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道教環境設計思想研究的回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的環境設計思想源于老子的道德經,認為道教與環境之間有著相生相滅的關系。根據“道生萬物”“道法自然”觀念的指引,現代環境設計中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逐步得以發展。道教在“道生萬物”思想的基礎上衍生出人與自然同根同源的思想、在“道法自然”思想的倡導下生發出人與自然相輔相成的理念。因此,環境設計與道教在根本上是同根同源的。而基于道教與環境設計思想的密切關系,運用系統及分類法對其進行梳理,以期實現對道教環境設計思想的進一步研討。
關鍵詞:道教;環境思想;道教生態;環境設計
1相關研究綜述
1.1道教的環境思想理念
“道法自然”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他物的平等。把個人作為自然的有機體,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則是從混沌狀態逐漸演化為陰陽太極,最終化合為萬物[1]。而另一種對老子“道”的解釋認為,萬物的生長離不開“道”與“德”的作用,同時將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中的“天人間”“人身中”“人際間”的和諧作為“天之道”的終極和諧。此即莊子所倡導的“太和萬物”[2]。時彥茹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父母”“崇道貴德”等概念出發,提出了道教倫理思想中人與自然相處的法則,同時揭示了道教生態倫理思想在人與自然關系中的處理原則[3]。李衛朝從環境惡化這一現實狀況出發,提出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的迫切性[4]。李廣義[5]、朱曉琳[6]、尹志華[7]分別從道教倫理規范和道教戒律開始分析環境保護的思想。熊自銀[8]從人與萬物的關系、對環境保護的認識2個方面分別闡述了道教與基督教的環境觀。王巧玲[9]從風水學與美學角度深刻剖析了道教風水、道教風水美學、道教風水美學實踐及道教風水美學價值等概念,并解釋了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轉換關系。總之,道教環境保護包含了天、人、自然及宇宙之間的關系,其內生性與根源性無疑與“道”密不可分,其相互作用與制約因素使得“道”的內涵與外延在思想和理念上得到了擴展。而“道”的深層意義是使人們理解在“天、地、人”的關系中的合理權衡。
1.2道教的環境設計內涵
關于道教的環境設計內涵,陳連波[10]認為,園林的各個要素構建了道教宮觀的發展與延續,而園林中的道教建筑構筑了別具特色的園林景觀。同時,李欣韻[11]、鐘冀[12]分別就成都道教宮觀環境及其特色進行了分析。從文化學、符號學到環境美學對宗教學———道教[13]進行研究,也是交叉學科研究的一種方法。以當代社會環境為時間節點,以南方道教建筑的外部空間環境為媒介進行了研究[14],呈現了建筑空間環境與道教哲學思想、中國風水學、道教自身精神信仰之間的關系。從空間上(北方)對道教建筑及景觀環境進行探討的還有馮衛平[15]對沈陽市道教建筑整體布局類型、平面形制、單體形態特征、裝飾藝術以及景觀環境的構成要素進行了研究。肖東、劉大平[16]將武當山道教建筑環境中的地理要素、山巖洞龕、河澗井泉、生物資源、建筑設施等進行了道教思維層面的解析,同時闡述了武當山道教建筑的文化遺產價值。因此,道教環境設計思想研究的廣義與狹義的關聯和對應,是理解作為道教理想的和諧和作為環境設計和諧的重要視角。
1.3道教的環境設計實踐構思
生態人居環境構建是我國乃至人類所共同面臨的一個越來越亟待解決的問題[17]。張曉瑞[1]的文章首先分析了道教生態思想在人居環境構建中的價值,認為道教思想中蘊含著大量的生態智慧、構建策略。在張曉瑞的博士畢業論文中[18],將目光投向傳統道教生態思想并立足國情,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建筑理論與實踐之路。以“天人合一”“天地父母”“道法自然”等具有生態意義的思想要素灌注到生態環境構建的實踐之中,使生態環境構建在具有內在本質和外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并成為能夠正確指導當代人居環境構建的思想依據。毛麗婭[19]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對道教戒律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及其實踐進行了探討。沒有對道教思想縱向的理論梳理、橫向的深刻剖析,研究道教的環境設計實踐環節就容易陷入虛無主義,而構建的過程正是從縱向的思維鏈條和橫向的思維跨度走向實踐領域的過程。
1.4道教環境設計的現實意義
李裴[20]從環境美學思想史對魏晉六朝道教的環境選擇及其美學意義進行了分析。卿希泰[21]將“天人合一”作為道教生態倫理思想的出發點與文章切入點,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認為道書中對于破壞自然、殺生傷物給予譴責和懲罰的思想具有道教生態倫理的現實意義。李遠國[22]就道教理想中洞天福地的形成、發展、內涵及其科學價值進行了探討。張繼禹[23]從自然生態環境分析了道教中的“洞天福地”“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以及維護自然環境的自然本性,提出藍色空間水體、綠色空間植被、灰色空間建筑、紅色空間人文、灰色空間空氣與現代人居環境的人心和諧、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密切關系。無論是從跨學科研究還是對宗教學本身的探討,道教中關于環境設計的現實意義重大,而微觀環境要素構筑和宏觀宗教理念的結合,不管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還是現階段環境惡化的時間節點上,道教思想中人與自然和諧的積極意義是非常明顯的。
1.5道教環境設計的思想啟示
道教中的環境設計思想無論在歷時的發展中,還是現時的運用與實踐都有其思想的啟示與深層的內涵。從生道合一即從生命角度論證人和萬物的平等性,在生態學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4]。劉維蘭、趙博[25]從宇宙“造化”論和“三元”和諧思想論對民眾生態意識的啟發、“三道既宜、三才既安”和“勸善”對鄉村生產方式的啟發、“詩意棲居”的環境美學思想對民眾生活觀念的啟發分別論證了民眾的眾生意識、鄉民的生產形式、鄉民的生活理念。宋林瑜[26]在其論文的第三章中著重分析了道教生態倫理的現代價值。趙曉峰、曾暢[27]從道經中“十洲三島”溯源,以圖形化分析十洲三島及其景觀模式,最后從建筑選址、建筑分布剖析了十洲三島“仙境模式”對道教建筑環境的影響。張繼禹[28]分別從“道法自然”、“仙道貴生”、“濟世利物”闡述了道教以《道德經》“上善若水”和“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教義宗旨,闡析了道教推崇的名山重地不僅自然和人文高度和諧,且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與道教致力于建設和保護的行為是分不開的。綜上,道教環境思想研究關乎環境保護理念、環境設計理念、環境設計實踐、環境設計的意義與思想的啟示,說明了道教的思想到實踐、概念本身到深層內涵、具體實物到引申意義的跨越,是人們將道教內涵與外延的轉換過程,也是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權衡過程。
2研究展望
2.1道教環境設計思想的豎向延續
任何一個事物的延續及發展都與其自身的發展、與其有關的人的認知以及與其相關的物的發展有關。就道教環境思想而言,首先,道教的內在延續為環境質量的提升提供思想的鋪墊,道教思想中一系列關于環境保護、環境生態的思想內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無時無刻不在警示人們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因為“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因而其延續也是必然的,因為“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于江海也。”其次,道教對人的影響,用老子的話即“道氾呵,其可左右也。”現代社會中由于環境的惡化,人們對傳統道教思想的認識也在逐步加強,而人們更應積極做到“上士聞道,堇能行之。”從老子到莊子,再到道教,直到今天對自然環境的反思,是道教思想從源頭一路走來的豎向思想的發展,是縱向的思想延續過程。
2.2道教環境設計思想的空間拓寬
道教環境思想的拓展與人對道教環境及道教的認識及道教環境思想在地域、空間上的蔓延有密切關系。首先,道教環境思想不應僅僅局限在“上士聞道,堇能行之。”而應該向普通人拓展。即道教環境思想波及的人應該從上層高端人士向中層及普通百姓傳播,因為畢竟上層高端人士是極少數的,而中層及普通百姓占社會的大多數,一旦普通人的思想高度達到“道”的層面,那么道教環境思想的前途必定一片光明。其次,道教環境思想不應僅僅局限在城市的公園里,而應涉及廣大的農村及未開發的地域。
2.3道教環境設計思想的內容擴充
道教環境思想不只局限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洞天福地”“返璞歸真”上,而應從源頭探尋“道”的最高境界。道教的源頭無疑是老子的道德經,而對道教環境思想的執行雖不至于“見素抱樸”,但也應充分認識“天物云云,各復歸于其根。”因為“知常,明也;不知常,茫。”道教環境思想作為人和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媒介,或許更能融合人與道———人與自然的關系。另外,道教環境思想與道教其他思想的關系也是至關重要的,充分利用其他關系如老子對“道”的認識,對“德”的體察,都與環境思想緊密一體。因為不僅作為思想的“道”是一個整體,自然是一個整體,包含政治、軍事的社會更是一個整體。
3結語
關于道教環境設計思想研究的回顧,可從以下方面進行概括,對道教環境設計思想的研究究其根本是充分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體現。但是當代社會,道教環境設計思想足以說明對“道”做系統研究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研究道教環境設計思想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梳理“道”的光輝過去,更重要的在于揭示“道”在環境設計思想中的規律而燭照未來。
參考文獻:
[1]邱丹丹.“道法自然”:道教的生態文明理念[J].北方文學:下,2014(12):35-36.
[2]邵文濤,楊立志.道教生態倫理觀念闡微[J].資治文摘,2017(6).
[3]時彥茹.道教生態倫理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17.
[4]李衛朝.道教環境保護思想中的人本主義[J].中國道教,2003(5):
作者:秦艮娟 龍宇曉 張婧紅 單位:貴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貴州師范學院山地民族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