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外基礎護理研究現狀和進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基礎護理概念
在國外基礎護理有類似的術語,如“basiccare”“fundamentalsofcare”“fundamentalcare”等,未形成統一的術語,筆者在此都譯為基礎護理。目前,基礎護理的概念尚未形成準確的定義。Feo等[2]認為:基礎護理是無論健康與疾病狀態(tài),不分場所,是每個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在我國基礎護理為廣大護理人員普遍受的是,基礎護理是各專科護理的基礎,是運用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去滿足病人的基本需要,包括保持病人整潔、安全和舒適、膳食護理、排泄護理、觀察病情、健康宣教等[3]。
2基礎護理的現狀
通過檢索文獻,發(fā)現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在基礎護理落實上都存在不足。Wolf[4]在調查中發(fā)現:護士在臨床實踐中不重視基礎護理,更愿意從事高、精、尖的專業(yè)操作,忽視了基礎護理的價值。美國Kalisch等[5]研究也發(fā)現,注冊護士對基礎護理有錯誤的認知,認為基礎護理不是自己的工作內容。英國的Francis調查報告顯示,英國缺乏實施基礎護理的標準[6]。澳大利亞的衛(wèi)生報告也表明護士未能與病人進行有效溝通,不了解病人病情和需求[7]。由此可見,有關臨床基礎護理的落實是一個普遍存在問題。有關基礎護理實施不盡人意,Feo等[2]對其原因進行分析,認為主要是當前的生物醫(yī)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重視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導致目前醫(yī)療衛(wèi)生系統忽視基礎護理,以及護士自身不了解基礎護理的作用所造成的。
3基礎護理發(fā)展
有關于基礎護理的介紹最早可以追溯到弗洛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Nightingale)《護理札記》,南丁格爾指出護士除了正確執(zhí)行醫(yī)囑外,要選擇適宜溫度、光線、飲食,保持病人清潔,讓病人處于最優(yōu)的康復條件下,促進機體功能恢復[8]。美國著名的護理學家弗吉尼亞•韓德森(VirginiaHenderson)認為:到疾病使病人的基本需求(如活動、隱私)受到限制,在面臨住院病人的困境時,她認為護理的本質是提供病人所需的知識、技能,幫助病人進行恢復健康的活動,滿足其需求,病人能早日獲得獨立。具體有14項護理行為,包括呼吸、飲食、排泄、活動、休息與睡眠、穿衣、控制體溫、避免傷害、溝通、尊重、歸屬感和成就感、參與、健康教育[9]。從南丁格爾時期逐步認識到生理、心理需求對入院病人的作用,重視基礎護理對病人的積極作用,她們對于基礎護理認識是相對分散的,未能形成全面的基礎護理認識。隨著醫(yī)學模式從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使醫(yī)學的發(fā)展不僅僅重視疾病的診治,不只是看到病人的病人角色,將病人看成是有尊嚴的社會人,注重病人的心理感受?;A護理在護理中的作用愈加不可忽視,基礎護理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
4基礎護理的研究進展
4.1基礎護理的框架逐步完善
Kitson等[10]在現在的醫(yī)學模式和其他基礎護理理論的基礎上繼承與創(chuàng)新,形成一個完整基礎護理的理論框架,該理論框架是從概念、實踐的角度來形成是一個較全面、系統的同心圓的結構,共分為3個層次。位于中心最小的圓形是護患關系,中間的圓形是指護士對病人進行生理、心理、護患關系3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生理方面:涉及病人的安全、衛(wèi)生、飲食、活動和休息等;心理方面:評估病人心理狀態(tài),提供心理支持,使病人處于希望、積極應對的狀態(tài);護患關系的類型:評估護患之間人際關系的類型,包括同情的、尊重的、耐心的,幫助護患之間建立良好關系;最外層是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環(huán)境,包括資源系統、政策方面,主要是指落實基礎護理給予財政、政策支持?;A護理框架不僅重視病人生理需求,也重視心理護理對護理效果、滿意度的作用,幫助病人與醫(yī)護人員、家人、朋友建立良好的互動,以便更好地尋求支持,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
4.2識別不同類型病人基礎護理需求,細化基礎護理工作內容
Kitson等[11]在對基礎護理理論研究的同時,也對基礎護理在臨床運用進行了研究。為了方便臨床護士應用基礎護理,通過對文獻敘事綜述(Metanarrativereview)方式形成14個基本需求(Funda-mentalofCreTaemplate)。并運用基礎護理對不同類型的入院病人基礎護理的需求進行研究,能夠幫助護士識別不同類型病人的基本需求和評價病人入院的體驗。Kitson等[12]對15例腦卒中入院病人進行質性訪談,調查病人入院期間的感受,發(fā)現病人在住院期間都有消極基礎護理的體驗,表現為生理上自我控制行為受限,心理上處于自尊受損、害怕狀態(tài),渴望與醫(yī)護建立良好的關系,希望獲得醫(yī)生和護士的支持,幫助解決各種問題;與此同時,Lecturer等[13]也在14個基本需求基礎上,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對5例急診腹痛病人進行6個月的訪談,結果發(fā)現腹痛病人最顯著的需求是獲得疼痛的管理,有效減輕疼痛,并及時獲得治療信息。因此,有關于基礎護理的研究找出不同疾病病人的基礎護理需求差異,幫助護士提供個性化護理,對提高護理質量、改善病人入院體驗和護患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4.3基礎護理與循證護理發(fā)展相融合
循證護理是指導臨床護理決策利用最佳的證據用于護理臨床實踐,對病人實施最佳的護理。近年來,基礎護理的發(fā)展和循證護理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研究者在Cochane協作網(CochaneCllaborationo)的護理領域(CochraneNursingCareField,CNCF)添加了基礎護理模塊(FundamentalofCareNode,FoCNode)[14],FoCNod的作用主要是從基礎護理角度來分析系統評價的干預措施,評價干預措施是否能改善病人的結局,幫助臨床護士認識到基礎護理在臨床實踐的作用,強化護理人員的基礎護理意識,促使護士自覺利用最佳證據用于護理實踐,促進證據向臨床轉化,彌補證據與臨床的差距,推動循證護理實踐發(fā)展。并介紹了一種基礎護理系統評價工具[FocSstematicyReview(SR)Tool,FocSRTool],指導護士從基礎護理的角度來落實系統評價中干預措施,提供以證據為基礎的整體護理。
4.4其他相關的對策
一些國家學者對基礎護理落實做了一定研究。美國的Englebright等[15]通過分析護理理論和病人對基礎護理需求確定了10項基本護理活動,并以電子病歷的形式記錄,通過這種方式落實基礎護理,有利于多學科合作中病人信息的交流,讓醫(yī)務人員能及時了解病人信息,改善團隊合作過程和護理結局指標,保障病人的安全。瑞典的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面臨如何落實基礎護理的難題時提出監(jiān)測護理結局指標,而國家質量登記處(nationalqualityregisters)記錄病人疾病診治過程和結局指標,hommel等[16]通過對2011年—2013年入院的1023例80歲以上的老年髖部骨折病人信息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發(fā)現,2012—2013年尿路感染、壓瘡發(fā)生率降低,病人住院時間縮短,分析其原因可能醫(yī)療衛(wèi)生人員分析結局指標過程中,意識到基礎護理的作用,自覺為病人提供有效的照顧,使病人獲得最大的康復。通過落實基礎護理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同時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帶來經濟效益。目前已建立國際性學習協作網站(inter-nationallearningcollaborative)旨在號召世界范圍的護理專家、研究者、政策制定者致力于建立有關于基礎護理的標準,使護士以一種安全、有效、連續(xù)性的方式向病人提供基礎護,提高醫(yī)療服務的質量,促進病人健康。
5中國基礎護理現狀
自2010年我國衛(wèi)生部特別提出了要加強基礎護理工作,滿足病人基本需求,最終達到優(yōu)質護理的服務要求。隨后,研究者們積極采取了相關措施促進基礎護理的有效落實,如陳莉霞等[17]成立基礎護理技能小組提高護士的理論和操作水平和基礎護理質量;陳曉紅等[18]設計基礎護理執(zhí)行表,利于基礎護理有計劃地落實;章飛雪等[19]將品管圈用于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礎護理實踐,改善基礎護理落實,提高病人滿意度,同時使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但總結我國關于改善基礎護理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現狀、原因和措施的敘述,很少從理論的高度進行系統、規(guī)律的論述;對于病人基礎護理的需求多集中于生理方面,心理護理、護患溝通涉及少;對不同類型病人基礎護理的深入研究少;雖然基礎護理質量的評價標準正努力構建,但客觀、全面反映臨床基礎護理質量評價體系尚未建立。
6啟示和建議
6.1重視基礎護理教育,促進觀念轉變
目前臨床護士和護生在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上存在明顯誤區(qū),認為基礎護理不是護士的工作范疇,行為上未能完全落實[2021]。基礎護理實踐中需要有概念框架或理論模式的支持的指導,國外研究者逐漸形成基礎護理的理論框架,鑒于此,結合國內護理工作的特點及基礎護理研究現狀,針對目前國內尚少有研究涉及基礎護理理論研究,我國護理研究者可嘗試學習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完善基礎護理學習是形勢所需。通過理論學習幫助護士形成較系統的基礎護理內容認識,以提高臨床護士重視基礎護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轉變觀念,使其能夠在臨床中落實基礎護理。
6.2針對不同疾病狀態(tài)的病人提供精準基礎護理支持
針對不同疾病狀態(tài)的病人的基礎護理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干預,關注病人生理、心理需求,提供人文關懷。國外對急診病人基礎護理需求已展開研究,在我國研究者也對不同類型的病人基礎護理需求進行探索,何華英等[22]對老年住院病人基礎護理需求進行調查,發(fā)現老年住院病人基礎護理服務需求和滿足情況不匹配的現象,邢琳琳等[23]也發(fā)現住院的病人的基礎護理需求受到護理級別和自理能力、年齡等因素影響。所以,臨床護士應動態(tài)地評估病人的病情、生活自理能力,分析病人的基礎護理需求,并根據病人情況和具體需求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個體化照護,有助于護士根據病人護理問題設定目標和制訂管理計劃,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滿足病人需求,改善護患關系。
6.3開展循證研究,推動基礎護理實踐
知識轉化(knowledgetranslation)是當今循證醫(yī)學發(fā)展的關注點,通過轉化,促進證據運用于臨床,而循證實踐是實現知識轉化的重要途徑[24]。如何將護理領域的證據用于臨床,指導護理實踐,Kitson認為通過落實基礎護理是一個簡單的方式,使臨床護士意識到在臨床最佳證據的指導下通過親自落實基礎護理的行為方式改善病人結局指標,使護士態(tài)度行為帶來改變?;A護理與循證護理相結合發(fā)展為我國基礎護理落實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在循證護理指導下護士更加系統化和有效地實施基礎護理。目前基礎護理已被公認為影響醫(yī)療護理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受到各國學者的關注。通過瀏覽文獻發(fā)現基礎護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的界定、理論框架以及落實基礎護理相關的干預和對策,但基礎護理的具體概念、構成要素國外尚不明確,落實基礎護理的行為也未能形成統一標準。如何有效地在臨床實踐中落實和處理,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借鑒國外基礎護理發(fā)展的經驗,對我國基礎護理發(fā)展提供參考。
作者:江雯紅 閆桂虹 單位:天津中醫(yī)藥大學 天津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