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安全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實驗室建設得到快速提升,實驗室教學科研工作力度也不斷增強,實驗室使用的化學藥品種類也大幅增加,各類易燃易爆、腐蝕性、毒害性物質的出現;同時,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使得學生人數急劇增加,進入實驗室的人員多且流動性大,實驗室安全管理亟待不斷改進,以保護師生安全,保障教學科研工作的正常進行。江西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是江西省高等學校“十一五”重點學科建設點,它源于學校傳統優勢學科在環境保護與治理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的積累,繼承了我校在礦冶行業中的優勢與特色。該系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為實驗教學及科研提供了軟硬件平臺。目前系實驗室承擔的實驗教學、實踐與科研工作已覆蓋了環境領域的所有方向(大氣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與污染環境修復等),同時,實驗室的安全隱患也隨之增加。因此,實驗室安全管理作為實驗室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已成為各國實驗室管理的共識。
1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安全現狀分析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設有: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礦山生態修復與環保以及工業廢氣凈化理論與工藝技術四個研究方向。配備儀器室、準備間等功能區。但實驗室仍存在不少安全問題。據臺灣慈濟大學實驗室安全衛生教育訓練教材介紹,實驗室安全事故中由于火災引起的事故比例僅為2%,而人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卻為98%[9-10]。A、安全管理制度缺失。
1)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員,不需經過任何的安全指導,就直接進入實驗室工作。
2)進入實驗室后,不穿實驗服直接操作實驗;甚至做微生物實驗不配戴一次性手套。
3)在實驗室內任意玩手機、接打電話等現象習以為常。
4)實驗室基本看不到任何急救箱,對于某些突發事件,沒有事故應急處理系統。B、化學試劑管理不嚴格。1)購買新試劑或者首次使用某試劑,不經過任何風險評估。
2)各種化學試劑沒有根據其易燃性、易爆性、腐蝕性等進行分類貯存。
3)廢試劑的處置不當。盛廢試劑和樣品的瓶子沒有標簽;甚至廢酸、廢堿、有毒有害的廢試劑直接倒入下水道或衛生間,導致管道腐蝕、滲漏。C、實驗設備管理不善。
1)各種實驗室設備,比如高速離心機,不需經過任何培訓,直接操作。
2)裸眼使用紫外燈。由于沒有經過任何培訓,很多學生甚至老師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直接使用紫外燈。
3)通風櫥等工作場所長期作為儲存空間。
2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安全管理探索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是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因此安全是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的頭等大事。作為高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安全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視,江西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在實驗室安全工作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A、預防第一,從制度建設入手。健全的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實驗室正常運行的有力保障。在實驗室安全方面,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室需要制定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
1)實驗室安全入門培訓是必須的。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員,在進入實驗室之前,必須盡快完成一次安全指導課程,并通過書面的安全測試。
2)進入實驗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安全鏡、實驗服、一次性手套穿戴好。3)在實驗室內不能玩手機、接打電話。4)制定《可能發生意外情況的預案》,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即刻啟動預案,采取正確有效的應對方法。B、制定化學試劑管理辦法。
1)購買新試劑或者首次使用某試劑,必須經過風險評估,即使借用別人的試劑也必須經過評估,以確保使用者對該試劑性質的了解。
2)建立易燃、易爆、劇毒物品、致病微生物等物品的存放制度,購置易燃品、易爆品、劇、致病微生物專用存放柜和保險柜,各種化學試劑根據其易燃性、易爆性、腐蝕性、致病性等進行分類貯存。
3)合理存放廢試劑。對所有盛廢試劑和樣品的容器,必須貼有標明時間、試劑名、使用者等信息的標簽;對于廢酸、廢堿或有毒有害的廢試劑需要單獨存放,且嚴格按照要求用容器,并交由相關具備資質的機構進行處置。C、建立健全的儀器設備管理制度。
1)實驗用的儀器、設備等指定專門責任人,由其妥善保管使用說明書,并定期檢查和校準儀器設備,保證使用正常運轉;由其培訓新人;記錄儀器設備使用登記表、借用登記表及維護維修記錄表。
2)操作任何設備之前,請檢查是否把安全鏡、實驗服、一次性手套等個人防護設施穿戴好。3)通風櫥不可用作儲存空間,僅用來放置正在用的,或立即要用的設備或化學藥品。
3結束語
江西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實驗室的宗旨是為高質量地完成實驗與實踐教學計劃、培養高素質的環境工程人才提供實驗教學平臺。隨著高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實驗室安全管理成為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需要。只有不斷地加強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按照"預防第一"的原則,建立健全安全、環保制度及完善安全措施,才能保障實驗教學及科研工作順利進行。
作者:聶錦霞 單位: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