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秸稈綜合利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農村地區的燃料使用不合理,種植業發展不均衡,種植業與養殖業不能相互融合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在充分尊重科學規律的基礎之上,利用可再生資源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成為了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必須面臨的問題。輪臺縣在近些年的秸稈還田實踐當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其有效經驗值得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以輪臺縣秸稈還田的環境治理經驗為研究對象,在分析秸稈還田必要性的同時,提出了推廣秸稈還田的有效路徑,希望為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效借鑒。
引言
輪臺縣作為秸稈還田綜合利用的示范區域,近些年來在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當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在輪臺縣政府的領導之下,該縣的種植區域圍繞著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節約的利用,開展了以秸稈綜合利用為核心的農業生態保護行動。輪臺縣以農業機械化種植技術為核心,促進秸稈在施肥、飼料、種植環節當中的有效利用。減少了秸稈生物資源的浪費,改變了以往秸稈焚燒的不良習慣。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種植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改善了當地農村地區的空氣質量,促進了社會經濟效益以及環境效益的綜合發展。
1輪臺縣秸稈還田及綜合利用的現狀
1.1小麥秸稈還田的利用情況
2019年,完成小麥種植面積7793.33hm2,果園間作面積為1893.33hm2為人工收割,5900hm2為機械收割。根據不同農區主要農作物草谷比參考西北農區的數據小麥草谷比為1.23,小麥單產為372.4kg/667m2,可獲得小麥秸稈458kg/667m2,7793.33hm2可產小麥秸稈5.35萬t。據調查,2019年直接小麥秸稈直接還田面積為666.67hm2左右,還田率為10%,90%秸稈打捆離田后作為飼料通過牲畜過腹后還田,小麥秸稈還田率為100%。
1.2秸稈還田的利用情況
2019年完成秸稈正復播面積4860hm2,80%的秸稈為機械收獲。根據不同農區主要農作物草谷比參考西北農區的數據秸稈草谷比為1.52,秸稈單產為519.6kg/667m2,每畝可獲得秸稈789.79kg,4860hm2可產秸稈秸稈5.76萬t。據調查,2019年,100%秸稈打捆離田或零散收集作為飼料通過牲畜過腹后還田,秸稈還田率為100%。2019年完成青貯飼料面積為3106.67hm2,100%秸稈作為青貯飼料通過牲畜過腹后還田,可獲得秸稈3.5t/667m2,3106.67hm2的青貯飼料可獲秸稈16.31萬t。
1.3棉花秸稈還田的利用情況
2019年符合棉花補貼政策條件的補貼申報種植面積為6.44hm2(其中機采棉面積3.65hm2),其中種植大戶種植面積為4.74hm2,基本農戶種植面積為1.69hm2。根據不同農區主要農作物草谷比參考西北農區的數據棉花草谷比為3.67(籽棉),籽棉單產為348.5kg/667m2,可獲得秸稈1279kg,6.44hm2可產棉花秸稈123.46萬t。據調查,2018年,基本農戶的80%棉花秸稈直接還田,種植大戶的100%秸稈作為肥料直接打碎后還田。據推算,種植大戶的棉稈還田率為100%,直接還田量為90.99萬t;基本農戶的棉稈還田率為80%,直接還田量為25.97萬t,20%的棉稈收集起來作為柴草使用;棉花秸稈還田率為94.74%。
2輪臺縣應用秸稈還田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的必要性
2.1有利于解決干區的糧食生產問題
秸稈作為我國的主要生物燃料之一,不僅對于解決農村地區的能源問題有著巨大的意義,同時秸稈還田也是我國重要的環境保護手段。輪臺縣總面積14789km2,轄7個鄉、4個鎮。長期以來將農村地區的生態治理,放在較為重要的位置。秸稈還田可以較好的解決輪臺縣地區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供生態燃料的問題。將現代化秸稈處理方式應用于農作物的種植當中,不僅可以改善輪臺縣地區水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同時可以為全國農村地區如何綜合利用秸稈提供有效案例。從工業化角度來看,秸稈也是工業生產的主要材料。如果能通過高效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提升秸稈的利用規模,那么對于我國的工業發展無疑會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1]。
2.2有效促進社會效益的提升
應用秸稈還田不僅有利于糧食產品產量的提升和質量的改善,同時也可以帶動社會效益的提升。秸稈還田不僅可以應用于單一作物當中,同時可以應用于各種農業作物的種植過程當中。如果秸稈還田能夠在輪臺縣地區較好的應用于秸稈的農業實踐,那么其他農業作物在種植時同樣可以利用秸稈還田技術,這對于提升輪臺縣地區整體的農產品種植水平都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讓農業和工業和服務業緊密相連,打破三者之間存在的隔膜,形成經濟提升的綜合共同體。
2.3整體升級農業生產方式
同時秸稈還田的應用,并非像傳統的小農耕作方式那樣,以一家一戶為基本種植單位進行秸稈的綜合利用。而是要進行集體化作業、集體化收割,這就促進了秸稈還田地區需要建立類似于專業農業合作社的組織機構。以機構為核心,突破制約秸稈還田的技術瓶頸以及發展瓶頸。全面提升農業作物種植的產量和質量,樹立在農產品市場中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產品品牌,加速傳統農業向科學化現代化農業的轉型。
3輪臺縣秸稈還田生態環境治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3.1農戶缺乏秸稈綜合應用理念
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由于綜合素質較低,對于新的秸稈綜合利用方式及現在機械化種植方式的接受能力較差,這就導致秸稈還田在較長時期之內,無法在該地區得到廣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模式雖然也定期在該地區進行宣傳推廣,但是由于宣傳推廣效率不高,導致農戶普遍難以意識到秸稈綜合利用模式對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業產品質量的優勢所在。農戶在秸稈綜合利用模式革新,以及新的耕種知識的學習上并不主動。加之該地區缺少農業種植綜合服務載體,中青年技術人員難以擴散到該地區從事現代化農業種植。導致先進的農業生產理念和種植模式,難以在該地區生根發芽。
3.2秸稈綜合利用的基礎條件較為落后
秸稈綜合利用模式的使用,需要以配套的基礎設施為基礎。在輪臺縣地區,長期以來缺少對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的投入,依靠農戶自身有限的資金,難以建設起現代化農業體系。由于缺少現代化農業實踐的基礎,導致很多農戶缺乏學習最新秸稈綜合利用模式的主動性。這導致秸稈綜合利用模式革新的投入逐步萎縮,先進農產品種植模式中所需要的技術設備的市場縮小,讓技術革新陷入到惡性循環當中。
3.3秸稈綜合利用模式普及方式落后
由于缺少實物演示及詳盡的操作流程,導致許多農戶雖然意識到了秸稈綜合利用模式革新的重要性,但是難以將先進的技術落實到農業生產當中。以秸稈還田為例,運用數據分析的方式監控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生長狀況,并且以此調整種植方案,在最為合適的農業生產時間節點開展秸稈還田,對于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當地農戶普遍難以將這些技術應用于生產的過程當中,使得這項技術即使在該地區推廣了一段時間,但是推廣人員離開之后,農戶依舊使用傳統的焚燒秸稈的方式處理秸稈。這不僅耗費了推廣成本,而且對于農民綜合種植能力的提升并無實質幫助。
4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措施
4.1落實秸稈綜合利用的工作責任
秸稈的綜合利用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較多的技術環節。因此,為了保證相關工作人員將麥秸稈綜合利用工作落實到位,必須實行網格化管理。將秸稈綜合利用的相關政策,以及工作任務落實到具體的負責人頭上。各個鄉鎮地區安排秸稈還田工作的監督人員,讓麥秸稈的綜合利,在每個細節都有專人對該環節進行仔細把控。讓秸稈的綜合利用從上之下形成一套無死角的監督責任體系,為秸稈利用的有效落實提供詳細的規章制度。確保輪臺縣內,沒有因為焚燒麥秸稈,而引起任何一次農業安全生產事故
4.2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的宣傳教育
提升輪臺縣農戶五的秸稈綜合利用意識,就必須實時對當地農戶進行相關的示范教育。各鄉鎮可以通過村中的廣播宣傳系統,在每天循環播放秸稈綜合使用的相關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項,讓每個農戶的心中都留下秸稈綜合利用意識。同時,政府可以通過農村基層組織以及鄉鎮組織,進行秸稈綜合利用的廣泛宣傳。通過印制宣傳冊制作相關宣傳材料的方式,推廣秸稈綜合利用。并且結合當下比較熱門的直播、短視頻、以及自媒體的方式,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的使用方式,將形象化的操作流程展示給當地農戶。除此之外,各個村的干部以及相關領導,還應當通過家訪的方式,到每個農戶家中宣傳焚燒麥秸稈可能引起的安全事故,以及對于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并且就焚燒麥秸稈可能帶來的罰款和相關處罰措施向農戶講明,從而加強農戶秸稈還田的總體意識。
5結語
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當中,秸稈的綜合利用不能僅僅依靠農戶的自發實踐。必須在秸稈還田工作當中。充分發揮政府部門以及鄉鎮基層組織的作用,為秸稈還田提供有力的財政支持,將農業機械與秸稈的綜合利用緊密結合,讓現代的科學技術以及相關的技術人員,融入到秸稈還田的工作當中去。只有既廣泛發動農戶參與到秸稈還田工作當中來,并且將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融入到農戶的生產實踐當中,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各個生產部門以及管理部門的協同合作,提升秸稈綜合利用的質量,進而促進輪臺縣農業產業的總體升級。
參考文獻
[1]張強,秦濤,張紅艷,阮祥穩.秸稈的綜合開發利用[J].秸稈科學,2019,(02):29.
作者:宋春霞 單位:新疆巴州輪臺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