋白、低糖等食物等。
1.3觀察指標
比較觀察兩組于干預后的睡眠實際狀況。其中,睡眠質量有6個條目,滿分五分,得分越低則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1.4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中,兩組患者所得的相關數據均使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的格式進行表示,并用t對其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來表示,并用卡方值x2進行檢驗,若檢驗后P值結果小于0.05,則說明有顯著性差異存在。
2結果
對照組于干預后的睡眠質量明顯比實驗組低,且P<0.05,有統計學差異存在。
3討論
糖尿病患者夜間睡眠極容易中斷,且睡眠障礙明顯比正常人群嚴重,甚至有相關研究表明,患者慢波睡眠逐漸出現減少等現象,這對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此,本文給予實驗組藥物治療聯合景觀療養綜合護理,其中景觀療養綜合護理與常規護理不同,前者所包含的護理措施更具針對性,且極具人性化,對患者睡眠質量的提高有積極性的影響。同時,護理人員通過療養因子的具體療法,利用本市的極具代表性的自然風光景點及我院典型的自然景觀作為此次研究的景觀療養場所,并積極地組織相關療養人員對各個景點進行游覽,從而有利于患者寄情于自然風光中調理身心、陶冶情操等;通過心理護理消除了患者的心理應激反應;通過飲食護理,減少食物對患者腸胃的刺激,并降低患者血液中的含糖量;通過運動干預,促使患者多到戶外運動,曬太陽等,從而有利于加快患者的新陳代謝,并促進了磷、鈣以及維生素D合成,進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質量。綜上所述,景觀療養綜合護理可有效促進糖尿病患者睡眠質量的提升,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琳.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用藥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長江大學學報,2014,11(36):121-123.
[2]陳偉婷.景觀療養護理用于離退休干部睡眠質量改善效果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4,27(41):76-78.
作者:馬陽 張琛 周超 單位:興城戰略支援部隊興城療養院
第四篇:持續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護理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探討持續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護理中的臨床價值。方法整群抽樣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患者1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患者,開展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50例患者,開展持續健康教育,比較兩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血糖控制達標率及視力恢復率。結果觀察組患者對血糖監測、合理飲食、遵醫囑用藥、運動鍛煉等健康知識掌握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糖控制達標率及視力恢復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患者實施持續健康教育的效果較好,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知曉率,同時促進患者血糖達標及視力恢復。
【關鍵詞】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持續健康教育
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發病率較高,為40%~45%,且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率會不斷升高,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視力減退或雙眼失明[1-2]。藥物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但糖尿病患者多發生中老年人,其認知能力較低,用藥依從性較低,故治療期間加強健康教育的開展非常重要。我院對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患者實施持續健康教育,效果滿意,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患者100例,入組標準[3]:(1)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2)經眼底檢查可見視網膜病變;(3)入選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認知功能障礙者;(2)精神疾病者;(3)資料不全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50~78歲,平均(62.3±2.5)歲;糖尿病病程2~18年,平均(6.6±1.2)年;其中13例增殖型視網膜病變,37例非增殖型視網膜病變。觀察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51~78歲,平均(62.8±2.6)歲;糖尿病病程2~19年,平均(6.9±1.3)年;其中14例增殖型視網膜病變,36例非增殖型視網膜病變。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視網膜病變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的發病誘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合理控制血糖。觀察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實施持續健康教育,具體措施:1.2.1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采取集體健康教育方式,積極組織患者開展健康知識講座,集體授課時間為60min/次,1次/周。通過播放視頻的形式,告知患者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以及糖尿病防治知識,并告知患者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以及加強運動鍛煉的重要性,使患者對自身疾病及預防方法有一定了解[4]。采取個體化健康教育方式,根據患者性格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告知患者視網膜病變具有病程進展緩慢的特點,消除患者顧慮,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根據患者血糖水平及體重合理分配營養,嚴格限制每天攝入熱量,以高蛋白、高纖維、高維生素食物為主,多飲水,禁忌辛辣食物,戒煙戒酒;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合理的運動方法,如散步、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注意運動強度適宜。1.2.2院外期間的健康教育患者出院后,定期進行電話隨訪,3個月內,每2周隨訪1次,3~6個月,每1個月隨訪1次,隨訪中指導患者加強自我保健工作,告知患者遵醫囑服用降糖藥物的重要性,并詢問患者是否有其他并發癥發生,一旦出現異常,需及時與主治醫生聯系,或來院復診;同時,不定期開展義診服務,由糖尿病專家及專科及時舉辦,在義診活動中為患者提供免費血糖水平監測,并提供咨詢服務,發放健康知識手冊,從而加深患者對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的認識。
1.3觀察指標
調查患者對血糖監測、合理飲食、遵醫囑用藥及加強運動鍛煉等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同時比較兩組血糖控制達標情況及視力恢復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準確統計所獲得數據,選取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完成組間臨床指標的比較,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完成組間并發癥及復發率的比較,用n(%)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觀察組患者對血糖監測、合理飲食、遵醫囑用藥、運動鍛煉等健康知識掌握均優于對照組(P<0.05)。
2.2血糖控制及視力恢復情況
觀察組血糖控制達標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視力恢復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多由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若不及時治療,隨著病情進展,在長期糖代謝紊亂下,會引起視網膜病變,進而引起視力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5-6],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患者的病程進展與血糖控制存在一定聯系。而糖尿病的發生,多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因此,加強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技能,有助于控制患者血糖。持續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及干預,幫助患者掌握衛生方式的教育過程。通過開展住院期間及院外的健康教育,加深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用藥、飲食、運動及出院后自我保健等方面的認識,確保健康教育的延續性和持續性,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識,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進而防止疾病惡化[7-8]。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對血糖監測、合理飲食、遵醫囑用藥、運動鍛煉等健康知識掌握較好,且血糖達標率高,視力恢復率高,這與李琴[9]報道結果相似。綜上所述,對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患者實施持續健康教育可取得良好效果,加深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同時有效控制血糖,促進患者視力恢復[10]。
參考文獻:
[1]張玉枝,王麗,曹莎.持續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4):406-409.
[2]張晉濤,張冬,惠玲.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的健康教育[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7):132-133.
[3]牛林艷,黃金.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使用的問題及教育管理現狀[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79-181.
[4]李瑛,楊泉,陳紅宇,等.107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實施自我管理干預的效果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11,27(2):133-136.
[5]王彩虹,王青,韓琳.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對增殖型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5,29(6):459-460.
[6]馬燕.2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合并腎病的護理[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6):5221-5222.
[7]張曉莉,鄭亞華,陳鴻爾,等.出院后健康教育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眼底并發癥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6,15(2):184-185.
[8]崔麗萍.臨床路徑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25(3):331-332.
[9]李琴,張明媚,謝婷玉.持續健康教育在糖尿病并發視網膜病變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6,35(29):162-164.
[10]周衛英.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要點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8):224-225.
作者:李愛紅 周麗萍 王柳茹
第五篇: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在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434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17例,對照組按照傳統方法實施整體護理及糖尿病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入院后按照糖尿病護理質量標準分階段實施評估、制定計劃,落實護理措施、健康教育及效果評價。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性、血糖達標率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低血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應用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進一步規范了專科疾病護理常規,按照路徑及時落實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血糖達標率,降低了低血糖發生率,預防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及進展,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糖尿病;依從性;自我管理能力
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據最新研究[1-2],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1.6%,糖尿病前期達50.1%,患病人數居世界第一。糖尿病是慢性終身代謝性疾病,其各種急慢性并發癥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給患者及家庭帶來巨大的心理及經濟負擔。糖尿病的管理及各項指標的控制對于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和進展顯得尤為重要。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旨在針對單病種、個體化的護理過程和結果進行護理和管理,最終提高個體的護理服務和護理管理效果,確保護理質量及安全[3]。本研究旨在應用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以路徑的方式對糖尿病患者實施護理及疾病知識健康教育,改變了傳統的護理模式,更加規范和深入的實施整體護理,提高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達標率、治療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了低血糖發生率,確保醫療護理質量及安全,從而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12月在本院內分泌科住院的434例2型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4];年齡≥18歲;具備完全的認知、溝通及行為能力。排除標準:嚴重的心、腦、腎疾病引起的身體活動受限;妊娠期糖尿病;惡性腫瘤患者;伴精神病或有精神病史。將符合納入標準的434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17例。觀察組男104例,女113例;年齡23~77歲,平均(60.43±11.38)歲;對照組男116例,女101例;年齡31~74歲,平均(60.86±8.85)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模式,由醫護人員及營養師指導患者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制定切實可行的運動計劃、個體化的血糖監測方案及記錄方法;指導患者口服藥的正確服用方法,規范胰島素注射技術等。發放糖尿病健康宣教資料,同時督促患者按時參加每周1次的糖尿病教育講座,出院后隨訪6個月。1.2.2觀察組:采用糖尿病護理質量標準[5],在傳統護理模式的基礎上由責任護士負責以路徑的方式逐一實施護理及疾病健康教育。入院第1天完成入院宣教,包括人員、環境及安全防范措施;護理評估,包括一般評估、專科評估、并發癥及其他方面的評估。2~7d分別完成護理措施,監測血糖,留取各種標本,低血糖預防,皮膚護理,預防感染及足部護理方法等;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識、飲食、用藥、各種檢查、運動及疾病控制目標、并發癥預防等;心理護理及并發癥護理,包括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救、病情觀察及護理、低血糖急救與護理、糖尿病足觀察及護理等;8~9d完成出院健康指導,包括正確服藥及規范胰島素注射、生活指導、并發癥預防、復診及延伸護理等;效果評價,包括治療效果、知識知曉及自護能力等,出院后隨訪6個月。
1.3評價方法
按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6]對患者年齡、基礎疾病、并發癥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制定個體化的血糖達標標準:空腹血糖(FPG)4.4~7.0mmol/L、餐后2h血糖(2hPBG)10.0mmol/L;血糖≤3.9mmol/L為低血糖。用藥依從性采用Morisky服藥依從性量表[7],該量表由5個問題組成,每個問題4個選項(根本做不到、偶爾做到、基本做到、完全做到),分別給予1~4分,總分5~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服藥依從性越好。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王璟璇[8]等編制的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2-DSCS),包括飲食自我管理、規律鍛煉、遵囑用藥、監測血糖、足部護理、高低血糖的預防及處理6個維度,共26個條目(得分范圍在26~130分)。得分采用Likert5級評分,從1~5分,分別代表完全沒有做到、很少做到、有時做到、經常做到和完全做到,所以條目累計為總分。為方便統計分析,將得分換算為百分制(實際得分/最高可能得分)×100%,評價標準為<60%為差,60%~80%為中等,>80%為良好[9-10]。
2結果
2.12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6個月空腹、餐后2h血糖及低血糖發生率比較出院時2組患者血糖均控制較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6個月觀察組血糖控制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出院時及出院后6個月服藥依從性比較出院時2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均較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6個月觀察組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32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得分比較出院6個月觀察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顯著優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護理質量標準是質量管理的關鍵環節,是護理管理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導護士工作的指南[11]。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以臨床護理路徑的形式將規范的護理服務貫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全過程,體現護理服務的人文性、連續性和實效性;內容上突出了單病種護理措施的落實、疾病健康教育、檢查指導、預防并發癥及出院指導,體現了護理服務的全面性和專業性;有助于年輕護士更快更好地掌握專科疾病的護理方法及程序,規范護理服務行為,確保了護理質量及安全;同時為護理管理者提供了專科單病種護理服務過程中的結構管理、環節質量及結果質量等全面質量管理的依據[3]。研究[12-13]顯示,嚴格的血糖控制對于預防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預防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既要重視血糖水平控制的達標,又要減小血糖波動。控制血糖波動要特別關注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同時要盡可能減少藥物治療引起的低血糖事件的發生[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應用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以路徑方式對患者按計劃逐一落實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計劃和效果評價,患者在出院時與對照組患者血糖控制均較好,統計學無顯著性差異,但出院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血糖控制明顯優于對照組,而低血糖發生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糖尿病單病種質量標準的應用能夠使糖尿病患者安全平穩控制血糖,在控制血糖達標的同時減少低血糖的發生,確保醫療護理質量安全。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病情發展,延緩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降低醫療費用。既往研究[15]證實,依從性與慢性病控制有關。據統計[16],因為依從性不佳,至少50%的患者沒能從治療中受益。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應用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以路徑的方式對患者按計劃逐一落實護理措施及健康教育計劃和效果評價,患者在出院時與對照組患者依從性均較好,統計學無顯著性差異,但在患者出院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研究顯示[17],自我管理水平與血糖控制呈正相關,良好的自我管理水平可減少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糖尿病患者的行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控制是否成功的關鍵。本研究顯示,217例觀察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得分指標除監測血糖和高低血糖預防及處理得分指標60%~80%為中等外,飲食、運動、用藥自我管理及足部護理得分指標均>80%為良好。自我管理行為各維度得分及得分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只有用藥管理>80%為良好,運動、足部護理及高低血糖預防及處理得分標準60%~80%為中等。由此可見,實施單病種護理質量標準能夠明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綜合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張艷 高珊 楊丹 潘燕飛 蔣淑琰 單位:陜西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
第六篇: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專科護理干預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對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專科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為常規組與專科組,每組各有40例患者。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專科組患者進行專科護理干預,然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及低血糖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專科組患者頭暈及出冷汗等輕度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其平均的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專科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其在治療期間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率,有效地控制其血糖的水平。
[關鍵詞]專科護理干預;糖尿病;胰島素強化治療;低血糖
近年來,我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數量逐漸增多[1]。老年糖尿病患者具有病因復雜、病程較長、不良反應較多等特點,故單純使用降糖藥進行治療難以達到較好的效果。研究證實,用胰島素強化治療方案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治療可大大地降低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胰島β細胞的功能,控制其血糖的水平。不過,在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過程中,老年患者發生低血糖的風險極高[2],故對其進行必要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研究顯示,對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專科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其在治療期間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率,有效地控制其血糖的水平。為了進一步證實這一點,我們對我院近期收治的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間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8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這80例患者均為2型糖尿病患者,且均為初次發病,其平均年齡為(67±5.3)歲。將這80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專科組,每組各有40例患者。在常規組患者中,有30例男性、10例女性,其平均年齡為(68.3±6.3)歲。在干預組患者中,有32例男性、8例女性,其平均年齡為(67.5±6.7)歲。兩組研究對象在病情、既往病史及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我院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比如進行病情觀察及日常癥狀(包括感染、肢體麻木及眼部病變等癥狀)護理,告知其相關的注意事項等。對專科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專科護理干預。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2.1進行健康宣教在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一對一”的健康宣教,向其詳細地講解糖尿病的發病原因、發病機制、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癥狀及可能導致的并發癥等,以加強其對糖尿病的認識,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1.2.2進行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保持合理飲食的重要性,指導其安排好一日三餐,少吃或不吃可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可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為其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規定其每日應攝入的總熱量,在此基礎上合理地分配其主食和副食的量。可指導患者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用粗糧代替細糧,并保持有規律的作息。告知患者必須禁煙禁酒。1.2.3進行體重干預體重過重可加重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的癥狀,增加其心臟的負擔。因此,護理人員應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體重干預,指導其通過進行節食、運動等方法來控制體重。一般情況下,男性患者應將體重指數控制在24以下,女性患者應將體重指數控制在21以下。1.2.4指導患者進行身體鍛煉護理人員應幫助糖尿病患者制定適合其體質及病情的運動方案,比如散步、慢跑、做廣播體操及打太極拳等。可每次運動30min,循序漸進地加大運動的強度,且以不感覺疲勞為宜。建議患者隨身攜帶身份識別卡及高糖食物,以便在發生低血糖時進行自救。囑患者避免空腹進行運動,以飯后1h左右進行運動為佳。1.2.5進行用藥護理及血糖監測護理人員應囑患者定時、定量地服用藥物,合理地使用非處方藥物,同時指導其按時監測餐后血糖水平,并進行詳細的記錄。
1.3療效判定標準
1)輕度低血糖:指在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患者的神志清晰,但存在頭暈、出冷汗及臉色慘白等低血糖反應。重度低血糖:指在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患者出現神志模糊、意識障礙,甚至昏迷等嚴重的低血糖反應。2)分別測試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值與餐后2小時血糖值。患者的血糖值若<(3.93.45±1.23)mmol/L,說明其發生了低血糖[3]。
2結果
2.1接受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低血糖反應發生情況的對比
在接受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未發生神志模糊、昏迷,甚至酮癥酸中毒等嚴重的低血糖反應。在干預組患者中,有13例患者出現頭暈及出冷汗等輕度低血糖反應,該組患者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率為32.5%。在常規組患者中,有21例患者出現頭暈及出冷汗等輕度低血糖反應,該組患者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率為52.5%。干預組患者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血糖水平的對比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接受護理后,干預組患者平均的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資料顯示,約6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在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期間發生頭暈、出冷汗等低血糖反應,甚至出現神志模糊、昏迷及酮癥酸中毒等嚴重的低血糖反應[4]。低血糖反應可損害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肌的功能,甚至可導致其死亡。研究證實,可導致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反應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科學的運動及飲食方式,缺乏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不合理地服用藥物等。此外,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肝腎功能欠佳,多存在藥物代謝阻滯及胰島素排泄緩慢等現象,因此更易出現低血糖反應[5]。臨床研究顯示,對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專科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其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率,更好地控制其血糖的水平。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對專科組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專科護理干預,包括進行完善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改變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與運動方式,指導患者合理安排飲食、按時按量進餐等。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專科組患者低血糖反應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其平均的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專科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其發生低血糖反應的風險,控制其血糖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李保應,韓振霞,唐寬曉,等.新診斷的老年糖尿病臨床特點及治療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8):3260-3262.
[2]管秀靜,張憶敬.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強化治療的安全性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5,(12):186-187.
[3]楊兵.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17):198-199.
[4]何文霞,葉新華,沈默宇,等.住院患者糖尿病低血糖發病狀況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4):87-88.
[5]鄭欣.糖尿病低血糖32例臨床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2012,21(4):319-320.
作者:曹瑜青 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
第七篇:高齡糖尿病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
摘要:目的:探究高齡糖尿病患者應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效果與特點。方法:本次實驗研究選擇的實驗對象是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收并治療的68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并對抽取的68例患者實施全面性護理干預,包括對患者功能鍛煉指導、血糖控制與監測以及避免呼吸系統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避免髖關節脫位等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觀察并分析通過全面性護理后所有抽取研究對象的術后Harris評分。結果:抽取的68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全部通過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其Harris評分中優良率高達93.68%,且患者對護理模式的滿意度為96.85%。結論:針對高齡糖尿病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需要加強全面性的護理干預,加強對各項身體指標的監測,避免多種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護理效果。
關鍵詞:高齡糖尿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護理研究
臨床上針對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高齡糖尿病患者高度重視,旨在通過加強對高齡糖尿病股骨頸骨折患者手術時的護理研究,以提高患者的手術狀態,順利的完成手術,減少并發癥等的發生。本文通過對抽取的68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高齡糖尿病患者進行全面性護理干預,通過護理干預來消除全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易感染現象,減少假體松動等并發癥,提高預后效果。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研究選擇的實驗對象是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我院接收并治療的68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并對抽取的68例患者實施全面性護理干預,包括對患者功能鍛煉指導、血糖控制與監測以及避免呼吸系統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避免髖關節脫位等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其中研究組患者男性有36例,女性患者有32例,年齡區間在55-78歲,平均年齡為62.9±3.6歲;并且在抽取的所有研究對象中均在簽訂知情同意書后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研究對象通過2008年中華醫學會WHO提出的《高齡糖尿病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治療與護理標準》進行判定,均符合實驗研究標準,且研究對象在本次實驗中其病情分級、身高、病程長短、性別、體重、生活背景、文化程度等因素不存在較大差異,排除了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疾患、嚴重感染、高血壓等情況,具有可比性(P>0.05)。
1.2研究方法。
對抽取的研究對象行皮牽引、血糖控制、并發癥預防和功能康復鍛煉等護理模式。手術后通過Harris評分進行評定。1.2.1術前護理。手術前需要明確患者的基本資料與病情進展,并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性格特點等進行明確,為患者講述關于股骨頸骨折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特點和流程,并要分析其注意事項,講解停用口服降糖藥和應用胰島素的價值所在。加強心理溝通,消除醫患之間的隔閡,為患者熟悉手術的目的、方法、器械以及流程,為其提供成功治療案例,消除患者的緊張、焦躁和恐懼心理,并要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等。手術前加強血糖控制,通常空腹血糖值范圍5.6-11.0mmol/L,并要穩定血糖值,應用胰島素強化,控制飲食。用餐前注射諾和靈,用藥半小時后進餐。嚴格按照胰島素注射流程和劑量進行,血糖過高則選擇應用微泵治療,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心慌、乏力、頭暈和饑餓感等。1.2.2手術后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密切關注患者的傷口形勢并要及時上報異常情況等。加強血糖監測,手術后3d左右血糖波動值較大,與患者的麻醉、手術應激以及糖尿病患者本身身體素質相關,并且受精神因素影響,兩周血糖值應小于7.8mmol/L。手術后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神志,關注患者的呼吸節奏、脈搏速度、血壓下降以及嗜睡情況,并要及時進行上報處理,鼓勵患者進行咳嗽和咳痰,并要進行擴胸和伸展運動,加強牽引。鼓勵多飲水,并要觀察患者尿液顏色和量,采用夾閉尿管,并要預防褥瘡和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保證床鋪整潔,定時翻身。同時也要加強肢體外展運動,加強功能康復鍛煉,便于傷口愈合,住院后加強指導。
1.3統計學的數據分析。
實驗研究中獲得的數據均通過專業的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統計數據處理軟件的版本為SPSS19.0,且通過統計學軟件處理后的資料通過t值和卡方值進行檢驗,分別對應組間數據資料和計數資料,實驗中以P值小于0.05表示數據差異性顯著。
2結果
抽取的68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全部通過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其Harris評分中優良率高達93.68%,且患者對護理模式的滿意度為96.85%。
3討論
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身體素質較低,生活質量受損,且在長期臥病在床中容易并發多種并發癥。通常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容易出現冠心病、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多種慢性并發癥,患者因肌力減退,髖部肌力降低,在長期的臥床中會形成惡性循環,并且會容易產生急性感染,受外科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應激而產生急性感染或加重糖尿病病情,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故臨床上針對患有糖尿病的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治療中需要加強護理干預,通過加強血糖控制、并發癥預防和功能康復鍛煉,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薦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曉霞,李麗,陳天健.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整體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5,11:63-64.
[2]姜義琴,于忠哲.高齡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心理護理要點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66:353.
[3]李紅玲.高齡糖尿病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A].河南省護理學會.2011年河南省中醫護理學術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河南省護理學會:,2010,01:46-47.
[4]單亞楠,董麗.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圍術期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06:76-79.
[5]李玉,羅斐丹,張玉梅.一例嚴重老年性缺鐵性貧血患者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12:1150-1151.
作者:王竟茁 燕紅偉 孫燁 張賀 張靜明 單位:吉林省四平市中心醫院
第八篇:婦科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療護理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婦科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療護理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5月到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婦科腫瘤患者并合并糖尿病的患者76例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兩組,觀察組、對照組,分別實施不同的護理方式,對比兩組患者心理狀態以及生活質量的改善。結果: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況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較護理前均有明顯變化,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婦科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療實施優質的護理,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婦科腫瘤;合并糖尿病;化療護理;效果
婦科腫瘤近幾年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患者一般接受化療進行治療,化療過程容易產生不良的的治療反應,加之婦科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療期間的護理工作更加需要注意[1]。本文主要觀察分析婦科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療護理效果,特選取2012年5月到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婦科腫瘤患者并合并糖尿病的患者76例為本次研究對象,現將研究資料整理并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到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婦科腫瘤患者并合并糖尿病的患者76例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肝功能、腎功能無嚴重障礙;患者無治療禁忌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兩組,觀察組、對照組,每組38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收集整理,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接受全面的檢查并積極的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前后改善情況,分別使用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對護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定,分值為0~8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心理狀態越差。
1.3判定標準
生活質量調查表根據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制訂的生活質量核心問卷,對患者軀體、角色、情緒、社會功等進行調查,評分為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功能狀態越好、生活質量高。
1.5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
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較護理前均有明顯變化,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兩組患者抑郁自評量表與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況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婦科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化療護理在開始治療后給予患者認知干預,避免患者認知受限,對治療產生抵觸情緒。講解發病機制,說明治療方法、治療過程和治療要點,提高患者整體認知度;認真回答患者產生的問題,告知積極參與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實施各項操作時應提前向患者解釋清楚,告知操作的意義與配合要點,避免患者恐慌。給予患者全程心理干預,保證患者以良好的身心狀態對抗疾病、參與治療[2-4]。患者受到疾病長期消耗,容易產生焦慮、緊張、暴躁等負面情緒,甚至抵觸治療,機體內分泌同樣受到影響,護理人員應準確掌握各個階段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原因,利用掌握的干預手段幫助患者疏導負面情緒,減輕心理壓力,指導患者分辨自身存在的非理性情緒,教會其自我放松、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舉例說明規范治療治愈的案例,增強患者信心,提高治療積極性;也有部分患者害怕將疾病傳染給親友,常存在悲觀、失落、自卑等心理,護理人員應耐心傾聽患者的表達和訴求,鼓勵患者釋放情感,并于患者家屬做好溝通,給予患者溫暖、關心,用家庭的關愛給予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用藥、飲食、運動方面給予干預,護理人員需熟知患者應用的化療藥物藥理作用與用藥禁忌,給予患者用藥指導,說明藥物的用法、用量及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若出現不適立即采取處理措施[5-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況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經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較護理前均有明顯變化,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說明婦科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療實施優質的護理,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芳.40例婦科惡性腫瘤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療的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08):192.
[2]李芳,趙靜,李朝霞.宮頸癌并糖尿病患者同步放療化療的護理[J].臨床誤診誤治,2010(01):33-34.
[3]陳靜,龍德蓉,俞勁.團體心理治療對婦科腫瘤化療病人焦慮、抑郁及自尊水平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4,28(05):566-567.
[4]王宇俠,楊超,李紅華.婦科腫瘤化療的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02):124-125.
[5]李紅艷.不同化療方案治療宮頸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及遠期生存率分析[J].內科,2016,11(03):404-406.
[6]李秋華,葛亞楠,劉兆喆,等.乳腺癌輔助化療誘發2型糖尿病患者預后因素及生存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10):84-88.
作者:王雷 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二醫院腫瘤科
第九篇:社區糖尿病患者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應用
【摘要】目的:本次主要對人性化護理在社區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方法:選取我市某社區服務中心的糖尿病患者106例,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口頭宣教和藥物干預護理,實驗組給予人性化護理。結果:實驗組患者空腹胰島素、空腹血漿葡萄糖、餐后2h血糖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社區糖尿病患者積極運用人性化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情況,提高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同時還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血糖,提高了干預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由此此方法值得推廣。
【關鍵詞】人性化護理;社區糖尿病;應用效果
目前,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生幾率不斷呈現上升趨勢,該疾病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合并其他疾病,嚴重的威脅的患者的身體健康,不但使得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同時威脅著患者的生命,為患者的家庭以及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1]。因此,本次主要對人性化護理在社區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選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我市某社區服務中心的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市某社區服務中心的糖尿病患者106例,所有患者中有男56例,女50例,年齡最小的患者為65歲,年齡最大的患者為82歲,中位年齡為(68.23±2.16)歲,病程2年~25年,中位時間(12.21±2.24)年。本次入選的患者均已經確診為糖尿病,并且目前正在應用藥物;均屬于自愿參加研究;本次采取隨機數字盲選的方法進行平均分組,即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3例,兩組患者在基礎資料方面不具有對比的價值,但是在護理結果上具有對比價值。
1.2管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口頭宣教和藥物護理,實驗組運用人性化護理。健康教育:醫護人員需要詳對患者細講解該疾病的發病原因,導致發病的因素等,教育方式可以采用發放小手冊的方式或者面對面指導的方式,讓患者明確疾病的因素,在出院后怎樣控制疾病。健康指導的基本內容主要有用藥、運動、飲食等方面,幫助患者審視目前其生活當中存在問題,以出院后積極改正不良生活習慣。同時,醫護人員需要囑咐患者出院后戒除煙酒。運動護理:糖尿病疾病的患者進行運動是非藥物治療的重要宗旨,故醫護人員應當積極促進患者進行運動的動能性,告知患者進行運動能夠促進身體對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血脂。并且使得血液能夠更好的循環,有利于降低血壓。因此,醫護人員囑咐患者積極進行運動,并且需要囑咐其禁止進行劇烈的運動,運動的方法主要以有氧運動為主,每日運動的時間需要有效把控,一般以半個小時為佳。心理護理:目前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工作和生活壓力的不斷增大等因素,人們長時間精神處于緊張狀態,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因此,醫護人員需要和患者進行積極的交流,了解患者內心的想法,其生活的狀態,對其不良情緒的來源明確,并給予鼓勵和理解,有效指導患者排解壓力,安排生活和工作。并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讓其多理解和關心患者,以確保患者情緒的穩定,避免因為情緒波動過大而使得血糖受到影響。飲食護理:醫護人員應當積極重視患者的飲食健康,囑咐患者在飲食方面避免多鹽、多糖、腌制、油炸等不健康的食物;囑咐患者用餐不宜過飽,確保食物的新鮮和干凈,營養的豐富,以低鹽、低糖、高纖維等為主,食材舉例:黃瓜、花菜、韭菜、全麥食品等。控制脂肪的攝入量,少吃蛋黃以及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肉類以瘦肉為主,如魚肉、雞胸肉等。囑咐患者高鈣高鉀飲食,高鉀類食物有豆類、土豆、花生、核桃、杏仁等;高鈣食物有新鮮蔬菜,比如蘿卜葉、芹菜、豆類以及乳制品。另外,堅持每日食用一個新鮮水果,食用優質蛋白食物。用藥護理:醫護人員應當指導患者每日用藥進行記錄,以避免患者出現重復用藥、錯用藥、漏用藥的情況,使得病情受到影響。為患者的用藥進行有效地安排。在給藥之后,醫護人員應當積極尋房,對于伴有不良反應的患者及早明確,通知主治醫生。除此之外,醫護人員還需要向患者說明及時用藥的重要性,避免患者不能及時用藥、正確用藥,使得治療的效果不佳。
1.3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效果:根據患者空腹血漿葡萄糖和餐后2h血糖對治療效果進行判定。患者空腹血漿葡萄糖值小于或等于6.39mmol/L,以及患者用餐后2h血糖值小于7.8mmol/L,則代表患者血糖水平得到了理想控制;患者空腹血漿葡萄糖值小于或等于7.8mmol/L,以及患者用餐后2h血糖水平小于11.1mmol/L,則代表血糖水平得到了一般控制;患者的癥狀無任何改善,同時患者血糖值未達到上述標準則代表患者血糖水平未得到有效控制。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組間比采取t檢驗;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數據對比采用卡方檢驗,對比以P小于或者等于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患者空腹胰島素、空腹血漿葡萄糖、餐后2h血糖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3討論
目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生活、工作壓力不斷增加,從而使得糖尿病患者的人數日漸增加,根據相關研究表示,該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為1%~2%。而發病的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群為主。糖尿病患者在早期的時候,一般不會有十分明顯的疾病癥狀,所以難以被重視,但是患者可能存在食欲較好,但是其身體消瘦的情況,同時也會有多尿等情況。同時,該疾病的患者一般終身都會伴有,不能夠治愈,只能夠通過控制病情使得疾病緩解。故積極進行護理對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只要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依然與正常人無差異,壽命也不會縮短。而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為了促進融洽的護患關系,護理服務理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人性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對疾病進行干預,能夠讓患者更加了解自己疾病的情況,使得其重視自己的疾病,并提高護理的依從性和用藥的依從性,從而有效確保患者良好的生活質量。而采用人性化護理的方法,不但有利于實現對患者疾病的控制,同時有利于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而達到長久預防疾病的目的[3]。并且,該種護理方式能夠積極給予患者心理干預有助于患者提高抵抗病魔的信心。由于糖尿病為終身疾病,患者只能夠通過控制病情來達到治療的目的,因此部分患者認為自己終身伴有此疾病而出現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故醫護人員積極給予心理干預,告知其如果控制好血糖情況,一樣可以與正常人一樣生活[4]。再次,有效地運動和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非藥物手段,醫護人員幫助患者積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增強抵抗病魔的信心[5]。通過本次研究結果表示,實驗組患者空腹胰島素、空腹血漿葡萄糖、餐后2h血糖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對于糖尿病患者積極運用人性化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情況,提高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同時還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血糖,提高了干預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由此此方法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淑芬.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3,(29):242-243.
[2]何惠玲.社區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5):394-394.
[3]徐愛紅,邢莉云,韓琴,等.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5,(18):2800-2801,2802.
[4]蔣雪梅,游云祥,解清穎,等.人性化護理在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4):1857-1858.
[5]段華芬.人性化護理在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8):67-68.
作者:袁根娣 單位: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