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林類院校環境設計特色定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圍繞農林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特色定位的要點,對其基本釋義及重要性作了簡要闡述,聯系專業實際對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進行了較為獨特的探討,特別是就湖南農業大學環境設計專業在特色定位方面所作的可行嘗試與探索作了較為系統的推介。通過這些闡述、探討和推介,旨在強調農林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特色定位的重要性,旨在引發同行對謀求本專業新的出路進行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
關鍵詞:農林院校;環境設計;特色定位
一、特色定位的釋義及重要性
教育部相關主管部門曾指出:特色專業“應該是在專業建設的觀念上有獨特性,人才培養的手段上有新穎性,課程設置、知識和技能的結構上有科學性,產教結合架構上有獨創性”。[1]這一界定,是關于高校特色專業設置的屬性界定,其“四性”表述,對于特色定位的釋義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那么,什么是特色定位?簡言之,就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而言,特色定位就是與眾不同辦學風格、特點、取向的形成與確立,是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式和方向諸方面獨特性、新穎性、科學性、獨創性的個性展示。而就農林院校環境設計專業而言,特色定位應當以與農學林學關聯為辦學宗旨、以涉農涉林為課程設置原則、以培養寬口徑多用途生態環境設計專門人才為目標。對自身特色定位的權衡和考量要特別注重必要性、適配性和前瞻性,要與學校的辦學特色及專業優勢緊密銜接。在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都清醒地認識到專業特色的重要性,都在充分施展自身優勢使專業盡可能辦出鮮明的個性特色。特別是一些冷僻專業、新辦專業和普設專業,為了吸引生源、提高社會知名度,尤其在專業特色上大作文章。據筆者了解,近年來,為了更好地謀求自身的發展,擴大生存空間,我國農林類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都在不同程度地嘗試打出自己的“特色牌”。為什么?這是因為,我國現有高等院校2845個,其中設置了設計類專業的學校有1947個,有400余所各類高等院校設立了環境設計專業。[2]這些數據充分說明,無論是就普通高校而言,還是就農林類高校而言,環境設計專業所面臨的競爭是何等的激烈!如果我們在專業特色上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那么,下一個出局的就會是自己!
二、準確把握特色定位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特色定位應與本校辦學特色掛鉤
農林類院校一般都普遍堅持以“農”和“林”貫穿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全過程。在農林專業背景下,即使是非農學科,也要與農林學科相互交叉,彼此融通?!胺寝r”而不“離農”,才是農林類院校非農林專業的生存法則。為此,農林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應著力從專業的交叉性、關聯性和延伸性上發力。即:其一、在課程設置上做到與農林學科有交叉。比如,我校環境設計系開設的生態室內設計、景觀植物等課程,就較好地體現了與廣義農學的學科交叉。其二、在本專業與本校其它專業的設置上做到相關聯。比如,我校的園林設計和室內設計的關聯就是非常緊密的。其三、在人才用途的覆蓋上做到相延伸。比如,我系主要是為社會輸送寬口徑多用途生態環境設計專門人才,而生態與農業則密切掛鉤。
(二)特色定位應與學生就業創業掛鉤
學生的就業率與創業成功率是檢驗教學質量的硬指標。農林類院校的環境設計專業只有緊密聯系學生就業創業所必須具備的實際才能與本領,做到因需施教,才能使自身的專業特色定位與社會需求緊密掛鉤。近年來,我系針對社會需求,以全面提高學生就業創業技能為目標,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配強師資力量,開展學研產一體化流程化教學實踐,在全面打牢學生學識基礎的前提下,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實現了畢業生99%的就業率。不少學生還獨當一面,自主創業,取得了成功。
(三)特色定位應與教學資源優勢掛鉤
教學資源是師資、設施、科研、信息等各種資源的集合組合。農林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要辦出自身特色,就必須最大限度利用這些資源,使教師能夠施展自己的專業特長,設施能夠發揮它的最大用途,科研成果能夠得到有效運用,文獻信息能夠得到充分共享。我校的各種教學資源與“農”密切相關,我系辦學也緊緊依托這些優勢,在專業設置上堅持以廣義農學為學科支撐,體現涉農特色,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家具設計、裝置藝術設計、陳設藝術設計、公共環境小品、創意設計與推廣等方面的寬口徑高級設計人才。
(四)特色定位應與人才培養目標掛鉤
農林類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離不開以培養農業林業科學類人才為主,以培養其它與此關聯類人才為輔的基本定位。如同農口和林口需要大量法律、財務、商務、計算機等人才一樣,無論是涉農涉林的產業體系、商業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都無疑需要大量環境設計類人才。農林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特色定位,只要能夠使培養出的人才適應和融入涉農涉林的一切產業、商業和社會服務體系,并且學有所用,就算是正確的定位。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系確立了實現“三個取向”(即技術類人才、研究類人才、環境設計拔尖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較好地對接了學校培養農口類多用途寬口徑人才的既定人才培養目標,也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評價。
三、我校環境設計專業特色定位的嘗試與探索
近年來,我系在專業的特色定位上進行了一些可行的嘗試與探索,獲得了一些有益的啟示。主要有四點:
(一)緊扣農字,實現農學的關聯延伸
結合農業院校特點,我系開設了與“三農”密切關聯的專業課程。第一,新增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環境公共設施設計等課程,使部分新增課程直接姓“農”。第二,將原有的數字化環境設計引入證書制度,與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全國計算機技術認證(CAD)實現課程置換,學生學完此課程,經考試合格,即獲得全國計算機技術認證應用工程師證書(CAD工程師),以增加學生在農口領域的就業籌碼。第三,將原有的景觀設計概論和景觀設計,更名為生態景觀設計概論和生態景觀設計,在課程內容中加入生態學的部分,主要講述如何從生態學的角度進行景觀設計,將原有的室內空間設計1與2更名為室內生態設計1與2,主要講述如何從生態學的角度進行居住空間設計、公共空間設計,這樣調整,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多地融入大農學范疇。第四,將原有的建筑設計拆分為農業建筑設計和城市小型建筑設計兩門課程,對農業建筑和城市建筑分別講述,這樣調整,確保了涉“農”的專業課程能夠獨立門戶。第五,開發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實訓項目,將項目教學貫穿于城市小型建筑設計、農業建筑設計、室內空間設計1與2、生態景觀設計、新農村人居環境設計、家具與陳設設計、光環境設計、室內外空間色彩設計、材料及施工工藝等課程的始終,這樣做,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實體設計的實戰本領。
(二)取人之長,做到定位的兼收并蓄
我系所堅持的特色定位的兼收并蓄主要體現在課程建設、校企合作和隊伍建設上。在課程建設上,我系貫徹一個“請”字。通過外聘教師,補齊本專業師資力量的短板,收納各方英才為我所用。在校企合作上,我系貫徹一個“聯”字。以搭建校企數字傳輸課堂等方式,加強計算機輔助設計(3DMAX)等課程的教學交流。將企業工作流程、施工過程等實時傳遞到課堂,使企業兼職教師在工作現場可直接開展專業教學,實現校企聯合教學。校企合作開發核心課程資源包,合作開發施工工藝、材料預算等虛擬實訓視頻,聚集設計案例、行業企業技術標準、設計素材、教案、課件、視頻、資訊等,依托學校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設,形成校企共建共享的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資源庫。根據社會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需求變化,按照多種職業崗位的從業技術要求,不斷更新相應課程的教學內容,構建融入景觀、建筑及室內設計行業企業技術標準的課程體系。在隊伍建設上,我系貫徹一個“精”字。即精訓師資隊伍,蓄積教學能量。一是發揮本校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的作用,建立環境設計工作室,使專任教師的實踐能力得到施展。二是有計劃地選送優秀教師到有關高等院校、企業進修深造,吸收外校的教學精華。三是鼓勵青年教師考取在職博士研究生,進一步提高在任教師的學歷層次。四是爭取引進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更好地優化師資結構。五是進一步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與學術研究活動,使教學與科研比翼齊飛。
(三)人無我有,辦出專業的個性特色
通過多年實踐,我系力圖將本專業辦出姓“農”的個性特色。一是落實培養符合專業規范要求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積極探索構建學研產“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具體包括:以“知識學習”為主線的課程模塊;以“科研培養”為主線的創新基地模塊;以“生產實踐”為主線的綜合實踐教學模塊。三個模塊按照學研產發展規律,整合成為環環緊扣的教學鏈,并依據該教學鏈制定全新的教學計劃,明確每個模塊課程的具體任務和要求。二是突出素質拓展,實施活動教育提量工程,通過課程展覽和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環境設計行業競賽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
(四)因需應變,對接社會的人才需求
因應人才市場需求,我系適時調整專業課程,具體表現在:一是與用人企業共同優化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實現人才培養方案與職業崗位要求對接,專業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設計流程對接。二是深化“項目+工作室”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小區景觀設計、新農村規劃、特色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開發和城鎮化建設、居住與公共空間設計與施工項目為搭配,校企合作建立校內專業設計工作室、實驗室和校外生產性實訓基地,通過“三引三進”,即將企業引入校園、將工程項目引入課程、將企業骨干引入教學團隊和教師進企業、學生進工作室、教學進現場,實現教、學、做流程化,推行“項目+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三是強化以參與、體驗、實訓為形式的實踐教學。加大實踐學時占總學時的比例,將學生畢業實習的時間確定為不少于3個月,將原有的9周更改為12周。同時將原有的采風與專業考查更名為傳統文化考查。主要對我國傳統民俗、民居文化等進行專業考查,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設計實踐。此外,還通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開發一批學以致用的實訓項目,引入企業及行業的技術標準,為學生營造生產性實訓環境。四是精選學生就業創業的練兵場地。在一些環境實體設計精品較多的大城市(如廣州、深圳、北京、上海等)設置一系列實踐活動基地,以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滿足學生高層次實習的需要。總而言之,農林類院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特色定位與生源、教學質量、就業率、社會知名度密切相關,與拓展藝術類專業在非藝術類院校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密切相關,與補齊補強農林類院校專業配置密切相關,是一個現實而且重要的課題,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潘魯生.關注高等藝術教育———高校藝術類專業設置與調整面臨的形式與對策[J].設計藝術,2002,(1):6-10.
[2]鄭曙旸.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8-9.
作者:黃煉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