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環境污染問題發展迅速、復雜多變,正在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展。要解決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必須注重工科院校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在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這是高等工程教育領域的一個前沿課題,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推進的需要。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樹立“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目標、完善教學體系、豐富教學方法,探索“以學定教、以學促教、以學評教”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人才。
關鍵詞:創新能力;環境工程;教學模式
一、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當前多數本科生創新意識薄弱、科研興趣不足。傳統以教師為主重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容易忽略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長期被動地接受知識,習慣于思維定式,其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嚴重不足。因此,推動教學從“知識體系”逐步走向“能力體系”的教學模式必然是以學生為本、與時俱進,突出一切為了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1]。
二、教學模式探索
1.以學定教,培養環境工程專業人才。教學內容的設置總體上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面向全球的大視野,使學生理解環境科學的研究應圍繞人與自然相和諧這個主題,能充分運用傳統物理、化學、數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分析處理環境問題,注重包括生物學、毒理學、氣象學、土壤學等交叉學科知識的融合,以期在基本原理和知識的基礎上闡明作為多組分、多介質復雜體系的實際環境過程[2]。通過文、理、工兼顧并重的課程實施路徑,增設一些跨學科方面的選修課程,以及多學科整合的研修課程,使學生廣泛地獵取多學科知識,培養學生寬厚的知識基礎。除了綜合性,注重體現前沿性和研究性,將學科最前沿呈現給學生。例如,針對大一新生剛入校對于專業方向存在困惑較多的情況,由系里水、氣、聲、渣污染治理四個方向的教授共同開設面向新生的“新生研討課”。四位教授分別講授自己的研究專長、研究心得以及當前學術界的熱點話題。充分發揮各位教師的專業特長的同時很好地做到了資源整合,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開闊了學術視野,拓展了研究思路,為科研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2.以學促教,拓展學習多元化路徑。(1)注重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實踐環節的設置,使學生通過實踐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實現以實踐促進學習,以學習指導實踐的良性循環,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躬身踐行的品質。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①加強實驗課的力度,實驗教學班最多由15人組成,使實驗設備能夠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也便于指導教師輔導,并聘任部分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作為兼職實驗員。實驗內容方面能夠及時結合教師科研成果進行更新,例如將海洋溢油修復最新研究成果作為“環境化學”課程部分實驗內容,不僅使學生了解該領域研究前沿、熟悉原油性質和分析方法,而且加深了對石油在氣液固三相遷移轉化規律的印象。②通過“專業綜合實驗”可將學生的視野由書本擴大至全社會。比如,目前全社會關注的灰霾、PM2.5的監測及分析;由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石化安全事故引導學生關注石化企業的安全性問題、事故應急以及污染調查;學校周邊的噪聲、固廢、水污染監測及其治理等。③加強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活動。為避免學生的實習流于形式,加強對實習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教育,制定《實習手冊》規范實習活動,針對實習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師和實習學生職責、實習活動和指導以及評價方法等制訂一系列科學、規范的規章制度。另外,在認識實習之前緊密結合相關課堂教學和計算機仿真實驗,對于學生正確理解和記憶水、氣、聲、渣現場處理流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2)提倡自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重構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指定參考書外,特別為學生指定重點閱讀文獻,通過課余查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師生間相互配合,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廣泛興趣,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就感興趣的課題自主學習和探究。對于某些課程,引導并鼓勵學生就熱點問題進行課外自主探究,拓展課堂的寬度和維度,注重反思和心得,使學生逐漸培養知識體系重組用于解決現有問題、邊學邊用的能力。對于“污水處理構筑物設計”這門課,由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創設學習情境和指導學生自學,以學生的設計為主,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尤其是重點、難點等給予指導,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辯證思考、探求真諦,把握規律、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使其逐漸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
3.以學評教,促進學生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學評價的重點由傳統的關注老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將促進學生發展作為評價的出發點及最終目的。在學期過程中,教師不斷地主動獲得反饋,充分了解學生對教學的看法,特別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改革和提高的地方。賦予學生學習評價應有的權利和地位,保證教學評價有效幫助學生學習,促進學生成長。期末教學評價專注于學生個性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及教學實施過程,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與具體的評價內容相結合,形成多層次、多角度、多維度的評價點。采取與之相匹配的個性化評價方法,對課堂教學效果進行深入評價[3]。
三、結語
以學生為中心,包括“以學定教”、“以學促教”、“以學評教”的教學模式經過幾個周期的探索,獲得學生及用人單位的普遍認可。
參考文獻:
[1]郜玉艷.“卓越課堂”的意蘊與實現[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9):40-43.
[3]鄭娟娟,范迪,陸翔.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本的高校課程考試考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9):104-106.
作者:孫娟 趙朝成 劉芳 王永強 盧磊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