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童就醫環境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我國人口眾多,醫院的人流量巨大,兒童醫院更是如此,據南京兒童醫院近期統計,在2014年11月的一天中,醫院接診約7500名患兒,平均每個兒童由3.5個家長陪護,住院兒童則由2名家長陪護,密集的人群活動使醫院環境嘈雜、凌亂,易導致家屬產生焦躁情緒,這一負面情緒也會直接對兒童產生不良影響;據哈爾濱日報報道,2011年哈爾濱市兒科醫患比例約為1:1500,據合肥晚報統計顯示,合肥市這一數據甚至為1:4000。如此不協調的數據充分體現了兒科醫護人員巨大的工作壓力,焦慮的情緒或許致使醫護人員在會診的過程中運用不當的談話內容或語氣。上述內容都會成為兒童產生不良就醫經歷的原因。雖然兒童可以進行自我情緒調節,但若要排除就醫不良情緒仍需依靠一些客觀環境經行調節。不良的就醫體驗會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隨著就醫過程的重復,壞情緒也在一次次循環,兒童就醫的心理特點也在循環中逐步形成,導致孩子聽到“醫院”二字時就會想起醫院的具體形態特點,且其在這一過程中的經歷和所產生的情緒也會隨之出現。不良的情緒則會使主體排斥再次經歷相同或者相似的過程。在對天津市西青區一家兒童培訓機構的5—17歲的50名隨機的孩子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有83%的孩子不喜歡醫院,將近85%的孩子都對醫院有不良情緒(其中有的孩子在“是否喜歡醫院”這一題目中選擇“喜歡醫院”),原因基本為“害怕”。通過上述調查可見,不良的就醫情緒致使兒童對于醫院產生心理上的抗拒。如今,隨著人們對于精神層面的追求越來越高,藝術設計受重視的程度也在日益加深,環境藝術設計作為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經過精心設計的環境應盡量避免使用者出現或者緩解其不良情緒。對于性質獨特而功能性又極強的兒童醫院來說,運用室內外設計緩解患者以及患者家屬負面情緒,已成為醫院在建設時必須考慮的內容之一。
二、改善兒童就醫環境方法
了解患兒以及家屬的就醫心理是緩解就醫不良情緒的前提。在我國,大多數人就醫時均會產生一種或者幾種不良的情緒。這些情緒內容都是導致患者以及家屬對醫院產生不良印象的主要原因。要打破這一不良印象,則應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預期。改善預期的情緒既是改變人腦長時記憶中的內容,這一過程需要一定的刺激。這一刺激必須要超出人們的感覺闕限才會被人們查覺到,但并不意味刺激強度越大效果越好,人們只有在刺激強度適中時才會感到舒適,刺激過大或者過小都會使人們感到不適。實驗心理學中韋伯定律認為:感覺的差別閾限隨原來刺激量的變化而變化,而且表現為一定的規律性。如,同樣一滴墨水滴在白紙上要比滴在黑紙上明顯得多。當人們已經適應某些刺激后,只有出現新的,超出差別闕限的刺激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對于兒童醫院的環境來說“刺激”就是使人們忘記就醫,病痛的煩惱。兒童醫院的設計師要運用設計這一手段使患兒和家屬體會到在以往就醫經歷中沒有體會到的就醫情緒,達到刺激患者的目的,進而改變醫院在人們心目中的原型。患者在某個單獨的醫療環境中產生新的使用經歷后,很有可能會針對此環境產生一個新的印象。好的醫療環境設計要使患者感到舒適。如果患兒和家屬在人群密集的環境中經歷了一系列治療和繁雜,冗長的等待過程后,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放松其緊張,煩躁情緒的空間,那么病患在就醫過程中所產生的不良情緒就會慢慢緩解,而由于放松緊張情緒所產生的快樂感就被放大了,隨著這一良好情緒的增強,在孩子們記憶中的醫院的印象里就不會只有痛苦和恐懼,還會包括不良情緒之后的快樂感。例如,一個光照充足的休息室,運用顏色印象空間中適宜的配色基調(如“柔和—靜態區間”),大面積的玻璃窗可以看到窗外的自然景色,最好還能有淡淡的可以改善心情的檸檬氣味或者緩解緊張情緒的薰衣草香氣,再配以強度適宜的音樂或者白噪音,這些一系列綜合設計都可以起到放松情緒的作用。
三、兒童就醫環境前景展望
合理運用設計使患兒以及家屬獲得快樂,這一體驗將進入人們的記憶中,并成為改變人們心目中醫院印象的開始。若其他兒童醫院在設計時也能充分體會到人們的就醫心理,并通過設計來放大患兒的快樂感受,那么個別的好印象很有可能會替代原有的兒童醫院壞的印象,成為新的兒童醫院好的印象。2007年國家已允許中外合資建設醫院,2014年衛生部又繼續深化醫療改革,國外獨資醫院已經可以在北京,天津等7個試點城市建立,國外優秀的醫療環境設計理念也已與中國醫院設計融合,與此同時,國內的設計行業也日益成熟,不斷加強對于人們精神,心理層面的重視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兒童醫院室內設計水平會大大提高,并且,其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原型會產生實質的改變。
作者:孟東生 李巖 張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