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理教育對分課堂應用文獻計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庫對對分課堂在我國護理教育領域應用情況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以期為未來的研究提供參考。方法對對分課堂在我國護理教育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納入的72篇文獻發表在39種期刊上,作者來自22個省市,研究機構以職業技術學院和普通高等學校為主,研究方法以類實驗性研究為主,論文引文以中文文獻為主,被引頻次為10次以上的有6篇,受科研基金資助的28篇,研究對象包含不同學歷護生、實習護生、護理教師和新晉護士,對分課堂干預方式分為3種,教學效果評價指標包括6項。結論對分課堂穩步發展,政府十分重視;學術合作是發展趨勢,但文獻來源較分散;國外文獻引用較少,國內缺乏深度研究,應借助“互聯網+”平臺,廣泛開展多學科研究。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護理教育;互聯網+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等護理教育體制更加完善,對教學模式和培養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不斷嘗試各種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來提高教學質量,改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其中微課、慕課、多元化教學、案例教學、PBL教學和翻轉課堂等廣泛用于人才培養。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結合傳統教學與小組討論的優勢提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1],又稱PAD課堂,是將課堂教學的時間進行對分,一半的課堂教學時間由教師講授知識,另一半時間則由學生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2]。教師不再填鴨式地教授學生教材內容,而是將講授和討論分開,通過布置作業,讓學生進行自主式學習[3]。其目的是經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3個環節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以及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溝通能力等。通過對對分課堂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旨在探究對分課堂在我國護理教育領域的應用情況,為今后的教學改革和研究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數據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庫,以“對分課堂”“護理”為主題、題名或關鍵詞進行高級檢索,將題目、摘要、關鍵詞中包含對分課堂和護理的文獻全部納入研究。結果顯示,共144篇文獻。使用EndnoteX9軟件整理文獻,刪除重復或內容不符文獻后最終獲得72篇。
1.2研究方法
使用Date3.0數據園軟件進行數據合并與提取,利用Excel表格、COOC1.7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整理。閱讀每篇文獻,對以下各項指標進行標注與記錄,并行描述性分析。(1)文獻基本情況:包括文題、作者、研究機構、地域分布、發表期刊、發表年份、發表文獻量、引文情況、基金來源、文獻類型等;(2)文獻主要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干預方式和研究熱點等。
2結果
2.1年份和發文量
學科文獻的數量能反映該領域的發展狀況、發展的速度和科研成果[5]。2016年,刊發對分課堂相關文獻4篇,2017年刊發18篇,2018年刊發文獻最多,共30篇,2019年有所回落,為20篇。
2.2期刊分布
納入文獻共72篇,排除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后的66篇文獻分別于39種期刊,其中載文2篇以上的期刊有16種。根據期刊載文量進行排序,排在前10位的期刊為:衛生職業教育(7篇,9.72%),現代職業教育(5篇,6.94%),中華護理教育(4篇,5.56%),護理學雜志(3篇,4.17%),繼續醫學教育(3篇,4.17%),全科護理(3篇,4.17%),護士進修雜志(2篇,2.78%),護理研究(2篇,2.78%),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篇,2.78%)和護理學報(2篇,2.78%),其中核心期刊5種。
2.3作者及文獻來源
72篇文獻涉及作者160人,均篇作者數為2.22人。岳夢琳發文最多,有4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文3篇。單篇文獻作者最少1人,最多8人,由一名作者完成文獻21篇,由兩名或多名作者合作完成的51篇,合作率為70.83%。作者單位多為普通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以及醫療機構等,其中來自各大院校的文獻63篇,醫療機構9篇。作者分布在22個省市,其中河南為13篇(18.06%)、山東和遼寧為6篇(8.33%)、廣東為5篇(6.94%),研究成果顯著。
2.4基金資助
72篇文獻中28篇(38.89%)有基金資助,其中受國家級科研基金資助的文獻1篇,為教育部關工委科研項目;受省部級科研基金資助文獻17篇,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受市級科研基金資助文獻2篇,如上海市護理學會科研課題青年項目;受院校科研基金資助文獻8篇,如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校級科研立項項目。
2.5被引頻次
72篇文獻共引文1002條,其中,中文引文940條(93.81%),英文引文62條(6.19%)。被引頻次是指論文自發表以來被引總次數,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文獻的學術價值[6]。72篇文獻中被引用的論文33篇,引用3次以下的12篇,引用4~10次的15篇,引用10次以上的6篇,具體見表1。
2.6文獻類型
72篇文獻中,會議論文3篇(4.17%)、期刊論文69篇(95.83%),其中碩士論文3篇。文獻研究方法豐富,以類實驗性研究最多,為27篇(37.50%),其中自身前后對照10篇(13.89%)。另外,經驗報告25篇(34.72%),隨機對照試驗13篇(18.06%),描述性研究6篇(8.33%),系統評價1篇(1.39%)。
2.7研究對象及研究熱點
文獻研究對象范圍廣,其中,研究中職護生11篇(15.28%)、高職護生13篇(18.06%)、專升本護生2篇(2.78%)、本科護生32篇(44.44%),研究對象為護理專業研究生、護理教師、實習護生以及新晉護士的各1篇(1.39%)。對關鍵詞的提取和梳理可以從宏觀層面描述一個領域的主題和熱點[7]。72篇文獻中,對分課堂出現53次、護理出現12次、教學模式出現11次、護理教育出現9次、外科護理學出現7次、自主學習能力出現7次、教學方法出現7次、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出現6次、婦產科護理學出現5次、教學改革出現5次,這些都是研究的熱點問題。
2.8研究內容及干預方式
72篇文獻中,分析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改進的4篇(5.56%),探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護理教學和臨床實踐教學中應用的有57篇(79.17%):外科護理學11篇,婦產科護理學8篇,兒科護理學6篇,實訓操作和社區護理學4篇,中醫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基礎護理學和護理學導論各3篇,病理生理學、護理英語、傳染病護理學和臨床教學各2篇,精神病護理學、急救護理學、老年護理學和基礎課程各1篇;評價課程應用效果的4篇(5.56%);對分課堂經驗總結3篇(4.17%);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和教師能力的培養4篇(5.56%)。干預方式:有28篇文獻采取病例引入、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教師提問和以“亮考幫”形式進行總結;有11篇為通過互聯網、對分易教學平臺、微課、即時通信軟件、微信公眾號和QQ群等方式進行學習;有7篇文獻采用理論授課和實踐訓練相結合,學習成果經PPT匯報或情景排練等形式展現。
2.9評價指標
對分課堂應用效果的評價指標包括以下6種:(1)學習成績,包括考試成績、平時作業成績、課堂表現、實踐能力和出勤率;(2)教學滿意度;(3)學習態度,包括學習興趣、學習體驗和學習習慣;(4)自主學習能力;(5)綜合素質,如自信心、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和智力情緒等;(6)批判性思維,包括尋找真相、開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統化能力、批判性思維自信心、求知欲和認知成熟度等,其中以學習成績和教學滿意度作為評價指標的文獻最多。
3討論
3.1對分課堂穩步發展,政府十分重視
對分課堂是我國護理教育領域興起的一種教學模式,護理領域刊載文獻記錄從2016年開始呈現穩步發展勢頭,且文獻收錄期刊等級較高,核心期刊有5種。對分課堂除了應用于本科護生外,中職、高職護生也是其應用對象,因此,《衛生職業教育》《現代職業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等期刊收錄文獻較多。另外,基金資助是科學研究順利進行的根本保障,代表國家、省、市各級政府對研究項目的支持力度,近40%的文獻受基金資助,說明對分課堂日益受到重視。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創新型教育模式受教育領域和國家政策的支持;(2)對分課堂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綜合素質、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等;(3)對分課堂通過使用對分易教學平臺、微信、QQ群等通信軟件,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便利。
3.2學術合作是發展趨勢,文獻來源較分散
學術合作已成為當今科學研究的一種主流方式,對分課堂文獻合作率為70.83%,合作度為2.22。期刊中每篇論文的平均作者數是衡量期刊作者合作程度和協作能力的重要指標,文獻合作度越高,合作效力就發揮得越好[8]。從發文單位可以看出,醫院較少,醫學院校居多,主要集中于職業技術學院和普通高等學校,但地域和機構較分散,沒有形成集中研究區。合作作者多來自同一機構或單位,跨機構合作較少。因此,對分課堂在護理教育領域的發展需要各機構交流合作,不斷進行跨省甚至是國際間的信息交融和學術成果展示,進一步提升科研水平。
3.3國外文獻引用較少,國內缺乏深度研究
引文反映作者的科研態度、檢索文獻的能力以及對科研動態的了解狀況,是體現論文起點深度的科學依據[9]。72篇文獻中,93.81%的引文來自中文期刊,且引用文獻重復,表示國外的研究成果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研究對象只局限在中職、高職和本科護生中,對護理專業研究生、實習護生、新晉護士以及護理教師等群體的研究較少,可參考文獻太少。今后需要提高研究者的檢索能力,深度挖掘對分課堂的具體實施步驟、研究對象、應用效果以及學生評價。
3.4借助“互聯網+”平臺,廣泛開展多學科研究
文獻的研究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定時期內某一學科的研究熱點及發展方向[10]。對分課堂目前應用于17門學科的教學中,在微視頻、翻轉課堂、網絡教學平臺、微信公眾號等的輔助下取得了一定成果,具有靈活性、便利性和可擴展性的優點,提高了護生自主學習能力。將教學與互聯網有效結合,使其變成學生查閱資料和完成作業的重要工具[11]。由于網絡教學要求較高,大多數院校資源有限,后期還需加大經費支持力度,建立多媒體制作中心,完善網絡教學平臺,構建微課程資源庫,為課堂教學和臨床教學提供資源。
參考文獻:
[1]龐偉毅,王程強,劉慧,等.對分課堂在醫學課程應用教學效果的系統評價[J].教育現代化,2019(77):266-268.
[2]朱婷.對分課堂模式在高職外科護理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經濟師,2019(11):195-197.
[3]周雪,馮吉波,薛棟艷,等.基于對分課堂的護理本科安寧療護教學改進[J].護理學雜志,2019(20):71-74.
[4]鄒銀婷.“對分課堂”在高職社區護理的應用研究[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8(1):67-69.
[5]瞿佳,宋雅云.我國個案管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9(21):96-98.
[6]陳菲兒,趙志芳.我國術前焦慮護理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7(23):26-29.
[7]崔博,傅榮,徐任菊.2000年—2016年系統性紅斑狼瘡護理研究文獻計量分析[J].護理研究,2018(12):1916-1919.
[8]王倩.2005—2006年《檔案與建設》文獻計量分析[J].檔案與建設,2008(7):7-10.
[9]李璐良,趙琳琳,王成林,等.護理學本科專業PBL教學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J].護理研究,2015(23):2870-2872.
[10]魏敏,牛妞,傅巧美,等.我國淋巴水腫護理的文獻計量分析[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8(7):1-3.
[11]董博,卜秀梅,宋艷麗,等.基于微課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19(17):3071-3073.
作者:慕家邑 尹燕雯 柳韋華 單位: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