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城鄉居民環境素質調查及思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鄉居民環境素質調查及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城鄉居民環境素質調查及思考

        公民環境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環境政策的制定和環境治理的效果。為了解重慶市城鄉居民環境素質基本狀況,摸清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建設的底數,為制定重慶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供參考,我們開展了城鄉居民環境素質問卷調查

        一、問卷設計與結果統計

        本次調查,根據城鄉居民的特點,分別設計了城市問卷和鄉村問卷,但都按環境認知評價、環境行為、環境意愿等模塊,并結合城市和鄉村實際,設計了相關問題,以了解城鄉居民在“知”“行”“意”方面的環境素質狀況。城市問卷以主城九區樣本為主,鄉村問卷以渝東北的萬州區、開州區、城口縣、云陽縣和渝東南的黔江區、武隆區、秀山縣等區縣為主。共發放問卷9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5份,回收率96.1%。其中,收回城市問卷443份,鄉村問卷422份,樣本人群類別分布情況見表1。城市樣本分布:性別均衡,中青年、受過高等教育、公職人員和企業職工均占絕大多數,中高收入者近一半。故樣本人群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問卷涉及問題的真實狀況,具有較好的代表性。鄉村樣本分布:性別、年齡分布接近于城市樣本,但學歷、行業身份、收入分布均略優于城市樣本,這與鄉村問卷調查是通過農村電商營銷網絡渠道開展有關,但樣本人群長期工作生活在農村,對鄉村環境治理情況體驗深切且綜合素質較高,所以更有利于客觀地反映問卷涉及問題的真實狀況,故鄉村樣本人群具有代表性。

        二、調查結論分析

        (一)環境認知。1.普遍具有參與環境治理的意識。城鄉居民普遍都關注環境問題,認為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方式、氣候變暖、人類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緊密相關,治理污染非常必要。分別有68.6%和65.7%的市民對我市實施機動車限號和垃圾分類政策非常看好。對治理環境的主要動力的認識,排在首位的是企業改革與自律(250人次),其次是政府引導及法制健全(224人次)、社會組織及公眾力量(223人次),人數分布較為均勻。顯然,大多數居民認為治理環境不光是政府的責任。2.環境認知不夠全面準確。總體看,城鄉居民對環境知識的了解不夠全面準確,對環境治理的權力、義務和參與方式不夠明確。城市問卷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對城市四大環境污染的認知準確率為52.4%,對PM2.5平均值標準值的認知準確率為54%;12369電話平均知曉率為69.1%。城市和鄉村問卷總體分析表明:相較于偷排偷放、機動車尾氣、化肥農藥污染、噪聲污染等,57.6%的城鄉居民認為當前重慶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是垃圾污染;8.9%的居民表示“了解并參與過環境影響評價”,但不少市民認為影響評價就是個人對周圍環境狀況好壞的評價。這充分表明,城鄉居民整體環境認知還不夠全面和深入。3.對環保社會組織認知度不高。443份城市問卷中,對“你所了解的我市民間環保組織”的調查,選擇較多的是重慶市渝中區巴渝公益發展中心(83人次)、重慶兩江志愿服務發展中心(43人次)和重慶市九龍坡區綠山墻志愿服務中心(41人次),還有15.2%的城市居民表示沒接觸過、不清楚。可見,城鄉居民甚至城市居民對環保社會組織的認知度還不夠高。(二)環境行為。1.了解環境信息大多選擇官方渠道。城市問卷分析顯示:市民獲取環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通過大眾傳媒(電視廣播、網絡)的獲取頻率高于從各種環保宣教活動、宣傳單等途徑獲取的頻率;選擇政府環保信息網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電視新聞等官方平臺的人次明顯高于選擇論壇、熱搜、個人微信、個人微博等非官方平臺的人次,而對于參加過環境教育培訓的選擇最少,僅為11人次。2.對參與環境治理的信心不強。63.4%的城鄉居民認為,治理環境征求公眾意見重要且必要。在城市問卷中,對“愿意以哪種角色參與環境治理”,選擇頻率最高的是環境污染監督員(257人次),其次是環境決策民意代表(241人次)、環境信息宣傳員(195人次),表明“前端”參與及“過程”參與的意愿強烈。對“參加環境保護、維護自身環境權益面臨的困難”,選擇頻率最高的是環境信息掌握不夠(303人次),其次是居民缺乏與政府、企業對話的力量(255人次)、沒有合適的表達途徑(195人次)。3.參與環境治理的行動力不足。分析顯示:對身邊最突出的環境問題排序垃圾污染排第一位,大多數城鄉居民都認為開展垃圾分類很有必要,但實際參與垃圾分類的行動力卻不足。調查結果是實際參與過垃圾分類的市民僅82人次。鄉村問卷調查結果分析顯示:村民對秸稈采用焚燒處理的為33.1%,對農業生產中地膜使用的處理作為垃圾單獨處理的為39.3%。環境監督方面,面對身邊環境問題撥打過12369電話的村民為31.2%,對周邊存在環境污染及隱患的企業,18.2%的鄉村居民認為“自己沒辦法管”,11.1%的城市居民選擇“忍一忍或繞行避開”。(三)環境意愿與滿意度。1.對政府推動環境治理滿意度較高。調查結果分析顯示,城鄉居民對我市環境改善充滿信心,81.0%的城鄉居民認為我市環境將進一步改善。對城鄉居民了解并認可的環境治理措施(多選),選擇頻率最高的是“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五大行動(298人次),其次是河長制(260人次)、湖長制(219人次)、山長制(176人次)。2.城市居民對周邊環境的滿意度高于鄉村居民。調查結果分析對比發現,大部分城市居民對周邊環境表示滿意(非常滿意為54.9%,比較滿意為24.8%),接近一半的鄉村居民對周邊環境表示不滿意(不太滿意的為31.5%,很不滿意的為12.8%)。3.對環保維權的途徑與方式了解不多。城市問卷中,對身邊環境問題,187人次選擇向環保部門投訴,82人次選擇向環保組織求助,43人次選擇無視。這與相關法律法規對于環保社會組織或公眾參與環境維權、環境訴訟多為原則性規定,對具體的參與方式、程序未作規定,對社會組織管理和公眾參與環境監督缺乏引導有關[1]。4.具有積極的環境治理支付意愿。對“個人支付污染治理費用”,城市問卷中,分別有53.7%和34.1%的城市居民愿意承擔因治理污染導致的個人消費支出5%以內和10%以內的增加;鄉村問卷中,對于增加鄉村環境治理資金,61.9%的鄉村居民更傾向于通過增加財政補貼的方式實現環境污染治理。

        三、思考與建議

        (一)以實施生態環境“七個綠”工程為抓手,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環境認知和參與行動力。大力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按照《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方案》[2]要求,開展綠色生活宣傳教育及創建目標引導,讓環境教育走進尋常百姓家,全面提高城鄉居民認知水平。一是創建綠色機關。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有關要求;加強機關干部職工環保教育培訓;挖掘并宣傳環境保護典型人物、優秀事跡。二是創建綠色家庭。編印發放《家庭綠色生活知識手冊》;定期開展公眾綠色生活問卷調查;廣泛開展“綠色家庭”“環保達人”等創評活動;組織環保社會組織、志愿者進家庭引導綠色生活。三是創建綠色學校。將生態環境教育納入大中小學教學計劃,確保教育有學時、有大綱、有教材、有師資、有設施、有實施;積極推動生態專家、環境志愿者進校園宣講生態示范課,活躍生態環境教育第二課堂,促進學生環保實踐。四是創建綠色社區。組建生態社區宣講隊,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社區創建活動和新聞宣傳。五是倡導綠色出行。鼓勵引導環保社會組織開展環保科普教育,鼓勵公眾參與公共綠地維護、環保標識維護、環保知識宣講等。六是倡導綠色購物。開展節能、環保購物設施和產品科普宣傳,引導公眾適度、理性、綠色消費。七是倡導綠色建筑,開展再生能源、再生建筑材料等科普教育,普及綠色建筑理念,推動公眾形成綠色、節能的居住習慣。(二)以建立健全“三化”機制為保障,逐步拓展城鄉居民參與環境治理的廣度與深度。進一步貫徹落實《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方案》等文件要求,完善以機制建設為核心的頂層設計,明確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培養路徑。一是參與路徑規范化。健全《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相關配套制度;加強重大環境治理項目的公眾參與遴選機制;加強公眾訴求高效反饋機制建設;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賦予公眾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3];鼓勵公眾參與環境治理協商,拓展協商內容、增加協商密度;進一步推動環保信息公開制度落地落實;暢通公眾參與渠道,規范引導公眾依法、有序、理性參與環境治理。二是參與過程高效化。轉變以往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模式,減少無效參與、從眾參與,不斷提高公眾參與效率;培育和壯大環保社會組織,強化其公眾參與方式策劃、輔助參與功能;充分發揮社區(鄉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基層工作優勢,打通環境監督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參與活動品牌化。環境治理,文化先行。結合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治理工作現狀,不斷推出公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元的環境文化產品,繁榮生態環境文化、弘揚生態文明,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環境治理,推動全市綠色發展。精心打造環保文化品牌,如創作一批巴渝特色的生態文化影視、歌舞等文藝作品,講好重慶生態故事;辦好“一圈兩區”生態旅游文化節、生態農業觀光節等傳統綠色文化活動;創辦綠色健身賽、綠色科普周、生態文博會、生態文化書畫展等,不斷激發城鄉居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情與活力。(三)以拓展環境治理網絡化聯動功能為核心,切實提高城鄉居民參與環境監督的便捷度。以生態環境信息聯動平臺為基礎,進一步拓展生態環境治理網絡化聯動功能,重新構造和完善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環境治理的業務流程,下沉環境監督與管理的力量和資源,吸納和整合企業、環保社會組織及公眾等社會力量,實現對環境治理全過程全方位管控和環境污染的源頭處置、預防預警[4]。借鑒以“黨建引領、標準化建設、信息化支撐、多元化服務、系統化治理”的社區治理網格化模式[5],實現集信息公開、新聞輿情、監督預警、活動推廣、教育培訓、項目招投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統籌管理各級各類生態環境資源,促進企業、環保社會組織及公眾在環境治理領域的聯動參與。一是實現生態環境信息同步公開。統籌整合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各區縣生態環境部門等官方信息公開機制,實現生態環境信息同步公開,為城鄉居民及時有效獲取環境信息提供便利。二是為公眾參與環境監督提供便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建立健全全市生態環境信息數據庫并實現動態更新、對社會開放,提升公眾獲取環境信息和參與環境監督的實效性。三是暢通環境信息咨詢與反饋渠道。強化生態環境問題的信息查詢與咨詢反饋服務功能,及時解答和處理公眾的相關疑問和投訴,確保城鄉居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時效性。四是大力推廣生態環境品牌活動。利用環境信息聯動平臺,推廣多元化、立體化的環境文化產品及品牌活動,并及時同步到全市各環境志愿服務社團官方網站、公眾號,共建共享環境志愿者服務活動項目及志愿者招募信息,形成良好的參與氛圍。五是豐富生態文明建設市民課堂。著眼于補充學歷、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建立面向普通公眾、免費開放、通俗易懂的在線生態文明微課程體系,分類開設環境教育在線互動微課堂,推動形成全民學習環境知識、參與環境治理的濃厚氛圍。

        作者:王苑嶺 朱永利 單位:重慶科技學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免费国产午夜精华视频 |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a视频在线 | 视频列表中文字幕欧美国产 |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