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才培養的環境科學專業建設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我國高等教育向應用技術型轉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本文結合環境科學專業工程化教育改革實際及存在的問題,從環境科學專業工程化建設目標、內容、工程化建設的人才觀和工程觀、實訓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對環境科學專業工程化建設加以探討,旨在為環境科學專業工程化建設建言獻策。
[關鍵詞]工程化;環境科學;應用型人才;專業建設
工程是關于科學知識和技術的開發與應用[1],工程化教育旨在培養未來合格的工程師或具有專業背景的工程技術人員[2]。當今國際工程教育改革起源于20世紀末[2-3]。《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綱要》提到“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強調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需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著力培養富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應按照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和“雙一流”發展指導,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環境科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但現行環境科學專業培養方案多將其確定為理學,在課程設置方面,往往忽略了企業需求;企業實習環節多限于參觀見習,學生深入企業不夠,缺乏對企業生產、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了解,難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畢業設計是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性傾向較重,偏離學生興趣愛好,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沒能得到很好的培養,解決復雜環境問題的工程實踐訓練不足,不利于工程化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建設目標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式培養向大眾化普及的發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環境科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定位層次將更傾向于培養出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環保領域應用型人才,人才培養目標應兼顧學生個性化要求和實際教學情況來制定。依據“地方性、應用型、工程化”的辦學定位和“實基礎、適口徑、重應用、強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應凝練環境科學專業的發展方向,以應用能力發展為導向,建立“校企、校校、校所、校府”合作,實現“辦學、育人、就業和發展”的新途徑,切實提高環境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2建設內容
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背景、社會需求為導向、技術應用為主線,強化創新意識培養和工程實踐能力訓練,培養能夠從事環保工程設計、技術研發、管理和服務等工作的環保應用型人才。圍繞培養目標,以學生成才為核心,結合學校辦學定位,整合校院現有教育資源,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搭建創新教育平臺,著力提升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在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畢業生就業等方面進行產教深度融合,培養出社會和用人單位都滿意的工程化創新性環保應用型人才。
3工程化建設的人才觀和工程觀
3.1人才觀
工程化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4],逐漸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選擇。環境科學專業工程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要牢固樹立并積極探索工程化教育人才觀,培養既有工程實踐能力又有創新意識,既有進一步深造和自學習能力又能夠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創新型工程化應用型人才。環境科學專業工程化教育應以培養工程化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充分考慮工程化的本質和工程實踐要求,提升工程化教育水平。
3.2工程觀
應通過教育與行業、高校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中國工程院李培根院士提出“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觀”[4],將大工程觀概括為“宏大(或復雜)的工程視野、工程多學科視野、基礎科學素養以及相應的人文情懷和工程組織素養”,從工程本身、工程孕育與成長、創新和工程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闡釋了大工程觀,提出在工程教育中改變傳統的專業觀念,重點培養學生扎實的科學基礎、自學與自教育能力、大工程體驗和宏觀思維能力。
4工程化建設措施
4.1人才培養模式
環境科學專業工程化建設宜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通過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開展基于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性學習(結合項目和工程案例等),加強創新實踐能力訓練。企業實踐階段學習,學習企業文化、企業精神、職業道德和技術,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和工程設計與研發,為社會培養具有環境科學技術背景的工程技術人才
4.2培養工程化應用型人才的課程建設
以應用化學為基礎學科,環境科學與工程為主干學科,本著既有利于教師傳授專業知識,又便于學生掌握知識的原則,構建課程群,將實踐能力培養貫穿于各教學環節,避免相關課程之間的內容重疊以減少授課學時,增設實驗課程,強化實踐能力培養。以項目為主線,通過模擬項目設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環境科學專業課程設置,一要加強化學、地學、生物學和物理等基礎課程建設,培養學生堅實的基礎理論;二是強化實驗課程、課程設計、認知實習和工程實踐課程,加強實驗和實踐環節教育;三要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四要精心設計專業綜合創新實驗、大學生科研訓練等,培養學生發現工程實際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優化實驗教學內容,由原來的操作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逐步轉向設計型、綜合性、研究型實驗,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設計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提倡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真題真做,通過校企互動交流平臺,將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與工程實際相結合,實行校企雙“導師”指導,培養學生獨立開展工程實踐的能力。
4.3實訓基地建設
實習實訓是工程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依托校內外形式多樣的實踐教育平臺,建立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圍繞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的實驗和實訓環節教學需求,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契機組建環境科學專業創新實踐小組,拓展研究項目和本科生實習實訓教學內容。以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遴選實訓項目,校企共建技術先進、貼近生產實際、特色鮮明和管理規范的“教室與企業現場合一,實訓設備與生產設備一致”的示范性工程實訓中心。將校園景觀規劃與環境科學專業建設需要相結合,構建土壤環境污染防治、生態修復與污水處理實訓平臺,作為科研、教學和學生科技創新實驗基地,提升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互動交流,了解企業面臨的主要生產問題,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實習任務,讓學生帶著問題到實習基地實習,收集資料,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撰寫實習研究報告。
4.4師資隊伍建設
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工程實踐能力、熟悉企業文化、良好的團隊精神的環保工程技術人才,離不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教研結合,以研促教”,鼓勵學生參與老師的項目研究,將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本科生的綜合性研究型試驗項目,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有計劃地組織教師深入企業、實訓基地學習、掛職鍛煉,豐富教師企業工作經歷,鼓勵教師參與企業課題研究、與企業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共同攻關、共克難題,鍛煉并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服務于工程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考核、評價體系與職稱評聘制度,激勵教師由理論教學型向工程實踐型教師轉型,聘請企業高職稱、高學歷、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員為指導教師,參與開發實踐教學指導教材,充實工程實踐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吳添祖,鮑健強.現代工程教育思想:從“專業化”到“工程化”———兼論地方工業大學工程教育模式的選擇[J].高教與經濟,1997(3):1-8.
[2]楊博,孫海濤,楊柳,等.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力學課程體系改革的探討[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24(5):63-64,83.
[3]劉吉臻.工程教育課程改革的思維轉向:工程化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80-83.
[4]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4.
作者:周開勝 單位:蚌埠學院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