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項目管理環境工程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環境工程項目管理課程教學實踐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面向環境科學系各專業和環境管理專業研究生開設環境工程項目管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環保項目工程綜合管理的關鍵元素,內容涉及項目管理、環保法律、政策、科學、工程等領域,主要強調環保項目特有的,包括項目本身的不確定性、外圍的調整環境等要害因素。
(一)課程內容的設置和優化
課程內容的設置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任課教師根據環保行業的現狀設置教學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優化教學大綱,盡量涵蓋環境管理學科體系和相關行業的最新發展。課程教學重點在于環境項目管理,而非環境工程項目,讓學生知曉環境項目管理的基本理論,并能靈活運用這些理論分析和解決在環境項目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如環境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策劃、組織項目實施等)。由于聽課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和學科背景,因此,任課教師適當刪除了調研和技術可行性分析、環境治理項目的設計和評審、項目的實施等側重于技術方面的內容,還補充了一些新內容。比如在講授項目組成立時專門安排時間介紹項目經理應有的素質,此外還安排兩個課時介紹了跨文化對工程管理方式的影響,特別強調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商業模式、技術標準、宗教信仰、文化氛圍和氣候因素對工程項目實施的挑戰,闡述了善于學習不同文化并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睦相處對項目管理的重要性。教改后的課程內容更加注重環保項目管理的基本思想、管理方法和手段。在調研企業項目管理崗位需求后,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充分考慮了學生將來就業的特點,改變了傳統的以講解教材為主的教學模式。隨著更多外國環保企業的入駐,國際環境工程項目快速增多。這些項目的實施需要不同國家的工程師在一起工作,用英語交流,涉及的合同、相關法律文件和規范也通常用英語撰寫。該課程推行全英語教學,將講授專業知識與提升學生專業英語水平相結合,并要求學生用英語完成家庭作業和課堂練習,強化學生用英語表達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參與國際環保工程項目的實踐能力。
(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傳統教學模式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環境項目管理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學內容看似簡單,但要深入掌握卻有一定難度。因此任課教師在課堂上采用講授、談話、討論、練習、實習作業等多種教學法,培養學生的項目規劃與管理能力。課堂講授的方法主要用于介紹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知識。一些難以用語言直接表述的內容,比如可行性研究中的批量試驗、小試和中試的區別,現場管理、現場施工和現場運行等,就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錄像、照片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擴充信息量,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在項目建議書的撰寫、評標的根據和投標的理由、項目利益相關者分析時,采用討論和談話的方式讓各國學生圍繞某一中心問題相互交流,分享各國環保項目管理的特點、流程和相關環保法規。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問題,借以鞏固和檢查已學的知識。練習課主要分析講解例題,教會學生采用掙值分析法和圖像掙值分析法控制項目進程和成本。采用完整的實習任務模式讓學生完成家庭作業,分組(每組約3~4個人)假想并設計一個環保小項目,要求學生結合課堂上所學的環保項目管理知識,對設計的項目進行規劃和管理,內容包括建立項目組、分解個子項目單元,以及為每一個子項目單元編制任務、項目行程等,在此基礎上采用掙值分析法分析項目的執行情況,并按計劃控制項目進程和成本。學期結束前,學生用ppt匯報作業完成情況,每個組員分別匯報各自完成的部分。在匯報、小組和組員互評之后,教師總結,進一步強化理論知識。整個作業的完成情況(包括作業的準備、小組的合作、課堂發言和參與情況)被計入學期成績。杜威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做”的過程,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經驗中學。學生們嘗試解決假設的項目管理問題,在此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和困難,導致無法有效地完成實習任務,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對此,任課教師可適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查閱資料,讓學生親自去分析并發現規律,使他們獲得相應的知識,然后再嘗試解決問題。學生帶著新知識重新回到問題和困境中,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成為“做”的主體,在做中產生了求知欲望,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助學者”,與學生建立了平等的關系[5-7]。學生通過完成實習作業,提高了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親身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教改前,任課教師專門安排了4個學時講授上海某污水處理廠改建和地下水治理兩個環保項目。在案例講授的過程中,沒有突出管理方面的重點,沒有較好地將項目管理學科的知識點與案例結合,導致部分學生聽起來一知半解、索然無味,沒有理工科背景的學生更是覺得理解困難。教改后,任課教學引入自己在環保企業里的所見所聞,通過對多個環境工程案例和中試項目案例展開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就管理過程的有關問題作出判斷和決策,從而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整個課程安排兩次課堂練習。第一次課堂練習內容為30個多項選擇題,要求學生在1個課時內完成,主要考核學生對理論和基礎知識的理解;第二次課堂練習內容為掙值分析和圖像掙值分析,給每位學生布置2道習題,要求在兩個課時內完成掙值分析、和評估項目,然后提出建議,主要考核學生對項目進度和成本的評估和控制方法的掌握情況。第一次練習之后,教師在課堂進行評講,集中糾錯,讓學生知道錯誤的根源,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糾錯反思能力。第二次練習后,教師面對面地批改作業,告訴學生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并允許學生當場糾錯,改錯后不扣分,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在重視學生認知發展的同時必須同樣重視他們的情感發展,使他們積極主動地促進認知的進一步發展[8-9]。通過面對面批改,教師了解學生錯誤的原因,從而因材施教,從方法上加以指導。兩次課堂練習均以開卷的方式考核,成績被計入學期總分。
(三)開放的考核方式
傳統的應試教育考核的僅是理論知識,不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更不能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因此,教改后采取442形式的考核標準,即家庭作業、課堂分組匯報和課堂積極參與、小組和組員互評共占40%,兩次課堂練習占40%,每次以20%計,課堂表現和出勤等占20%。教改前,沒有安排實習作業,僅要求每個學生在學期結束之前交一篇關于環境治理項目的小論文,可以涉及環保項目中試研究、環保項目可行性分析、環保項目的管理等。在小論文撰寫過程中,部分學生抄襲網上的項目概述,部分學生泛泛而談,不知所云。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學生缺乏實踐經歷,加之教學內容單調,與市場需求存在偏差,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教改后安排了實習作業,環保項目的選題由小組成員自行選擇。有的小組在采用掙值分析法分析項目的執行情況時,還用圖表列出了項目執行的多種可能,分析可能導致每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議。實習作業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小組和組員互評又給每位學生增加了思考和學習的機會。任課教師主要從匯報內容的完整性、邏輯性、發言流暢度、答題準確性和課堂參與的積極性等幾個方面來評分,其總評分數占實習作業分數的50%,小組評分占25%,組員互評占25%。
(四)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評價
學期末,學生要求填寫教師授課情況反饋表。學院通過反饋信息促進教師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評價主要集中在任課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整體性評價及對任課教師和以后學生的建議等方面。經過兩年的努力,教學質量有較大幅度提升,平均總評分由2011年的70分提高到2012年的85分和2013年的93分,其中教學內容更新、反映學科新動向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分值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這也說明了教改成效顯著。
二、結語
環境工程項目管理是一門新學科,其理論體系還不完善。針對目前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精選該課程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開放式的考核方式以及全英文授課等,將環境工程項目管理理論和實踐一體化,多方面提高了環境科學和環境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的教學質量,開闊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假設的實習作業鍛煉了學生的環境工程項目管理能力,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徐文英 單位: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