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案
1.1臨床資料
從2015年3月~2017年3月隨機抽取在我院治療心肺復蘇的患者共12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中,29例為女性,31例為男性;年齡為36~70歲,平均年齡為(42.13±1.65)歲。觀察組中,32例為女性,28例為男性;年齡為35~71歲,平均年齡為(42.01±1.15)歲。兩組間數據差異檢驗值為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且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案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內容包含有:嚴密檢查患者血壓、心率、生命體征變化等情況。觀察組給予急診護理干預,內容包含有:①心肺復蘇干預:在患者完成了心肺復蘇之后,調節醫療室的溫度為19攝氏度,再用濕潤的毛巾濕敷于患者額頭和脖子處,能減少患者腦部發生在灌注損傷的情況;②嚴密監護患者,時刻觀察心電圖的變化情況;③氣道護理:給患者氣道插氣管應在無菌的狀態下實施,避免細菌感染呼吸道以及氣管的脫落等,定期更換氣管膠帶,吸痰前先給予3~4分鐘的純氧呼吸;④心理護理:醫護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當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安、急躁、恐懼時,護理人員應及時地疏導其情緒等;⑤健康宣講:向患者及家屬宣講診斷的標準、治療的方式、疾病的病因、后期護理方式等知識。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不良反應癥狀出現情況,不良反應癥狀包含有:恐懼、抽搐、胸部不適。
1.4評估標準
患者在護理后無不良反應癥狀出現則為顯效,患者在護理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則為有效;患者在護理后不良癥狀得不到改善則為無效。顯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2]。
1.5統計學方式
使用SPSS12.0分析數據,以(x±s)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對其進行比較,采用x2對計數資料進行比較,若比較結果顯示P<0.05,則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癥狀出現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癥狀總出現率為8.33%,低于對照組21.67%,經統計,組間差異檢驗值為χ2=4.18,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如附表所示。
2.2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對比
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對比差異十分顯著,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0.00%(54/60),高于對照組的75.00%(45/60),經統計,組間差異檢驗值為χ2=4.68,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急診護理干預由19世紀英格蘭人南丁格爾所創,是以病人為中心,展開心理護理、急救護理、生活護理以及綜合護理等工作,該護理的范疇為院外急救、危重病救護、搶險救急等。本探究中采用急診護理干預取得了以下幾點效果:①能及時挽救病危患者;②預防患者不良反應癥狀的出現;③能嚴密地監測到患者生命體征,當患者有不良狀況時醫護人員能及時對癥治療與護理;④有利于解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不良情緒,使之能配合好醫療人員的治療;⑤提高本院的競爭能力,贏得患者以及家屬的認可和信任等;⑥有利于糾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錯誤的了解;⑦能滿足患者被愛、安全、自尊的心理需求等[3]。本探究中,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護理后恐懼、抽搐、胸部不適出現情況少于對照組,且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給予心肺復蘇后的患者應用急診護理干預不僅能改善臨床不良反應癥狀,還能提高護理效果。總之該護理方式具有獨特的優勢,值得臨床進一步大力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1張艷梅.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01):173~174
2粟芳.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的影響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9):226~227
3黃美娟,陳智萍.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27(11):1457~1458
作者:李喆 單位: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