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環境設計范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0引言
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擴散,通過網絡信息平臺與高校教育融合,是現階段教育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是集藝術創新型、復合型、操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的綜合應用型專業,兼具很強的實踐性[2]。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學時較少校外實訓基地閑置,課程知識及實踐環節脫節等現象。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高校前沿,環境設計專業課程建設應緊跟時代發展需求,豐富教學項目教學內容與前沿專業實訓融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感知與創新性。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優勢,為滿足不同課程、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提供可能[3]。適應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具有明顯必要性。
1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現狀
1.1課程理論與實踐脫軌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包含理論與實踐,專業課程涵蓋范圍較廣,授課內容涵蓋理論與實踐知識點,專業作業要求在理解知識點前提下將設計實踐融入其中,并達到創新的設計的效果。傳統教學方式有悖于學生自身知識架構的差異性,使學生掌握知識點與實踐工作過程不相匹配,導致作業偏題,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效果一般,創新能力滯后。
1.2教師主導形式固化
當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環節,依然以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為主要教學方式。理論與實踐環節結合點基本靠學生自我理解,影響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能動性,限制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導致學生創新能力相對滯后。授課形式單一固化,間接導致學生能動性不足,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同時降低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1.3學生項目缺乏創新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關鍵以實踐技能授課為主,項目導向教學過程中學生缺乏實踐性思考。學生知識理解與實踐過程有差異,完成項目教學效果不理想。提升實踐教學效果,必須重視校外實訓環節與課程理論知識點的融合,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知識架構,融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創新優化教學結構及線上線下評價體系建設。
2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2.1打破學習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
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學生難以及時有效地得到實習實訓工作過程的支持,限制了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依托名華慕課平臺鏈接課堂與實訓基地兩端形成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合理安排學生課前在線預習,課中教師指導示范教學,融合線上企業在線與學生實訓互動,課后在線復習。便于環境設計學生按實操課程特點和需求來學習。構建環境設計學科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有利于突破時間、空間和環境的局限性,使教與學更具有多樣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靈活度。
2.2促進教育教學結構的改革,切實提升學生知識架構
建立專業一流課程是現在高校的發展趨勢。針對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以促進環境設計專業教學結構的改革與優化。任課教師及企業教師可依托名華慕課教學平臺,構建應用型資源視頻及題庫,實現移動資源共享設置。學生同樣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習慣、學習工作安排等自主靈活展開在線學習互動提問,依托網絡教學平臺獲取學生學習反饋情況,統計學生重點難點等大數據收集,并根據實際進程調整教學計劃、實訓方案等。對大數據顯示實訓工作進度不足的個別學生,提出指導建議或線下輔導,切實提升學生知識架構。
2.3促進校企協同育人,客觀公正提升考核評價
以環境設計專業材料與施工工藝課程為例,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建構,整合校內和校外實訓基地教學資源,打破實習實訓基地區域化的束縛,開闊生源地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優化校企業協同,促進學生多維知識建構,便于學生進行課程實訓、畢業實習,提升就業率。考核評價方式主要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模式,將學習過程性評價、課堂評價、線上企業作業評價、期末作品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提高考核評價的公平公正性和客觀透明性[4]。
3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架構
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依托名華慕課平臺分為課前線上自主預習、課中線下課堂教學、課中線下融入線上校外實訓基地的教學、課后線上線下綜合評價4個教學環節,如圖1。
3.1課前線上自主預習
環境設計專業都是以實操技能和藝術素養課程為主。課前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課前教學準備,建構網絡教學平臺與環境設計項目教學案例,依托名華慕課網絡平臺鏈接課堂與實訓基地兩端形成線上線下教學資源,課前通過線上平臺觀摩校外實訓基地直播、視頻、錄像,課程App課件等,構建課程實訓知識預習資料庫,并結合相應章節在線測試題庫,合理規劃學生課前在線預習,明確學習任務及知識點。并以學生知識架構為基礎提出拓展性內容,引導學生有目的預習。
3.2課堂指導線上實訓
課堂中教師梳理課程知識點并講解、討論、答疑,檢查課前預習知識點并進行示范教學,課中線上依托名華慕課鏈接企業在線指導,與學生進行實訓互動,便于環境設計學生按實操課程特點和需求來學習,使學生對課程知識點清晰化,明確設計意圖完成設計創新。課堂中依托網絡平臺突破了時間、空間和環境的局限性,使教與學在課堂相互交融。學生通過理論學習與線上實訓的方式達到交互學習的目的。課堂中教師對學生教學實訓中完成情況進行實時督促和定期表揚,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3.3課后反思
課后在線,關注學生線上學習進度、試題完成度,及學生提出的問題等,教師與學生通過名華慕課平臺展開交流互動。完善、整理學習內容或者借助在線課程回放強化知識的應用與實踐,反饋在課堂上的收獲。明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易錯點與難點,并集中整理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共性問題。調動學生的原有知識架構和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反過來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4任課教師與企業協調評價機制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主要采用任課教師對學生的作業結果性考核及實訓企業教師對學生的工作過程性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任課教師考核是對整個課程教學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包括課前線上自主學習階段、課堂教學階段的作業完成程度。實訓基地企業教師考核主要是對學生的項目工作過程、小組協作情況、設計作品完成情況等進行考核。通過線上線下教學模式整合實訓課程內容,合理架構學生的教學評價機制。
5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線上線下教學效果分析
按照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在各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引入實際項目。課堂教學融入線上校外實訓項目教學,形成工作過程實時交互教學。可有效解決傳統課程模式無法實現工作過程實時交互的問題,促進校企協同育人。線下實踐教學受限于空間場地的局限性,以及企業設計部門的容量和施工現場的特殊性,導致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不佳現象。依托名華慕課教學平臺結合線下實訓內容,豐富課程體系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升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工作實踐基本技能及實踐創新能力,補齊線上名華慕課不涉及項目教學具體工作過程實習實訓內容,有效架構學生的工作過程學習提升教學管理,形成具有良性循環的教學方式。
6結語
在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上,引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入實訓課程內容,豐富了專業視野,合理融入校外實訓基地資源豐富教學的形式、方法,加強校內外教師對學生的信息交流互動,構建出適用于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特點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基于專業內容有著應用范圍廣、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充分利用線上與線下混合式授課形式,力求使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課堂教學融入線上校外實訓基地項目教學,可以有效解決傳統課程模式無法實現工作過程實時交互的問題,促進優化校企協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效果。
作者:秦華 單位:南寧理工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
高校環境設計篇2
一、引言
在過去幾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國內生態環境的發展逐漸受到居民的廣泛關注,該方面的生態管理也拓展了人才方面的需求,高校在該種社會背景與社會需求的導向下,也逐漸通過增設環境設計專業,使該方面的人才培養工作可以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由于專業發展、教育發展較晚等方面的原因,部分高校還存在專業教育經驗不足、課程體系設計不夠完善等情況,使得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育質量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為使當前的專業教育工作與課程體系建設工作等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現階段的高校專業教育工作中,教育人員應重視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專業教育工作可以更好面向社會發展需求。
二、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環境設計專業在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上具有完整性與系統性,專業性質的分布和理論分類較為繁雜,對于外界的影響還存在多變等情況。從基本人才培育目標上看,環境設計專業對于人才的培育方向主要基于現代社會的發展現狀、需求情況與人才標準等進行制定,在專業教育工作與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需要緊跟時代發展的特點和人才標準的要求等,在確保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基礎上,使當前的專業課程工作可以滿足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需求。但從實際的專業教育工作與課程體系建設工作上看,部分高校由于對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與人才的專業培育工作的等方面缺乏科學、全面的認知,專業課程的體系構建也存在與社會發展脫節等情況,進而導致學生在專業理論內容的學習中還缺乏全面的知識體系和專業素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后續專業發展。為使學生在當前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得到較為全面的教育指導和培養,教育工作者應積極面向社會發展現狀與課程體系優化的相關需求,使學生在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技能訓練中,可以得到較為全面的培養。
三、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思路與具體對策分析
(一)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師資力量的建設需要高校在原有的教學發展水平上,通過教育人才引進的新方式,使專業教學的整體水平可以得到相應的提升。教師團隊的整體能力水平影響到專業課程體系的教學質量。從另一角度上看,高校師資力量的整體水平影響到人才培育工作的整體質量。高校在這一環節的建設工作中,除了需要加大人才引進策略以外,還應加大教育資金的投入與師資團隊的培訓力度,使專業教師可以在教育理念與教育思維等方面,逐步與專業發展相接軌,以此使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優化可以得到較好的人力驅導。[1]國內目前對于環境設計專業的高校生,普遍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要求與個人文化素養要求。對于高校專業教學的人員而言,在課程體系內部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除了需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以外,還應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優化和創新,以此使專業課程的教育體系和專業化內容可以的得到較好發展。在師資團隊的建設工作與人才引進策略上,高校方面還應進一步加大資金的他投入工作,使整體的師資團隊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較好的條件支持。師資團隊的建設質量與資金投入比例等因素,對于高校專業教育的發展質量與人才培育水平具有重要影響,對此,在現階段的高校專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教育人員應結合課程體系優化的相關需求,通過打造全面的師資隊伍,為專業教育工作及其課程體系優化等方賣弄提供有利條件。[2]
(二)確定明確培養目標
高校在專業教學工作的目標制定與人才培育計劃上,應基于現有的人才成長質量與社會發展需求等,在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中擬定相應的人才培育計劃,使高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教育工作發展可以得到較好保障。環境設計專業在教學內容與技術性的理論知識上,需要學生在課程理論內容上積極進行創新和優化,使學生在創新性課程理論體系中進行相應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學習等。從以往的專業教學目標和課程體系特點上看,部分高校對于課程體系的構建還缺乏相應的創新與優化,學生所能夠建立的專業理論體系與學習觀念等方面還存在一定不足,進而影響學生后續的專業發展質量。對此,在課程體系內容的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積極面向社會發展需求與環境設計的課程體系特點等,通過明確的教學目標制定與課程發展體系構建等,使學生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學習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認知能力和專業素養等。培養目標的制定與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優化密不可分,在以往的專業教學工作中,部分高校由于對專業教育的目標制定不夠明確,使得整體專業課程的體系構建還存在一定不足,學生的整體專業素養成長還存在與行業發展脫鉤等情況。為使專業培養的目標能夠緊跟課程體系的優化,以及行業發展動向。高校在現有的專業教育工作中,還應基于行業發展與社會需求等,對課程體系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使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緊跟環境設計行業的發展需求。最后,在教學工作的改革過程中,高校還應結合基本的專業培養目標,使學生在得到教學引導模式下進行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入學習,為使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專業技能學習標準等,高校還應明確現階段的專業學習標準。[3]
(三)注重基礎課程優化
環境設計專業的基礎理論部分的課程知識,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其系統性,使分塊化的專業理論知識可以基于內部聯系進行整合,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專業內容的精簡化分布。其次,在環境設計專業的現代化發展背景下,課程體系的建設工作還應積極引入新時代的專業理論內容,使學生可以在當前的專業課程理論內容中吸取最新的專業課程理論與技術知識,以此在后續的專業發展過程中更好與社會發展相接軌。對于核心的專業理論知識部分,在課程體系的構建上,高校還應注重循序漸進的課程體系建設原則,通過該種建設方式,使學生可以在當前的專業課程理論內容學習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理論實踐能力等。另外,在專業課程的改革工作中,高校需結合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現狀與行業發展特點等,在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模式的制定上,合理進行周期設定,避免在現有的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中出現不適應、針對性較差與創新性不足等情況。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理論內容,在理論部分與實踐技能部分的教育模式制定上,高校可適當與該專業的發展現狀進行課程理論內容的進一步優化和創新,以此使課程體系的構建具有時代性、創新性與全面性,同時也確保教育模式的改革可以具有針對性與科學性。
(四)注重實踐環節的課程改革
實踐環節作為學生在專業理論學習中的必經之路,高校在該環節的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改革工作中,應積極面向該專業的發展需求與人才需求變化等,通過實踐指導環節的深化與課程體系的優化等方式,使學生可以基于原有的實踐課程進行更深層次專業理論內容學習。其次,根據環境設計專業的性質、理論特定與專業教學需求等方面因素,高校在實踐環節的課程改革工作中,應積極面向該專業的社會發展現狀與人才需求情況等,使該專業的實踐技能指導課程體系可以緊跟時代發展。其次,在實際的實踐技能教學環節上,高校一方面應積極優化現有的教學設備及其相關實踐技能的學習設施等,另一方面應對原有的專業實踐技能教學評價工作進行優化與創新,使學生在專業實踐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跟隨教師完善的教學引導、技能示范、講解與評價中,可以進一步加深自身對環境設計專業知識的理解。
結語
綜上,在高校環境設計的專業發展過程中,教育人員應基于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改革方面的創新,使專業教學工作可以更好應對社會發展的相關需求。其次,為確保專業課程體系可以緊跟行業發展現狀,高校還應積極拓展專業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拓充,以此保障學生在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中可以具備較為全面的知識體系。最后,從教學模式的改革上看,高校在專業教育的考核方式與實踐技能評價模式等方面,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創新,以此通過評價引導的方式,使學生可以正確認識專業發展下,行業對人才素養的相關要求。
作者:董濟源 單位:興城市遼寧財貿學院
高校環境設計篇3
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既育才又育人,而育人應是德育為先。“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在新時代,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如何高效實施“課程思政”,提高專業課育人實效,進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和特點
“課程思政”是將思政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價值理念、精神追求等元素融入思政課以外的其他課程的教學之中,以鹽溶于水、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成長成才,實現課程育人的活動。
(一)內涵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為了解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是在思政課以外的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將價值的塑造、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進行多元統一,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的協同育人。專業課踐行“課程思政”是將立德樹人內化到專業課教學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用思政教育體系建設引領人才培養體系,使思政教育如鹽溶于水一樣融入專業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實踐,并貫穿對學生成長成才的整個培育過程,教會學生思辨,抵制錯誤思想,培養創新思維,以新思維促成新思路的產生,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推動新發展。
(二)特點
德是立身之本,是立國之基,專業課程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立德是思政課和專業課共同的任務。“課程思政”是寓德于課,人文立課,并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具有綜合性、多元性。專業課教師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努力傳道塑品,徹底改變專業課“重智輕德”現象,使專業課真正承載起育人功能。不論是從抽象還是具體層面來看,都要根據不同的課程特點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豐富專業課的知識內涵,使各類課程在內容、方法上形成育人合力,實現協同育人。
二、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實踐現存問題
問題是實踐的起點,也是創新的關鍵。深化“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在理論創新中促進其科學化發展。當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實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理念創新問題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課程思政”育人理念是實踐和行動的指南,相關主體的理念創新水平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實效。目前,部分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仍存疑慮,認為思政教育應由馬克思主義院系的思政課教師負責,專業課教育僅需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仍片面認為“課程思政”理念是內容“超綱”,不利于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能力提升問題
“課程思政”建設能否有效、快速推進,主要取決于專業課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但多數專業課教師都沒有思政專業背景,未經過系統的思政教育訓練,存在思政素養和思政能力不高的短板,很難做到在專業課教學中“真懂、真信、真教”。要高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教師就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理清思政教育的內在規律,掌握必要的思政教育理論知識和方法,才能保障“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三)協同育人問題
“課程思政”的推行需要思政教育工作部門的有力支持和專業課教師的大力配合,需要思政課的廣泛參與和引導。目前,很多高校仍缺乏系統的、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考核要求,還沒有形成多方參與、深度交流、協同發展的“大思政”格局,僅通過參加座談會或聯席會議的形式展開交流與合作,且多浮于表面。部分教師認為思政內容的引入會影響專業課的教學進度,致使“課程思政”沒能有機融入專業課,“兩張皮”現象問題凸顯,整體上呈現協同育人效力不足。
(四)資源開發問題
專業課教師將哪些資源作為“課程思政”內容,在教學中具體講多少,采取何種方式講,以及思政資源的豐富程度、挖掘深度等問題都對“課程思政”教改實效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專業課程本身的學科背景和知識架構不同,造成所含思政教育資源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課程思政”實踐中不能主觀盲從,要避免造成對專業課知識體系的破壞。要深化“課程思政”建設,專業課教師就必須充分、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并將其有效“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之中。
三、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措施
“課程思政”建設是解決“怎樣培養人”問題的重要舉措,是借助專業課教育實現育人的方法,不能簡單地、形式的增加“課程思政”,需要重點從以下十個方面深化改革和加強實踐,才能有效提高育人質量。
(一)完善制度,強化建設的制度保障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各高校要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組織保障。必須堅持黨委領導的根本原則,認真貫徹落實主體責任,加強政策引導和提高質量監管,規范、有序地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做到分類分層管理、獎勵懲罰并行;要使專業課教育目標和方向始終與國家發展的要求保持同步,做到匯集各方資源,多方協同合作、齊抓共管、有效落實,避免出現形式主義,確保“課程思政”制度化、體系化、動態化、常態化、創新化穩步發展。
(二)制定標準,規范課程的內容方法
要結合學校實際,根據不同專業課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全員全面發力,統籌各類資源,凝聚育人合力。規范“課程思政”建設,要有針對性的制定和完善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標準等指標,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思政”績效考核標準,提出有效的質量監控方法,規范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中該做什么、該怎么做;還要強化對教師師德師風的準確評價,重視對學生學習滿意程度測評,從而建立一套規范、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育人新體系。
(三)資金支持,夯實建設的經濟基礎
通過增加“課程思政”專項基金,改革配套經費等形式,鼓勵專業課教師結合區域特色、學校實際、學科特點、課程特性等深入挖掘獨具特色的思政教育資源,為“課程思政”教育實踐提供豐富的營養,厚植“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
(四)提高認識,把握育人的正確方向
專業課教師是高校實施“課程思政”的主力軍,但仍有很多教師育人能力欠缺,“重教輕育”現象層出不窮。高校應搭建各級各類平臺,加大對專業課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對“課程思政”內涵和價值的認識,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提高“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專業課教師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通過參與培訓、自我學習等形式系統學習和掌握國家各種政策和法律法規,堅定理想信念,強化政治定力,提高政治鑒別能力,科學辨別、自覺抵制錯誤思想的侵蝕,全面、正確、具體地把握專業課所要達到的“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和方向,并將這一目標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之中,有序推進“課程思政”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
(五)理清關系,促進課程的同向同行
多數高校的思政課都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學年完成,之后就很少再涉足,而專業課的學習基本上覆蓋了整個高等教育階段。各高校要消除“課程思政”會影響專業課教學的誤解,切實發揮多學科協同育人的優勢,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在實踐中,教師要以專業課本身的特質為基礎,梳理清楚不同思政元素之間的關系,以學生為中心,做好教與學的角色轉化,抓好學生學與習的平衡,合理將深奧的思政內容以符合學生學習、更易接受的方式有機融入專業課教育教學之中,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無縫對接和相互啟發,從而使不同課程能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合力。
(六)深入挖掘,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
不同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不盡相同,加上多數專業課教師都沒有思政教育學科背景,很難準確把握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高校應搭建資源共享平臺,由思政教育專家、學者和教師對專業課教師進行多種形式、行之有效的指引和幫助,并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系統的制定挖掘的總體目標和要求,讓專業課教師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不同特點將總目標和要求進行分解,理清各門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指標,準確把握思政元素挖掘的著力點,從而深入挖掘、科學審視專業課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確保開發的思政元素是正確、科學、準確的;要有效融入時代元素,及時將國家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成果等元素轉變為重要的思政內容;要結合專業特色,嚴格篩選教材,打造專業教材;通過政、校、企合作,開展社會實踐鍛煉項目等方式挖掘和應用社會資源,不斷充實和完善資源庫。
(七)有機融合,實現內容的無縫銜接
專業課教師不能空喊“思政”口號,甚至簡單粗暴地把與專業毫不相干的內容生拉硬拽的填進專業課。要堅方案的整體目標出發進行整體規劃,確定專業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等課程群的“課程思政”目標,然后結合具體的每一門課程特點細化“課程思政”目標,形成專業課“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應根據人才培養總體目標和要求,結合不同專業課程的內容特色,找準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的突破口,采取合適的融合方法,通過系統性的課程設計,提升融合深入、高度、廣度;在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課堂教學、實驗實訓、考核評價等各個環節要做到“課程思政”重點突出、動態持續、分層推進、無縫銜接;要將“課程思政”內容充分融入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所涵蓋的知識、能力與素質之中,融合要細、要準、要實,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切實提高育人效果。
(八)優化路徑,搭建育人的溝通橋梁
1.做好統籌安排。培育“課程思政”教育團隊,建立集體備課制度,激勵師生廣泛參與,實現顯性和隱性教育的相互統一,并廣泛推廣“課程思政”優秀成果,確保“課程思政”建設有序推進。
2.優化育人環境。將圖書館、教室等場地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造,規劃出有特色的育人環境,營造出優質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內在學習潛能,塑造高尚道德品質,讓專業課“課程思政”變成有溫度的教育,做到“思政”與專業相長。
3.打破學科壁壘。要打破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壁壘,扭轉思政課孤軍奮戰的局面,轉變單一化的評價體系,搭建專業思政資源平臺,從一門課程的“課程思政”提高到專業課程群的“課程思政”,再上升到整個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思政”,實現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整體化、立體化、綜合化的“課程思政”,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4.建立溝通橋梁。要建立政、校、企之間,學校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讓社會多方力量廣泛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教師要通過深入了解新時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和生活實際,讓“課程思政”以易于學生接受的“鹽溶于水”的方式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實現無形、無色的育人。
(九)掌握方法,實現課程的顯隱結合
要根據專業課程體系和結構做好“課程思政”建設整體規劃,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拓展“課程思政”的空間,延續“課程思政”的時間,將理論、實踐、網絡等課堂教學融合為一體,使教育內容、方法等資源要素實現相互聯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不管采取哪種方式,都應調整好思政內容在專業課教學中的配比,鞏固和提升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1.從內容和形式上適度增加專業課“課程思政”滲透力度。將新時代的新科技、互聯網+新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和利用,搭建“課程思政”信息數據平臺,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融入教學大綱,融入課堂,實現資源共享、資源拓展和教學相長。
2.從理論和實踐上巧妙擴大專業課“課程思政”輻射范圍。要加強“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增加專業課和課外“課程思政”實踐活動的聯動,建立“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成績單,充分檢驗專業課育人效果。通過把思政教育高效、無形地融入實踐活動,讓專業課“課程思政”走進行業,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將“課程思政”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勵學生學以致用,真正為未來的行業實踐、社會發展、創新創業等提供優質服務。
3.從時間和空間上適當拓展專業課“課程思政”育人維度。從時間上看,專業課教師要做好課程所在學期、各個章節、每個課時的教學進度計劃,系統的將“課程思政”育人內容有機融入對應的教學之中,同時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時段覆蓋。從空間上看,通過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活動,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采取靈活的、恰當的、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利用豐富的、巧妙的教學組織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課程思政”,使學生能有效消化和吸收思政營養。
(十)提升能力,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
專業課教師對專業課的教學內容、進程和方式有充分的決定權,要提升“課程思政”的實效,就必須提高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學校要定期有計劃、有目的組織思政課和專業課教師共同參加各類培訓活動,尤其是到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等地實地考察,挖掘思政教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案例,解決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上存在的短板和問題,提升“課程思政”育人能力。專業課教師要轉變傳統的專業課教學思維定式,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從備課、上課、成績評定等能力提升著手,結合“課程思政”目標備透教材、備好學生、備足教法、做好評價,根據學生學習實際進行系統性、整體性分析,并選擇合適的“課程思政”內容,采取合理的方法進行教學,全面了解學生學習動態,使用科學的、可靠的手段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有效的、立體的評價,從而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案,提升“課程思政”育人實效。結語“課程思政”是“三全育人”格局下的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不是簡單地將專業課思政化,也不是要搭建某門、某類課程的“樣板間”,而是要求專業課要發揮育人功能,專業課教師要擔起育人責任。相關部門要完善制度,負好責、服好務,專業課教師要提高認識和能力,優化教學理念和方法,有效將“課程思政”資源有機融入專業課之中,使“課程思政”內化到專業教育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使全面協同育人落到實處,有效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
作者:李溫喜 單位:貴州商學院文化與藝術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