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黎譜繪畫藝術中女性形象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越南畫家黎譜的藝術實踐融合了中國傳統水墨手法、越南文化與審美觀念、西方現代主義各藝術流派的風格。該文分析黎譜女性人物畫的藝術語言特點,歸納其風格轉變的原因,挖掘其畫作中女性形象的審美價值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黎譜越南女性形象
一、黎譜繪畫風格形成的時代背景
1.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
在一些越南本土的傳統繪畫中,往往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繪畫的影子。據《后漢書》記載:“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曰:‘道路悠遠,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譯而朝?!焙芫弥?,越南就與中國在文化上有密切的往來,其在書法、繪畫、工藝品等方面受到了中國傳統美術范式的影響,尤其是肖像畫,受到了中國古典藝術的一定影響[1]。黎譜對中國古典藝術很感興趣,早期多以水墨為主題開展創作,雖然他人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法國度過的,但他一直對家鄉越南河內充滿了思念,未曾放棄越南傳統的媒介和藝術表現手法,在作品中始終保持越南的本土特色。
2.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
從黎譜(1907—2001)的生平看,20世紀初的越南社會動蕩,正是新舊交替的時代。1925年,河內建立了印度支那高等美術學院,由此開展越南的現代美術教育。法國畫家維克托·塔迪厄出任第一任校長,引進西方的藝術創作觀念和技法,黎譜正在這年考入這所學院,系統學習解剖、構成、人體素描等繪畫技法。他運用西方繪畫技法,結合越南民族文化內涵和東方美感[2],創作出獨特的人物肖像畫,畫面中的人物以沉思的面貌出現在具有深度和詩意的空間中。1928年,黎譜與武元談、梅忠恕在河內舉辦了首次畫展。1931年,以黎譜為首的幾名學生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一場國際博覽會,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考察歐洲各藝術學派,與藝術家進行學術交流,向海外介紹越南的現代藝術。1937年,黎譜再次前往法國,在巴黎國際博覽會擔任藝術指導。1938年,他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個人畫展,這標志著他歐洲藝術生涯的開始,之后他就一直定居法國。在法國期間,其作品風格受到了印象派、野獸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流派的影響,呈現出多元化的風貌。黎譜的繪畫作品多以越南本土女性為主題,常見的是手中持花的女人、園中思情的少女、抱小孩的少婦,或是將城鄉的風光景致作為畫面背景,將社會發生的變化傳達給觀者。
二、黎譜繪畫的藝術語言
黎譜的諸多作品中,女性和鮮花是最常見的主題。他的藝術風格在20世紀60年代前后有了很大的轉變,前期的作品主要是絹本畫,用水彩、粉彩在絹上作畫,女性形象看起來單薄愁悶、面容清秀,朦朧的光影帶著一絲東方神秘感,色彩顯得清雅溫柔。用絹作畫,畫面的色澤感帶有溫潤的浪漫感[3]。其后期的作品主要是油畫,表現內容主要是被鮮花和熱帶植物環繞的女性,人物動作舉止和神情更加自得悠閑、輕松愜意,色彩繽紛艷麗,用筆更加自由大膽。
1.布局構圖
在黎譜的作品中,絹本和布面是對自然詩性的一種溫婉再現,畫面主要用純色色塊布局,整體構圖簡練、渾然一體,人物的臉部輪廓簡練,眼睛和嘴巴很傳神,細而彎的眉毛顯得溫柔典雅[4]。畫面的造型細節不多,畫家根據透視法則描繪遠近空間,受到日本版畫的影響,采用重疊透視的手法。通俗來說,就是畫面近處的人物所處的位置低于遠處人物的位置,以此拉開遠近空間距離。這是東方藝術中常見的典型觀念,通過地面和天空的留白表現空間深度,物體具有分割畫面的作用,可以展現具體可感的空間性。從黎譜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經常使用欄桿、簾幕和遠山布置畫面。
2.線條色彩
黎譜的作品往往用絲綢材料和象征手法作畫,筆畫和線條周密精細,色彩深淡明顯。他不太注重描繪人物的面部細節,多用色塊表現服飾,通過古典的象牙色和棕色營造畫面深沉的視覺感,色調偏冷,以綠、黑、藍、黃、紅等顏色在絹本上營造出純凈和清朗的感覺,柔和細微的筆觸透出純潔感。黎譜后期作品的用色更加自由灑脫,具有光影斑駁感,線條筆觸更有節奏韻律感,色彩輕柔而跳躍,畫面溫馨而清朗,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5]。他用明亮的色調和鮮明的筆觸描繪出別具一格的越南主題作品,表達了對家鄉深厚的情懷。黎譜擅長將溫潤的水墨和具有異國風情的鮮明筆觸相結合,他的作品中透出朦朧的意韻,展現出東方藝術的雋永含蓄,既帶有歐洲古典肖像畫的沉穩與恬靜,又兼具東方傳統繪畫的婉約與柔美。
3.畫面意境
黎譜常常用想象手法描繪畫面中的人物,顯得十分夢幻。但他作品中人物的表情神態十分突出,因為在越南的傳統繪畫中,不注重對物體真實外在的表現,而注重對內在情緒和氣質的表達。他的作品帶著東方的審美思維和濃烈的感性色彩,畫面單純真摯。黎譜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筆下的人物常被描繪成細長形,這也符合越南女性本身的性格形象,即溫婉沉靜,給人安穩、平靜的感覺。尤其是他的絹畫,散發著清純、詩意且神秘的氣質。
三、不同時期女性形象審美性表現的演變
1.前期女性形象的審美性表現
黎譜作品中的女性多是端莊嫻靜的持花少女或是緊抱孩子的母親,背景空間多為日常生活場景,也有被植物包圍的花園等。他在前期主要用絹本水彩、水粉創作,用東方的藝術手法表現兒時在河內成長的回憶,記錄世俗的平常生活。黎譜內心敏感細膩的東方審美心理,加上絲絹的線條與暈染,更能表現古典東方女性的柔情優雅。人物背后的空間被騰空或被拉深至遠方,給人靜穆感和神秘感,把觀者的注意力轉移到人物的動作和神韻上[6]。黎譜喜愛描繪女性纖細修長的脖頸和玲瓏的曲線,用暖和的光線和輕柔的筆觸詮釋越南女性溫婉的東方美,巧妙地綜合了東方美學元素和西方符號。穿著越南傳統服飾的女性,在花朵的掩映下顯得靜謐沉醉,人物優美,線條纖細,色調柔和,輕薄的透明頭紗增添了少女的含蓄美感?!妒殖稚徎ㄊ伺罚▓D1)創作于1939年,此時正是黎譜在巴黎嶄露頭角的初期。西方的游歷經驗給他帶來了啟發,因此,該作品具有歐洲宗教藝術肖像的特質,散發著優雅恬靜的氣息。少女的頭部微微傾斜,手捧白色蓮花,嘴唇碰著花瓣,嗅著花朵的清香。蓮花在越南文化里有著特殊的意義,傳達了純潔嫻靜又魅惑的意味。少女的眼神迷離而溫順,烏黑的頭發、朱紅的衣衫、潔白的蓮花、碧綠的荷葉、質地透亮的絲綢,展現出女性的柔美。整個畫面由內而外煥發出不染塵埃的晶瑩剔透,亮麗的顏料與素雅的絹布使畫面色彩協調。
2.后期女性形象的審美性表現
黎譜后期的畫作顏色亮麗、光影交錯,人物舉止更加大膽,畫面活潑,主要描繪的是身處庭院花草樹木背后的女性形象,她們身形窈窕、表情明媚,被鮮花環繞,動作優雅,表現了對生活的美好期盼。這些女性人物往往是妻子、母親等形象,畫家從她們的內在出發,精心描繪了女性的德行美和心靈美,畫面情境和諧浪漫,以理想化的審美手法加上雅致悅目的意象,記錄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畫家多取景于家中一隅或庭園的草木扶疏,畫中的人物往往穿著奧黛,展露微微低頭的側顏,或坐或躺或沉思,表現出不同的情緒。有些作品中人物的面目是模糊的,觀者只能大致看清其動作,而圍繞人物的風景是清晰的。畫家從真實的風景中提煉出獨有的特點,巧妙布局,使人與物都富有詩意,時間與空間都在“流動”。藝術評論家瓦德瑪·喬治曾說:“黎譜的創作并不是源自中國傳統的越南藝術與西方藝術之間的一種妥協,而是兩種思想、兩個世界和兩個大洲的融合。”黎譜曾提及,他畫的都是剛剛采摘的鮮花,捕捉花朵新鮮濃郁的芬芳氣息,是保持藝術活力的重要環節?;ɑ芘c女性的美好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品種的花有著不同的隱喻含義,可以表達作品的不同主題。可以看出,黎譜筆下的女性形象由含蓄漸漸轉向開放,生活氣息更加濃厚,畫面內容也逐漸豐富,變得自由熱烈、活躍奔放,體現出畫家思想的升華。
四、結語
黎譜在創作過程中準確把握了寫實與寫意的關系,將具有東方審美的構圖、細致入微的手法與西方精確的造型手法結合,簡化創作對象的細節,同時保留了人物的內涵美,造就了一種新的藝術面貌。其作品在科學視覺與格調意境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既不顯得單調,又富有情感色彩。他追求美學的內蘊與意涵,異國多樣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了他創作的不竭源泉,根深蒂固的越南文化烙印與東方美學元素讓其藝術風格脫穎而出。他用平靜、純潔的眼神看待越南本土生活習慣和文化審美的轉變。黎譜的身世經歷造就了他獨有的藝術敏感性,其以繪畫為媒介,展現出不同時期對人生的看法和感悟。生活縱有辛酸憂傷,但他呈現給觀者的是明媚與希望。
參考文獻:
[1]謝維.試論越南人物絹畫的源來和發展[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16:7.
[2]馬曉飛.印度支那高等美術學院與越南現代美術的開端[J].美術觀察,2018(7):139-143.
[3]封彥.晚明歷史背景下的曾鯨肖像畫風格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12.
[4]阮文強.20世紀初越南繪畫造型的變化[J].美與時代(中),2020(4):32-33.
[5]阮文強.20世紀初越南肖像畫[J].藝海,2020(5):54-57.
[6]黎氏春孝.越南絹本繪畫的藝術特征[D].長春:吉林大學,2013:26.
作者:呂佳麗 單位:江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