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米勒繪畫藝術風格淺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讓·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畫家,被后世稱作法國19世紀杰出的畫家之一。創作的題材主要是農村風光和農民勞動生活的場景,米勒運用了淳樸親切的繪畫語言表現了他對農民的喜愛與執著。本論文主要從米勒的現實主義繪畫風格、繪畫風格形成原因以及對后世的影響進行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米勒;農民;批判現實主義
1米勒生平概述
米勒,法國現實主義畫派的一位樸素畫家,一生嘔心瀝血創作了大量農民題材作品,他藝術風格的形成離不開從小生活環境的影響。他的父母都是農民,父親善于觀察生活中細微的美,喜歡觀察動植物和各式各樣的人。就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米勒被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的家里有大量的藏書,米勒從小就接觸各種文學作品,這奠定了他雄厚的文學功底,使他成為頭腦清晰、思維縝密的人,這也是其繪畫風格在面對嘲諷與質疑時,仍能夠堅定從容的面對,堅持自己,不卑不亢的原因。在米勒二十歲的時候被父親送去一位農民藝術家那里學習,后面由于家庭的變故,米勒產生了放棄學業的想法。但在祖母的勸說下,二十三歲時他決定前往巴黎進一步學習。在巴黎時他努力臨摹大量優秀作品,讀了許多關于藝術家的書,瘋狂汲取營養,期間展出了第一幅農民題材的作品《顛谷者》。到了后面,隨著革命失敗,米勒選擇回歸田野,定居在了巴比松村,開始繼續自己的藝術追求,使內心深處真正得到了歸屬。
2米勒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分析
2.1選取農民形象,突出人物主題
米勒的農民題材切合現實生活,其作品也站在理性的高度真實的表現農民勞動的艱辛和樸實善良的心[1]。米勒的創作中熱衷于選取農民題材,原因是與他從小的生活經歷有關。由于家境貧寒,米勒很小就跟隨父母一起在田間勞作。從小的生活環境奠定了他未來創作的主題,以至于后面創作了大量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風俗畫。他的作品直面現實,從一系列的作品來看,盡管塑造的人物不夠靈巧與多彩,甚至有時稍顯笨拙,但呈現給觀者一種真實美的感受。在米勒的作品中勞動的美是最突出的,他將農民的形象不加任何修飾,自然的表現出來,這樣的態度表明米勒是充分肯定貧苦人民在藝術中的地位。米勒在畫中很少表現激烈的場景,他所畫的都是溫和的農民形象,這與他成長的環境與在那種環境下形成的善良本性有關。但他筆下衣衫襤褸、淳樸善良的農民形象,無疑是對是當時糜爛奢靡的上層社會的諷刺與抗爭,因此他的繪畫風格在當時尤為突出,引起很大轟動。
2.2平衡畫面構圖,塑造經典瞬間
俄國別林斯基提出:畫面的所有內容都是服從于整體的,沒有個別與另外的東西,所有的元素都從屬于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表達一個目的,并且形成一個美麗的、完整的、獨特的東西”[2]。在米勒的畫中可以看到,無論是人物姿態、大小比例、還是畫面色調都始終保持協調與統一。米勒的畫面具有穩定性和整體性的特點,穩定性即三角構圖,這樣畫面無論如何處理,都體現出穩定與平衡的狀態。作品《倚鋤的農夫》就是運用三角形構圖方式,人物與鋤頭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增加了畫面的美感和穩固感。除此之外,近景的貧瘠土地慢慢到遠處的朦朧城市,直至一望無垠的天空,更是給人一種平穩的感覺,米勒雖然運用平衡穩定的構圖組織畫面,但其中表達出了工業生活對底層人民的沉重壓迫,以及城市發展下人的內心悲苦與艱辛。《拾穗者》米勒同樣將兩位彎腰的婦女進行旋轉,她們與畫面右側的婦女形成了傾斜的正三角形,賦予了畫面穩定感和動感。整體性指畫面中每一筆顏色必須統一到整個畫面中,每一塊顏色都要包含漸變,各個局部必須統一在大的整體中?!锻矶\》畫面的焦點是一對農民夫婦,前景中的人物與農具組成了一個穩定的整體。這對農民夫婦以及兩邊的農具相之呼應,一字型的順序排列,使畫面寧靜而又莊重。整幅畫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刻畫出農民的偉大。
2.3構思畫面情節,注重敘事表現
“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盵3]正如宗白華所述,米勒繪制的農民畫帶有一種寧靜質樸的氣息,《拾穗者》描寫了三個農婦在金黃的麥地上拾撿麥穗的情景。烈日下,農婦們身穿粗布衣衫,身體顯得十分厚重,吃力地彎腰撿著麥穗。畫面左側藍色頭巾的婦女,弓著腰,看上去已經十分疲憊,左手拿著一束麥子背在身后,以支撐身體的重量。畫面中間的婦女,同樣小有收獲,左手握著一大束麥子,樂此不疲的繼續忙碌著。畫面右側的婦女手里握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著是有遺落的麥穗,我們雖然看不清三個農婦的臉,但她們的身材都十分健碩,像雕塑一般的挺拔,這也從側面表現出農民的偉大和米勒對于農民的敬畏之情。仔細看畫面,三個農婦從左至右,一連串的肢體語言具有動作連環的美,好似一個農婦拾撿麥穗的分解圖。遠處的麥垛分散的堆著,麥垛與農婦一靜一動的對比增加了畫面的生動性。作品呼吁著人們關注農民的生活,這也正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
2.4色彩沉穩樸實,貼近農民形象
在米勒早期作品中,出現過粉紅色和灰色,這是由于他曾臨摹過洛可可風格的繪畫作品,但到了后期畫面中,這兩種顏色就很少見了,由此可見,這并不是米勒所鐘愛的色彩風格。在巴比松村定居的時期,他逐漸找到藝術的歸宿,這也使得他在色彩的運用上產生了改變。他的農民畫展現的是農民的真實生活,總有一種質樸的情感在里面,所以體現在色彩上也都是和諧的灰色色調,沒有了之前的響亮色彩。在他的畫面中,棕黃色和金黃色是最常用的兩種顏色,這與農村生活十分貼近,使整個畫面洋溢著溫暖的感覺。在米勒的作品中,色彩的宗旨是貼近現實,切實表現真實感,在作品《晚禱》中,整體灰色調的運用營造出了農民孤立無援、逆來順受的可憐形象,在人物用色上看,農民的粗布衣衫的用色更是與真實的衣服幾乎無差別,樸實的顏色充分刻畫出了農民辛苦勞作衣著襤褸的質樸形象。沉穩顏色的運用可以使米勒在農民創作中增加農民的外貌與氣質,表達出十八世紀農民可悲可親的形象。
3米勒藝術風格的形成
3.1生長環境及當時流派對米勒繪畫風格的影響
米勒出生在法國“格魯齊村”,這是個遙遠偏僻但民風淳樸的小村莊,他的童年和青年時期都是在那里度過的。成長環境的原因使他對那些辛苦勞作的農民再熟悉不過了。童年時的米勒就已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天分,經常趁著干活間隙,用炭條在地上畫出各種簡單的動植物與人物形象。這個天賦被父親發現后,決定送他去一位藝術家那里學習畫畫,由此米勒正式開啟了繪畫之旅。在當時的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在整個繪畫發展史上彰顯著人性光輝,是畫家僅隨時代下的產物。米勒在繪畫的學習中不斷吸收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精髓,并形成了揭露社會與批判社會的能力。他的繪畫批判了當時物欲橫流、只知享樂的上流社會,帶有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意識。
3.2法國動蕩的政治環境促成米勒繪畫風格的形成
十九世紀的歐洲是現實主義蓬勃發展的時代,米勒在這個時代中也揮出了自己的色彩。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學說逐漸不能解決問題,漸漸被人們所拋棄。而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使人們清醒了過來。1848年的一代畫家也都具有新的要求和直接觀察的興趣,熱愛即刻可及的現實[4]。1830年法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大革命對米勒藝術生涯及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了影響,大革命導致民主思想受到了壓迫,人們開始關注現實生活,藝術家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也將目光轉向了現實世界,米勒就是其中一位。米勒經歷了法國大革命的失敗,親眼目睹了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的貧苦人民,在反思社會的衰敗中,拿起自己的畫筆,將目光轉向社會底層的人們,特別是處于社會底層的樸實農民。這一選擇不免會受到一些人的流言蜚語,但他始終堅持,對農民題材的執著通過他的作品都能感受到。米勒的藝術是當時法國動蕩環境下的產物,米勒在動蕩的環境下形成了特有的審美標準與藝術觀念。
4米勒的繪畫藝術對后世的意義
4.1通過社會現實反映人文關懷與真善美的追求
“真”在藝術中是真實的、真誠地反映生活的本質與感受,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5]。現實主義的畫家目的在于表現真實的世界,創作以揭示社會本質為首要任務其作品深刻而全面的展示了現實生活的廣闊圖景。米勒塑造了真實的農民形象,這些形象大多不卑不亢,勤勞樸實,沉靜而不呆板,同時表現出一種遠離塵囂,超脫世俗的美。他用質樸又獨特的繪畫語言記載了農民單純樸素的生活,在鄉村濃郁的生活氣息里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將農民的生活面貌與對現實的憂患展現在畫布上,這里邊有“善”的傾向性,他在藝術中體現了人文關懷,贊揚了人性的美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米勒的繪畫也加大了對現實社會農民問題的關注,他在平凡普通的題材中發現了人們所忽視的質樸美。米勒的繪畫對下層普通百姓的關注,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和理解,更多地體現了民主主義精神,能更好的服務于人民,服務社會。
4.2著重精神價值的樹立牢牢扎根時代血肉表現真諦
豐子愷先生曾評價,米勒的藝術時代特色在于其革命的精神,即反對從來一切的繪畫思想,堅定以自己的真情實感為依照,進行著繪畫的革命[6]。首先,米勒將自己真實的情感反映到自己的藝術中來。米勒將農民的熟知與了解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基于真實的生活經歷來創作生動和感人的作品,把一個個農民形在工業發展迅速下的社會中表現出來,突出作品背后對底層人民的關注,通過對形象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價值的把握,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將農民現實中“真”的精神價值引發觀眾的共鳴。米勒表達了他所看到的當時真正的農民的狀況,畫出自己時代與國家農民的真實生活,兼顧了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從而引領了19世紀的時代潮流。他的藝術有著積極的時代意義。在當今開放自由和吸收融合的藝術環境下,要準確扎入時代的血肉,不僅僅要表現刻畫的事物本身,還要把握事物背后所彰顯的時代精神與特色,我們在吸取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還要借鑒米勒等批判現實主義畫家繪畫所在內的優秀藝術文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從而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參考文獻:
[1]尹斐斐.羅中立與米勒農民形象繪畫比較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2013:18.
[2]蔣躍.繪畫形式語言與創作研究[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8:133.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70.
[4]紹大箴.外國美術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16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72:462.
[6]豐子愷.西洋畫派十二講[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19.
作者:王樂瀅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