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運動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響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原發(fā)性心肌病變或是由于心肌長期壓力或容量負荷太重從而造成的心肌收縮力減弱、無法滿足心排出量等一系列的癥狀,是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演化[1,2]。醫(yī)學界近年來探索出了一種新的護理老年慢性心衰疾病的方式,即運動康復護理,但這種護理方式具體在治療老年慢性心衰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的經驗。現(xiàn)以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為例,選用10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選取對照實驗的方法展開對運動護理在老年慢性心衰疾病應用的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2015年入住汕頭大學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心內科10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年齡55~65歲,女48例,男52例。所有患者均通過慢性心衰的診斷標準。將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50例。對照組女27例,男23例。實驗組女21例,男2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實驗前的檢查和記錄,內容包括心率、血壓、左室舒張末期內經和左室射血分數(shù)、左室收縮末內徑等?;颊哌€須做6min的步行試驗,根據(jù)步行試驗結果評價患者的心功能情況。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由護理人員負責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幫助患者了解護理內容和程序,給患者提供用藥指導和治療方法等,同時還需負責照顧患者的日常起居,幫助患者洗臉、洗手、洗腳以及吃飯等,給患者提供生活上和治療上的指導等。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行運動康復護理。專家根據(jù)患者的情況,針對性的提出一些指導措施,并制定出一個完整的運動訓練方案,由護理人員監(jiān)督進行。訓練的主要內容包括:患者根據(jù)醫(yī)生制定的運動方案進行步行訓練,需在20~30min內完成50~100m的運動標準,運動的速度以患者身體能承受的最大速度為準。具體4周內的運動安排:第1周,分別在周二、周四、周六運動3次;第2周,分別在周一、周三、周五、周日運動4次;第3周,分別在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周日運動5次;第4周,分別在周一、周三、周四、周六、周日運動5次。每次患者運動結束后,檢測患者的體征,如果患者出現(xiàn)不適,則下次運動時應相應的縮短運動的距離或者減少運動的速度。如果患者的身體無明顯的不適,則在下次距離運動中增加50~100m,或者加快運動的速度。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過4周的治療,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左室舒張末內徑及左室收縮末內徑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本次實驗驗證了運動康復護理在老年性慢性心衰的治療方面的影響。經過4周的治療,兩組患者的心率、血壓、左室射血分數(shù)、左室舒張末內徑及左室收縮末內徑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改善程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證明,實驗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況更為明顯,運動耐量明顯增加,不僅降低了心率、血壓等,同時很好的預防了靜脈血栓、肺栓塞、便秘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應該鼓勵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從而改變原有的被動狀態(tài)。并且重度的心力衰竭患者也可以通過運動康復訓練來改善心力衰竭的程度。以往的研究認為臥床休息、減少運動可以促進心功能的恢復[3],但實際情況卻是長期臥床的患者比較容易患上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并且呼吸困難、運動耐力下降和中心性心肺因素之間的關系并不明顯,要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只有通過外周血液、骨骼肌內源性失常以及神經激素等改變才能改善身體癥狀。因此有規(guī)律的運動康復訓練對于治療老年慢性心衰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實驗證實了運動康復訓練在治療老年慢性心衰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表明心衰患者必須多運動,才能提高運動的耐量,并且改善心功能。但是關于運動康復訓練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治療上的應用還不夠完善,希望越來越多的醫(yī)務人員能夠關注這一課題,為提高老年慢性心衰的研究以及治療技術,為提高運動康復治療在各大疾病中的應用力度和應用技術,為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癥狀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議。
作者:謝澤娟 鐘曉珊 陳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