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繪畫論文:傳統繪畫寫意性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甘興義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國傳統繪畫在表現物象、反映生活方面,有著獨特的認識和方法,運用的不是寫實手法而是提煉與概括,不追求形象的典型性、真實性,而是類型性和概括性;通過形象的“神韻”、“意似”,揭示物象本質特征。作品的思想內容注重含蓄;強調的是曲折性、抒情性、寄寓性。因此,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審美意識形態的特征就是———“寫意性”。在西方水彩畫藝術語言中,寫意性也是特有的表現方法和繪畫語言特色,是水彩畫本身所具有的表現形式和審美價值取向,在作品的創作靈魂和意境上得意體現。
水彩畫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特有的藝術語言還要依附于欣賞習慣、民族特色、審美情趣、美學思想。水彩畫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水墨藝術之間有很多相同之處,自唐以來中國水墨畫的發展與表現形式就有了較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有不少的文人士大夫也參與到繪畫之中。中國傳統繪畫的潑墨、潑彩和水彩畫的用水、用色頗為相似,兩個畫種都是以水為媒介,在水的作用下通過色彩和筆觸展現出物象的神韻和意境。中國的傳統繪畫與水彩畫的媒介“水”的掌握和運用,恰好體現出它們的異曲同工之效與“寫意性”的本質內涵。
水彩畫與中國畫寫意性審美觀念研究
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傳播、發展、完善的不同時期與階段。是表現浪漫情調和體現民族浪漫情調的審美觀念的最佳載體。豐富的民族審美觀,拓展了水彩畫的美學空間和文化內涵,同時也體現了本體語言特色的發揮。中國畫和水彩畫具備一個鮮明的共同特點,那就是以水為媒介。中國藝術史上對水的認識與掌握歷史悠久,如孔子的“智者樂水”、老子的“上善若水”、再到中國繪畫中以水墨作畫,數千年的傳統文化造就出了中國人用水的豐富經驗。這種以水為介質的繪畫種類,具有中國傳統繪畫中水的韻味,更加清新與秀潤。
在構思、創造形象、審美、表達思想內容等方面,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之中的“意”貫穿于繪畫創作始終,重在于“意”;中國傳統繪畫是以“意”造“意”。就藝術語言形式而論,“意”既可以傳之畫內,也可以傳之畫外,“意”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意”除指畫家的情思、畫的意旨、意蘊、主觀意志、情意,還指意趣、生意、神似、神韻;在某種程度上則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繪畫中對具體形象的表現發展為對作品畫意的表現。
在繪畫領域的美學觀念中,對于“寫意性”的要求中西方有著不同的見解,“意、趣、妙、有、無、虛、實、味”等相關因素至關重要,而“意”和“趣”、“有”和“無”、“虛”和“實”又是很難分開的。例如,“趣”雖不等于“意”,但一幅完整的繪畫作品,缺少“趣”,就會影響“意”的表現和創造。因為“意”多是富有“趣”的。明代文學家屠隆曾說:“意趣具于筆前,故畫成神足”?!耙狻笔菢嫵缮袼?、神韻的基礎條件,“趣”又是表“意”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意必有趣,趣必有神。無趣無神則無意”。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趣”只是構成“意”的條件,并非意的本身。《畫梅題跋》中論道:“畫梅不要像,像則失之刻。要不到,到則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更高境界為:“不似而似”則似在“神”,“不到而到”則到在“意”。講求“意似”、“筆”(線)是構成“意似”的先決條件。
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相比較而言,水彩畫的寫意性是建立在西方水彩畫本體藝術語言上的民族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民族浪漫情調的審美觀念,是區別于西方的另一個美學體系,寫意要滲透民族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有精神,才有靈魂。水彩畫寫意的審美觀與技法語言是水彩畫在中國繁衍與發展最好的選擇,它將西方水彩畫的審美觀、藝術手法融合到了東方的詩意意境中,形成了“西方繽紛、東方情調”,“西方手法、東方精神”藝術手法,不僅體現了文化的融合還將水彩畫注入了勃勃的生機,形成了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水彩畫民族風格的寫意性,是水彩畫語言本體的發揮、民族精神的張揚。
筆墨韻味、氣韻生動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最高標準。水彩畫的用水技巧借鑒中國畫潑墨的酣暢淋漓之感,有其奔放不羈的氣勢;要有虛實相生的視覺享受,渾然天成之感;從美學角度上講,水彩畫的水韻中要有中國畫的干筆、枯筆用筆,做到剛柔并濟、干中有濕、干濕融合。揮灑寫意是寫意性主題繪畫的技法表現形式,源于南朝,成熟于唐朝。中國畫“疏體”是其早期的繪畫樣式。水彩畫的揮灑寫意是建立在水彩畫“本體藝術語言”上的一種民族表現形式,脫離水彩畫“體”的寫意,將是無源之水。水彩畫中隱含著民族繪畫“筆墨”的精神和“線”的文化,在其美學觀價值中體現為:枯濕濃淡、輕重緩慢、抑揚頓挫等富有生命節奏的技法用筆,其豐富的藝術形式產生了“意味”,繪畫語言美不僅在于描繪形體,還在于語言自身的本體美。中國傳統繪畫強調的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而水彩畫在表達具體物象的同時注重的是視覺感受,因此,藝術形象的表現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在繪畫的創作過程中都能代表一定事物的本質特征與藝術面貌。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不僅講究筆墨情趣、形神兼備,更講究墨有墨用、筆有筆用、筆墨融合,互相依附,正所謂形與神、墨與色的完美結合,恰似水彩畫對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的借鑒。
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與水彩畫表現形式研究
在我國比較文學中,意象的解釋是: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的結合,也就是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即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象造型是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的本質特征?!掇o源》將意象解釋為:“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和象的辨證關系是研究中國畫寫意性本質特征的依據,在其發展中經歷了“造理入神”、“重形入神”、“以形寫神”、“得意忘形”、“遺形寫神”的反復與曲折的過程。同時,意象造型也決定了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本質與中國畫不會走上西方寫實主義的道路,而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傳統繪畫注重借物抒情,這是中國傳統思想儒道文化的影響的結果,具有獨特的形式美與內容美。當然,這與中國特有的民族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在用筆上傾向于寫意和表現,用線無拘無束,淋漓痛快的筆墨傳達出“有”與“無”、“虛”與“實”、“意”與“境”,在造型上遵循“師造化之象,師造化之理”。即從自然中來,不求真實地復制自然,表現出藝術的本體意識和主觀意識。水彩畫受中國畫的影響,水彩畫的筆法語言融入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技法語言,豐富與發展了水彩畫技法語言的表現能力,引導更多的水彩畫家潛心于水彩畫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性研究,并將中國水墨畫的用筆融入到水彩畫語言表現中,用筆上提出了對有意味的用筆更深層的追求,最終展現出獨到的意境美。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講究“骨法用筆”,即講究中鋒、側鋒、順峰以及逆鋒等運筆技法,采用破、擦、點、染等技巧,這一點與水彩畫頗為相似,筆墨藝術在表現線的剛柔、粗細、方圓、疏密、與墨的干濕、濃淡等方面會產生一種韻律感。水彩畫用筆強調“畫”,水墨畫用筆注重“寫”,水彩畫更注重用筆的變化,即對象的形象,又寄寓作者的性情的藝術效果,用色簡練概括,格調清新灑脫與水色交融的酣暢淋漓保持一致,力求為平面化的視覺效果,升華出單純、凝練的品位。而水墨畫中用筆強調手隨心至—堤、柔、按、壓,追求力度和厚度—平、圓、留、重關系協調,講究用筆的程序性和節奏感:順、逆、疾、除,氣脈相連,筆筆都會流露出“書法”的印跡,融主觀意念于客觀之中,和水墨畫一樣,水彩畫也講求筆法的含蓄和力度,但不同的是水彩畫用筆是從油畫的用筆直接繼承過來的,用筆強調突出對象的體與面的結構和轉折,再結合色彩的冷暖、明暗、變化呈現出立體的視覺效果?,F代水彩畫創作中常見到留白、飛白的表現手法,尤其是寫意性的作品較為常見,這是由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中的枯筆“飛白”,留空罩染的技法而來的。
水彩畫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我國通過百余年的發展歷史,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的傳統繪畫與西方繪畫與之間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強調藝術形象的內涵和意象的表露是中國人對待藝術的基本要求,即用藝術的表現手法反映客觀現實生活的內涵。倘若我們從古代希臘羅馬的雕刻,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來看,西方藝術家更多的是把古典繪畫當成了繪畫的藍本,都是生動地描繪,真實地表現社會與自然。隨著藝術的東西方文化與藝術的融合以及發展世界大美術觀念的潮流,很多西方藝術家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繪畫思想以及東方審美觀念的影響,在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色、水的運用方面,墨是通過墨色的滲透、暈化、水漬等等產生出抽象的美學效果;毛筆產生了無限的、抽象的自然而美妙的筆觸和線條,筆痕同樣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表現形式,這些線條和筆觸具有了極強的審美價值。繪畫大師齊白石先生“似與不似之間”繪畫理論,給中國繪畫的表現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藝術追求和美學標準。尤其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線條、筆觸、色彩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裝飾性造型表現手法,致使西方的繪畫風格異彩紛呈,在借鑒中發展。
水彩畫在對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的借鑒上并不僅僅體現在表現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隨著眾多水彩畫家創作觀念的轉變,結合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的手逐漸走向水彩畫藝術語言的“氣韻生動”和“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