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居環境科學下的新舊城區變遷改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河南省禹州市作為一個擁有兩千多年城建史的文明古都,自夏王朝至今城市已整改數次。本文通過分析禹州市的城市發展簡史、歷史文化資源去研究老舊歷史街區的改造以及城東新區的規劃和開發。并通過現狀實地調研,以人居環境的角度從保護規劃入手,經過探尋緣由和深入分析,得出曾經在規劃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對應的整改方案。探究怎樣為禹州市營造出一個和諧宜人的人居環境。
【關鍵詞】禹州市;城市改造;人居環境
一、研究背景
(一)禹州城市概況禹州市位于河南省的中部,地處中原腹地,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潁河自境內從西至東橫穿全城。禹州市歷史悠久,是遠古夏族的活動中心區域,標志著中國從原始社會開始邁向奴隸制社會,是形成了國家概念的第一座首都城市。
(二)研究價值與研究意義2016年12月,禹州市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7年10月,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禹州市境內存留著豐富的歷史人文遺存和寶貴的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資源并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由于禹州市以歷史文化名城著稱,在建設中往往忽視了城市建設應當以人為本,新城區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居環境問題。由于早期城市的規劃前瞻性不足,舊城區中諸多的歷史遺跡在城市的更新中遭到了不可逆轉的破壞,新城區在建設中又過于追求橫向面積而忽略了城市密度,導致了居民生活的不便利。這些都對禹州市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也不利于文明城市的創建。
二、禹州市人居環境的發展和存在問題
(一)禹州市人居環境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禹州市城區的建設逐步向著嚴整、實用、寬敞和立體的方向發展。而自1982年,禹縣開始重新編制城市總體規劃至今,城市整改數次,都只停留在歷史城區的范圍內,究其原因,是沿襲了歷來的規劃思想,即只建設城墻范圍之內的轄區,而忽略了城鄉結合統籌發展的發展觀。2003年,禹州市市政府及時作出“完善提高老城區、強力開發城東新區”的戰略決策,啟動了潁川城東新區的開發與建設,形成了“雙核中心”組團。2006年,禹州市編制完成了整個城區的總體規劃,以老西城區組成中心區,以穎河綠化帶和許洛公路為發展軸,城北部為居住組團,西部為工業組團,中部為商貿組團,東部為行政服務組團,東北部為生態組團。如今,禹州市頒布了《禹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年)》,將城市職能轉變為以夏都、鈞都、藥都文化等為典型代表的文化旅游勝地、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濱水宜居城市。
(二)禹州市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從人居環境的角度來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居民生活的不便。急于在經濟上求成、以及規劃的前瞻性不足等,都造成了新舊城區的發展不平衡、甚至同一街區的發展也不平衡等,古鈞臺市街區就是典型的案例。城市建設的統籌性和整體性較差,同一區域內的建筑風格、質量參差不齊,樓房高矮也不一,影響城區的美感和城市風貌。職能分區不明確,結構混亂居住區與商業區相雜糅,白天商業區車流量大,交通擁堵。夜間居住區喧鬧,影響居民休息。個體戶搬遷裝修噪音很大,對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道路規劃不合理。雙行道兩側畫滿停車位,依舊供不應求。因為停車位占用馬路面積,導致道路變窄,存在安全隱患,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同樣的,人居環境在新東城區也存在著。例如建筑密度與居民生活便捷度問題。城東新區城市職能規劃過于清晰明確,主干道上人民市政府、禹州國土、禹州法院、土地局等沿干道一字排開,建筑間距過大,僅以綠化隔開,造成用地面積浪費等。行政中心遷移之后,就迫切的開發居住區而疏忽了服務業的轉移。新區唯一一家大型購物中心離各個已投入使用的居住小區都相去甚遠,不利于市民的日常采購并且每日人滿為患,影響居民生活滿意度。盲目開發商住區,導致新區在建住區過多,閑置住區過多,加大了土地資源的浪費。
三、研究內容
(一)論文框架本文以禹州市西舊城區與禹州市東新城區為主要研究對象,借由發現城市中存在的人居環境問題,探尋城市中影響人居環境的因素,營造一個和諧宜人的人居環境。
(二)禹州市新舊城區實地概況1.舊城區的歷史與現狀雖然禹州市被河南省政府批準公布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89年)至今已31年,但該名城的保護工作仍舊令人擔憂。其中禹州市轄區內的諸多古跡已在城市的開發和建設過程中毀壞嚴重,舊時的古城墻只剩下了一小部分,其余都在古鈞臺市的擴建過程中被拆毀。究其原因是歷史城區的規劃過程中,規劃單位沒有對歷史遺跡做到足夠的重視。規劃單位在做規劃之前,城建部門先劃定了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城建部門劃的紅線大概在沿西大街以北。但實際上禹州市老城區的傳統民宅都位于西大街的南側,所以規劃部門想把這個保護規劃繼續做到西大街的南側去。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是一個妥協的結果,由于種種原因,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范圍,沒有達到規劃單位的預期要求。幸運的是,因著創建《禹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15-2030年)》文化旅游勝地、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的要求,規劃方已經逐漸意識到了歷史遺跡的重要性,近些年已有很多寶貴的遺址投入保護,如鈞瓷城公園。2.新城區的歷史與現狀為適應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設中原城市群和禹州市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2003年8月,禹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完善提高老城區、強力開發城東新區”的戰略決策,具體運作城東新區的開發建設。城東新區初步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東至新豫01線以東、西至藥城路、南至鐵路、北至潁河。在規劃結構上劃分為“一心、四軸、五片”。建成后的城東新區將是一個以行政辦公、科技教育、文化娛樂、商業居住、休閑服務為主的現代化新城區。相比新、舊城區,城市風貌上有著很明顯的差異。城東新區自2003年開始開發,至2006年基本完成。正是因為其開發速度過快,這種“趕任務”似的建設弊端,在日后一一暴露出來。例如建筑密度考慮不當,城區中出現多處“建筑斷層”。排水系統不甚完善,導致河南地區降雨量一高城東新區就被“暴雨封門”。道路規劃也不夠周全,某些次干道至今仍在施工修路,照明配備不齊全,夜晚道路幾乎全黑,具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三)針對改善人居環境的具體方案1.問題源頭以歷史街區為研究對象,具體問題涉及到以下三點:(1)歷史遺留物。由于前期規劃性不足,歷史遺跡過于分散。有的在街道、有的在邊郊、更有甚者早期就被劃進了居住區或學校。如果禹州市將要以建設旅游城市為目標,那么這種分散的景觀布局將非常不利于游客的觀光游覽。(2)停車位不足、道路交通壓力較大。舊城區的道路等都是早期就已修繕完畢,后期很難再進行拓寬和更改。(3)城區內的建筑物統籌性和整體性過低,城市職能不明確。2.以城東新區為研究對象,具體問題涉及到以下兩點:(1)規劃中心太過執著于面積指標,城區規劃發展不平衡。(2)行政區域、商業區域、居住區域和文娛區域比重不平衡,各個區域銜接不合理。3.改善措施(1)針對歷史街區的景觀線問題,可以制作潁河景觀帶,對城區進行小范圍改造、整體風貌提升。以潁河為游覽線串聯各個景點。(2)在新舊城區的規劃問題上,造成眼下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規劃者對老城區的更新和建設不夠重視,規劃力度都投入了城東新區。城市大面積的向東擴張,急于往許昌市靠攏,而疏忽了城市建設最重要的鞏固過程。應當在擴展新城區交通的同時,改善舊城區的交通狀況,例如加設立體交通、立體停車場等。舊城區的城市職能也應進一步明確起來,如果是作為旅游文化中心,就應當將多余的職能遷移出來,同時疏散人口,去強化服務和旅游職能。
四、結束語
無論是舊歷史街區還是城東新區,在城市建設和開發的過程中,規劃與改造都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任何規劃和發展都不會一蹴而就,城市的最終發展目的都應該是更適宜于人類的居住,這也是人居環境科學所致力研究的結果。
【參考文獻】
[1]編委會.建筑設計資料集(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6.
[2]張文忠.公共建筑設計原理(第4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6.
[3]曾江河.當代世界建筑集成—文化建筑[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3.5.
[4]羅文媛.建筑設計初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1.
[5]沈福煦.建筑方案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5.
[6]編委會.建筑實錄年鑒:文化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8.
[7]高俊成.民俗民風[M].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14.12.
[8]王澍.造房子[M].湖南:湖南美術,2016.8.
[9]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5.
[10]弗蘭姆普敦.建構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7.
作者:劉高含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