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設計專業美術基礎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設計應符合行業對人才能力的要求。在此前提下,應進一步思考環境設計專業美術基礎類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所處地位和作用。文章分析了在素描、色彩和構成等傳統美術基礎類課程中植入環境設計專業特性的對策,希望借此對環境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起到有益作用。
【關鍵詞】環境設計美術基礎課程設計
一、改革背景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一般采用“先美術后專業”的人才培養思路,即學生在低年級進行美術基礎課程的學習,之后再進入環境設計的專業學習。這種課程設置模式優點在于:第一,有效銜接了高中與大學的美術知識,讓學生可以溫故知新。第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繪畫能力和藝術審美。然而,課程設置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當學生完成美術基礎課程學習、進入專業學習時,角色轉變有些困難。例如,在環境設計類課程學習中,無法清楚理解環境設計(空間特性)與美術創作(二維或三維特性)之間的差異。第二,低年級美術基礎類課程與之后開設的專業課程之間存在知識斷層,課程銜接度不夠。學生在學習環境設計后續專業課程(如工程制圖)時,仍舊延續繪畫思維,以至于繪圖規范一再出錯,思維方式轉變緩慢。第三,高年級學生在回顧以往所學知識時,對低年級設置美術基礎類課程的必要性產生質疑。學生普遍認為,在低年級設置美術基礎課程對藝術素養的提高有一定益處,但對專業學習的實質性幫助不大。第四,學生認為美術基礎課程的學習延緩了進入環境設計專業學習的時間,導致專業學習時間較短、課業壓力大。基于環境設計專業美術基礎類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一些高校進行了基于大學教育實用主義的改革與創新[2]。
二、改革思路及內容
(一)改革思路
筆者在調研全國多所高校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深入剖析環境設計專業美術基礎類課程設置的優點和局限性之后,從課程規劃的角度提出了改革思路:環境設計專業具有藝術特性,美術基礎類課程的設置是必要的,應根據環境設計專業的知識體系要求進行學習內容和學習環節上的課程規劃設計。
1.明確培養目標
環境設計專業旨在培養環境設計人才,而不是美術繪畫人才。在有限的在校學習時間內,課程應緊緊圍繞環境設計專業技能的培養進行設置。傳統的素描、色彩和構成類課程是基于美術繪畫類人才培養制定的,其人才培養目標與環境設計專業存在差異。環境設計專業的美術基礎類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需進一步明晰:美術基礎類課程屬于環境設計人才培養計劃的一部分,應定位于專業基礎課程,而非一般意義上的公共類美術基礎課程。
2.加強課程邏輯
從人才培養計劃的角度來看,環境設計專業的美術基礎課程設置應著眼于人才培養全局,課程之間要體現出知識節點環環相扣的嚴密邏輯性。準確定位素描、色彩和構成類課程在人才培養中所擔當的角色,充分挖掘和發揮美術基礎課程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是關鍵。環境設計專業的美術基礎類課程在使學生從“美術生”轉變為“環藝生”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啟發和引導作用。課程設計應思考素描、色彩和構成課程之間是否存在某種基于環境設計專業知識體系的內在邏輯性,如果有,又該怎樣體現和加強這種邏輯性。
3.重構課程內容
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強化課程邏輯之后,對課程內容的重構可謂是水到渠成。環境設計專業的美術基礎類課程需要更多地強調其專業屬性,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十分必要[3],課程內容要根據環境設計專業要求進行專屬訂制。
(二)改革內容
1.素描類課程改革
素描,指的是使用單一顏色的繪畫工具在畫面上按照一定繪畫原則進行的有意識的形體塑造美術活動。以往的素描類課程教學內容一般為結構素描(StructuralSketch)和明暗素描(Black-whiteSketches)。可將素描類課程內容與環境設計的空間思維相結合,將環境設計專業的素描類課程改革為靜物素描→場景素描→建筑素描課程系列。靜物素描(StillLifeSketch)延續傳統靜物寫生素描課程內容。課程主要完成對某些特定物體的單一色彩繪制。課程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的基礎繪畫及造型能力,幫助學生進行高中和大學知識的順利過渡,緩解其在面對新環境和新專業時的緊張情緒。場景素描(SceneSketch)課程主要讓學生對某一特定場景空間進行素描繪制,并正確理解空間透視。場景素描是在靜物素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場景的觀察力和表現力;提高學生的場景空間意識,用空間設計的眼光觀察自然和表現生活。課程目的是逐漸引導學生感知生活中空間的存在,并嘗試以繪畫的方式去發現、分析、表現空間的美感和個性。建筑素描(ArchitecturalSketch)課程是學生對空間感知力的再一次提升。在場景素描課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空間結構、空間秩序、空間透視、空間質感和空間光影等進行感知和表現。建筑素描課程可以為之后空間設計類課程的學習夯實專業基礎。
2.色彩類課程改革
環境設計專業的色彩類課程改革呼應素描系列課程改革,將色彩課程分解為靜物色彩→場景色彩系列課程。靜物色彩(StillLifeColor)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完成對某些特定物體的有色繪制。課程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的美術色彩知識,培養學生的色彩審美,提升色彩分析和搭配能力,對之后開設的專業課程起到過渡作用。場景色彩(SceneColor)課程是讓學生對某一空間場景進行色彩繪制。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觀察和分析生活場景中的色彩,使其初步具備運用色彩知識進行色彩設計的創作能力。色彩類課程除了靜物色彩、場景色彩之外,在后續課程中還將對色彩知識進行延伸。環境設計專業色彩系列課程由此形成了靜物色彩→場景色彩→色彩構成→軟裝陳設設計(空間色彩設計)的完整序列。
3.構成類課程改革
構成教學始于世界第一所設計專門學校包豪斯,構成是藝術設計類專業必修課程,常規課程設置為“三大構成”,即平面構成(ThePlaneConstitution)、色彩構成(TheColorConstitution)和立體構成(TheThree-dimensionalConstitutes)。構成教學主要講授設計的構成法則,讓學生在理性設計與感性表達之間尋找途徑,實現設計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轉換。平面構成主要研究的是二維圖形構成,色彩構成研究的是色彩的搭配構成,立體構成研究的是三維組合構成。在構成類課程改革中,將立體構成知識調整到空間構成課程中,即環境設計專業構成課程改革為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空間構成(立體構成),以此實現環境設計構成類課程的有機整合。除了在美術基礎類課程內容上進行改革與創新之外,學生的作業方式也由以往長時間完成一幅作品改革為完成多個限時作業。限時作業群總體呈現出專業知識程度逐級遞增的態勢。這種課程作業方式有效提高了學生對工作時間與工作效率的認識度和重視度,更加符合環境設計行業從業者的實際工作情況。
三、改革成效
課程改革之后,環境設計專業美術基礎類課程的學分在總學分中占比12.7%,學時數占總學時數的14.8%。素描類和色彩類課程開設于第一學期,構成類課程開設于第二學期,知識構造具有階梯性。環境設計專業美術基礎類課程的改革在理論上具有可行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試點試行,并對改革措施的成效進行了數據收集和分析。第一,專業任課教師的反饋。一線專業教師普遍認為改革具有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學生在專業過渡上(知識過渡、心理過渡)更為順利,課堂氛圍更為輕松和愉快;其二,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提高,教師授課的阻力減小;其三,學生能更快地進入角色,并適應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習效果得到保障。第二,學生學習的綜合情況。從對低年級學生學習情況的調查反饋來看,89.5%的學生認為自己對專業的認知度逐漸加深,86.3%的學生能夠通過美術基礎類課程的學習明確所學知識與專業之間的關系。絕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習熱情,愿意并期待進入高年級專業設計課程的學習。
結語
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要結合行業發展動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法,這是確保職業教育適應市場發展的有效策略,也是對社會、對學生負責的教育態度。從學科發展和專業進步角度來看,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仍需繼續保持科學化、合理化、專業化和常態化的改革意識。教育工作者的“質量自覺”意識是促進教學健康、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4],也是教育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羅納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藍勁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田正平,李笑賢.黃炎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羅恩•理查德,馬克•丘奇,卡琳•莫里森.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思維訓練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4]謝武紀.高等教育質量問題與大學質量自覺——基于對擴招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考察[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8(6):58-65.
作者:萬彧吉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