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升級轉型中環境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引言:
近些年,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把高校辦學推入了到了新的發展階段,面對行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新常態下要有新思維,高校辦學必須做出快速反應。當前,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在不同類型和批次的高校中具有較強的同質性,不能較好地對接日趨精細分工的市場需求,專業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人仍然有較大的市場缺口。因此,面對環境設計行業發展的新態勢、新需求,人才培養能否對接市場、順應市場則成為該專業建設與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獨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與建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轉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踐教學理念,切實加強實踐教學,完善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體系,在原有的教育教學基礎上,不斷尋找新的切入點,需求突破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和行業的優秀應用型環境設計人才,這也是獨立學院環境專業建設與發展的保障和迫切需要。
1我國環境設計專業培養模式中存的主要問題
依伴著改革開放大潮的蓬勃發展,環境設計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從市場引入到高校教育并迅猛發展。目前,我國各類綜合院校開設環境設計專業的數量已經達到六百余所,涵蓋藝術、師范、理工、科技等不同類別和批次,從獨立學院到普通高校乃至985、211,這些不同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定位、建設與教學大都具有較強同質性,其人才培養與當前市場人才需求的金字塔結構不相適應,院校的培養規格和本行業的市場需求存在錯位對接等多種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專業規劃較為混亂,人才培養理念不清
環境設計專業涵蓋藝術、技術、工程等相關知識,屬于綜合性的學科,其專業踐行致力于解決、協調空間環境與人之間的審美及功能關系,空間場所范圍較廣。因此,從專業建設以及行業發展的層面來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鋪設應圍繞“建筑—環境—城市”三個層次逐一展開,從簡單到復雜,從單體到綜合環境。然而,當前很多高校常用的培養模式往往是從學校到學校,直接套用傳統的工藝美術與繪畫的教學框架,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務實、求真,不能切實的緊扣市場的崗位需求。
1.2教學體系陳舊呆板,課程盲目結構松散
環境設計專業本身屬于交叉性學科,其人才培養模式應當始終圍繞學科發展的前沿,并加強與藝術人文、社會自然、思維科學以及新興學科知識的交叉與融合,才能滿足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新需求。然而,面對當前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的大變革,國內很多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仍桎梏于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框架,課程體系缺乏創新,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不夠靈活,不能緊密聯系當下的市場轉型升級,課程內容亦或陳舊抑或雜亂。尤其在專業實踐教學方面與前修理論課程關聯性較弱,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實踐訓練不能落到實處,課程教學往往重視結果忽視過程訓練,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與培養不夠重視。
1.3專業實踐環節薄弱,學生動手能力較弱
目前,國內的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與其相關的實踐教學主要由實訓類課程、畢業設計、畢業實習等具體課程構成。然而這些課程安排往往缺乏系統的籌劃與設置,課程內容的知識結構缺乏上下銜接的關系。大部分實踐課程效果不夠理想。如,課程設計雖然有實踐課題的引入,但教師的指導與教學過程還是沿用舊有的教學方式,課題并未真正落到實踐;專業實訓類課程,大部分高校教學是安排教師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注重“看”忽視“訓”,實訓效果甚微。畢業實習期間,學校對于實習單位缺乏跟進與溝通指導,放任自流的管理模式也使得畢業實習形同虛設。專業實踐環節的薄弱使得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較差,學生畢業后無法直接滿足崗位需求。
2東南大學成賢學院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與建設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從成立初始就密切關注市場的動態變化,期間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和企業反饋,結合人才需求金字塔結構和市場細分現狀,克服同質化辦學模式,分層培養,凸顯特色,遵循“重應用、強實踐、理實結合”的改革思路,以突出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培養模式、教學團隊等專業發展的綜合改革,從而逐漸創新教學方法改革、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自有品牌與專業特色。
2.1“定目標,細深入”——人才培養目標明晰,持續深入細化
(1)把培養目標定位在“助理設計師”的基礎上,持續關注市場動態,并研究細化為三種培養規格,進一步無縫對接地方產業轉型發展需求通過近年來對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多家建筑裝飾設計行業相關用人單位更進一步的調研和反饋分析,將助理設計師的市場崗位做了更加細致的劃分,即:“方案設計助理設計師”“施工圖設計助理設計師”“效果圖表現助理設計師”,見圖1。在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效果圖表現三種設計中,對學生的培養以方案設計為主,施工圖設計與效果圖表現為輔展開進行,三種崗位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都要具備。方案設計能力將是學生今后發展、提高創新、創作本源能力的關鍵,以后可還再根據個人興趣、特長再自尋適應提高之路。(2)搭建學生學習產出和專業培養目標之間的無縫橋梁,形成特色、適用的培養方案基于明確的培養目標,依托特有的學科生態環境,構筑一個通用性較強的學科基礎課程平臺,以便更加靈活地與動態化的社會需求和多元化的個體需求相對接,進一步確立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為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展提供更大空間。通過加強校企合作,敏銳捕捉社會對企業、企業對學校要求的變化,隨時關注市場需求,適時調整教學計劃,探索專業課程模塊與崗位需求相對應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的崗位細分類型構建核心能力距陣圖,細化專業開設課程,修訂完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中每個環節的具體實施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落地。期間,通過用人單位直接參與課程設計、評價并引進企業先進課程,努力做到市場需求、知識能力、課程設置、授課教師的一一對應。(3)完善人才培養評價體系,重過程,強實踐,樹團隊,形成三位一體的評價機制加大實踐能力評價在學業評價中的比重。考試與評價體系從原來的重理論、重結果的考核過渡到兼重實踐與過程的考核,以基礎素質、實踐創新、團隊協作能力、參與實際項目的成效為主要考核標準。通過競賽評價、實訓評價、企業評價形成三位一體的評價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競賽評價,即針對學生參加的各級各類大賽成績進行考核,大賽中學生獲得的成績作為課程考核評價的依據;實訓評價,即通過在實訓課程的考核環節中以體現創新點、設計能力為重要的考核依據;企業評價,即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用人單位作為本專業教學質量評價的主體,根據學生專業技術、專業素質、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并予以反饋和總結。
2.2“抓核心,優建設”——課程體系緊扣專業核心能力,持續優化建設
(1)專業方向細化分設,景觀室內課程分類對環境設計專業進行了更為合理的分設,將室內設計專業與景觀設計專業兩個方向明確分設。原有環境設計專業下的景觀設計和室內設計課程平均設置,學生什么都學的結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學生沒有專業特長,畢業后不能快速與職業崗位對應銜接。專業方向分設后,細化分析各方向專業課程及教學環節,結合畢業生知識、能力及素質對應的關系,構建專業核心能力矩陣圖,使專業課程的設置更為精細與深入,學生的專業能力上比原先有較大的提高,使得學生競爭的優勢更強。(2)縱向橫向雙管齊下,梳理優化課程設置通過縱向橫向的比較和研究,對于課程的開設時段與開設位置進行梳理。研究解決何時上?如何上?上多少?其中,一、二年級主要教學內容為通識教育內容和以建筑學專業為大基礎平臺的建筑制圖、國家規范、建筑構造、建筑裝飾材料等室內外環境設計的專業基礎內容。要讓學生在這一階段打下良好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基礎。三年級重點培養學生方案設計能力、圖紙表達能力和協同作業能力。教學內容融入建筑設計相關知識以增強環境設計的設計深度和廣度,提高設計的準確度和規范性;融入動畫的三維軟件技術,以拓展諸如室內空間漫游、裝飾與裝修過程的虛擬表現、園林和景觀空間漫游等專業方向。四年級主要是通過畢業設計的實踐強化訓練來提高實踐能力縮短學生轉換角色的時間,提前適應社會工作模式。為了確保學生在畢業設計過程中的獨立完成性,建立畢業設計題庫,隨機選題,統籌管理。
2.3“勇創新,多方法”——教學模式多維創新,教學方法改進優化
(1)教學凸顯“理實交替”,創新模式“1+2+1”在整體的教學體系中加強連續性與系統性,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理學交替的基本特征,梳理課程知識點前后左右的銜接關系,重視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強化能力與專業素質的培養。針對市場需求,創新“1+2+1”教學模式。其中,包括“1”階段的教學設計和“2”階段的工作室學習、“1”階段的畢業設計三個部分。“1+2+1”教學模式,即學生入學后在校進行一年的通識課、兩年的專業平臺課、工作室學習,計劃在前三年完成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的所有教學內容;最后1年即第7~8學期參與實際工程實踐。(2)基于工作室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創新載體以工作室為實踐、創新的重要平臺。工作室通過獨立承接實際的景觀、室內設計項目或與企業合作完成項目的形式,進行基礎運行。以完成項目任務為主線,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互相交替和滲透,促進課內教學和課外學生自主學習的相互融合,使學生能夠在做中學、學中做,促進做學結合,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進一步加強學生在真實的項目氛圍中進行實訓并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并在此基礎上使工作室能夠成為校外優質企業的基礎工作室和培訓基地。(3)關注行業技術動態,改進教學方法手段根據本專業課程特點,進行“任務驅動”“項目主導”“做學結合”“網絡交互”“翻轉課堂”等多樣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師單純理論講授的時間總體上不超過課程時數的50~65%,實現課堂教學情境、實踐模擬、仿真情境的“三境合一”。此外,引進行業翹楚企業全面參與改革,重點推行結合實際工程項目的“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手段。實施任務驅動、學做結合的教學改革,全面實現課堂外的專業實訓的延伸,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
2.4“優雙師,強團隊”——師資結構完善優化,發展完善雙師培養,創建特色教學團隊
(1)完善自有教師雙師素質的培養,注重教研、科研與實踐實踐方面,保持與企業和行業密切的合作關系,定期派遣自有教師到企業一線接受至少為期一個月的聯合開發項目實踐,通過實踐保持教師自身的知識更新,為教學提供持續有力的實踐支撐。理論方面,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實際教學,將教師在實際課程中探索的新的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通過教學改革的形式踐行,不斷促進應用型課程的設置、修訂與改革。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承接各類橫向項目、地、市級科研項目等,帶領學生參與課題的前期調研、理論研究及創新成果的研發,體現理論加實戰一體的產學研用的人才培養模式。(2)優化教學團隊結構,組建多學科企業專家共同參與的“相互交叉、共棲共生”的特色教學團隊利用市場機制,發揮企業人員與校外人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通過校內工作室承接校企聯合開發項目,引入企業優秀設計專家和管理專家擔任專兼職教師,參與理論課、實踐課的講課以及實訓指導,充實優化師資隊伍,同時在實踐課程不同階段的學習中聘請行業資深設計總監擔任講座、客座教授提供專業知識的講授與答疑,并有針對性地開設講座,查漏補缺。這種教學團隊的合作方式有利于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實踐能力的提高,極大的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系,縮短人才培養與實際應用的距離。
2.5“創基地,建機制”——教學資源建設
校內依托工作室,校外建設實訓基地,探索實訓基地運行的長效機制(1)完善產學研一體的綜合教學實訓平臺建設基于“通識課+工作室+企業實踐”的教學模式,建立并運行校內設計工作室,并與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實訓基地共同組成的產學研緊密結合人才培養服務平臺。形成人才培養、實踐科研、產業發展等對外合作交流的多層面、多方位的合作。校內,通過引入企業資金與技術,重點優先建設“環境設計工作室群”,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供支撐,切實提高實訓中心對師生核心技能訓練的水平。校外,推進與校外實訓基地的深度合作。在合作內容上,產研結合,有針對性的選擇實訓項目。在合作單位上,要慎重遴選,針對專業,從實踐業務范圍、企業文化等方面多維考察合作單位的可合作性。還要積極展開與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及相關行業協會的深度合作。此外,進一步完善校內工作室管理制度,并與合作的相關企業共同探索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長效運行管理制度,提高校企合作質量和學生畢業實習質量;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產學合作層次,見圖2。(2)建設共享型環境設計專業教育資源庫,完善教學保障一方面,通過建設環境設計教育資源庫,形成環境設計專業師生專業數字化共享平臺,達到信息共享、設計資源共享、師生專業交流等作用,通過專業共享平臺拓寬本專業的教學空間和時間。另一方面,完善專業群課程資源包,包括景觀環境設計(廣場、商業街、居住小區、校園、公園),室內環境設計(住宅、商業、餐飲、展示)等專業核心課的全套教學文件,其中包括電子教案、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試題庫、多媒體課件、教材等,并供學習者上網瀏覽。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同類院校環境設計課程教學內容信息化共享并對培養符合信息化需求的應用性人才提供后勤保障,方便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支持反轉課堂教學,實現校內開放、共享,并起到教學示范的作用。
3小結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自成立以來一直立足于自身特點,持續關注市場動態,細化培養目標。在切實弄清楚當前高校設計專業所培養人才與市場需求人才知識結構上的差異的基礎上,探索多學科企業專家共同參與的“相互交叉、共棲共生”的特色教學團隊模式,通過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拓展校企合作的模式,引入、結合工程項目,從課程、教學、資源建設、管理、師資、學生等多方面和產業、社會接軌,著力培養學生的應用型能力,搭建學生學習產出和專業培養目標之間的無縫橋梁,形成特色、適用的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畢業生的適應能力,縮短和用人單位需求的差距,為專業人才市場及時輸送“助理設計師”。在當前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我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以及人才培養需要與時俱進,立足于市場的崗位特點與人才需求,精準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目標,在專業教學中結合新形勢,探求新任務,解決新問題,以實為基,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并在改革實踐中實現教學理念、模式以及理論的并序發展與提高。
參考文獻:
[1]戶天順.基于應用轉型背景下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建構設想[J].美術教育研究,2015(7):143.
[2]曹晉,湯洪泉,邰杰.基于信息時代背景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對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11):95-97.
[3]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第三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
[4]張祎.以創造性思維為導向的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模式探索[J].藝術教育,2015(03):234-235.
作者:王桉 單位: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