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素描肖像藝術化手段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素描既是美術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也是造型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本文針對素描教學中學生作業出現的常見問題,就如何提升作品的藝術品位和格調,分別從概括、簡化和夸張與變形幾個方面展開具體論述,意圖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挖掘他們的藝術創新潛能,從而為以后的美術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素描;概括;簡化;夸張;變形
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其本身有不可替代的審美價值。作為藝術院校美術專業的一門基礎核心課程,如何建立好學生正確的素描觀念,意義重大。當前,不少藝術院校的美術專業素描教學中仍存在僅將素描作為其他美術專業課程的基礎技能訓練手段的現象,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是導致學生對素描的整體認識簡單,作品缺乏個性,千人一面。這些問題如不盡快解決,不但會影響到后續相關課程的正常教學,更會影響到作品的品位和格調。“夫畫者從于心者也”(石濤語),一件好的作品,它摻不得半點的虛偽和造作。筆者經常跟學生講,畫不怕畫得差,就怕畫得“俗”。俗是什么?俗就是一張畫的品位與格調不高。怎么解決俗的問題,筆者從提升作品藝術品位等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概括與簡化是提高作品藝術品位的必要手段
我們都知道,即使是一件再寫實的作品,也不可能是對客觀對象的簡單照搬,這其中的原因一是達不到,二是沒必要。達不到是因為受客觀工具材料和手法的限制。沒必要是因為評價一件作品好壞的標準從來就不是以細節的還原逼真度為前提。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克萊夫•貝爾說,沒有概括與簡化,藝術就不可能存在。他說的這句話實際上也指出了藝術作品藝術化的基本方法。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能還會碰到這種情況,學生在面對模特時可能也想到過概括與簡化的問題,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卻往往無從下手。簡單地說,概括與簡化無外乎兩種:一是針對對象有意識地做出省略,另一種是情感按照自身的邏輯自動地選擇和刪除。前一種偏理性,后一種側重感性。為了讓大家對這兩種方式有更直觀的了解,我們可以通過兩張具體的范畫重點講述。(俄)雅夫倫斯基《沉思的女人》首先我們看普萊卡這張畫,作者在處理整個人物形象時,就顯得特別理性。我們看作者在把對象的頭形處理成一個橢圓之后,她的頭飾、上身、手形是怎樣處理的。我們都知道,評判一張畫的好壞標準里面有著最重要的一條,叫形式感的統一。頭處理成了橢圓,其他地方的處理如果不能與之建立起相關的聯系,那頭就會孤立。所以作者在處理手、肩,還有畫面其他部位的時候,出現了那么多與橢圓有關的聯系形。另一張雅夫倫斯基的則完全不一樣,作者看似隨性而發,什么明暗、什么結構在他的這張畫中都不存在了,我們能體驗到的是作者性之所致的自在表現,正是這種感性的畫面處理,使得畫面中一個嫵媚而又知性的女子形象清新可人。通過這兩張作品,我們既要看到概括和簡化在藝術處理上的重要性,更要深層地體會到簡化并非僅僅砍掉不相干的細節,更重要的是把剩下的再現成分加以藝術化地改造,并使之有形式意味,從而激發觀者深層次的審美情感。真正地概括與簡化往往要耗盡一個藝術家一生的心血,因為簡化并不是簡單。著名旅法畫家趙無極講過,畫面要單純而有內容。我們要簡單些,就是簡單里看到豐富,少里看到多,而不是表面的多。換句話說,簡單不是沒東西的簡單,簡單是要有東西看。同時,能否得心應手地做出簡化也是衡量一個藝術家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
二、夸張與變形是提高作品藝術性的有效途徑
要想給觀者傳達出你對模特的強烈感受,就要強化客觀對象傳達給你的主要感受。有句話說得好,一件藝術作品要想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夸張就是突出強調對象的特征,以加強和擴大對于這些特征的認識,從而更充分地揭示對象的本質。夸張與變形自古有之,哪怕是在古典主義的作品中也屢見不鮮。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米開朗琪羅的著名作品《大衛》,這件作品其實在唯美寫實的整體風格樣式下,同樣也在局部地方的處理上加上了作者的夸張,比如手的造型,為了突出它的力量,作者有意識地把它夸大了。從古典主義到印象派之后,夸張與變形的手法在美術作品中的運用越來越頻繁了。特別是當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出現后,簡單的夸張與變形已經不能滿足這些畫家的表現需要了。他們隨性地對原有的形象進行著毫無忌憚的破壞與重組,以至于所創造的形象與客觀對象相去甚遠。于繪畫中作為客體的變形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出自作者主體內心的需要,藝術家借助畫面上的扭曲形象,宣泄自己的情感,20世紀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就是以變形特征,強烈地對社會進行著無聲的控訴。如圖中德國著名表現主義畫家柯勒惠支的這幅作品,在畫中作者通過對人物頭部表情器官及手部的夸張與變形,傳達著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工對社會現實和環境所受壓迫的泣血之吼,這一吼聲振人心肺,讓你在他面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第二種夸張與變形則是出于強調形式美本身的需要。藝術家放棄客觀對象的真實,調動畫面各部分的關系,來實現自我心中純粹形式美的幻想。野獸派代表畫家馬蒂斯的作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馬蒂斯強調他的作品就是能讓人疲勞之后躺下來的一張舒適的安樂椅。所以我們看他的畫,永遠是那么優美和諧,永遠是那么寧靜和安詳。馬蒂斯常常為了一根線條的流暢而犧牲對象的形體結構,為了畫面構成需要而自由地改變形體。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高純度的形式美。第三種夸張與變形是為了更徹底地接近繪畫本質的需要。我們都知道,構成畫面的基本元素無非就是點、線、面、明暗和色彩幾個方面。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經常要求學生對具象的東西有時要抽象地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剝開具體形象給我們設置的現實迷霧,從而回歸到繪畫的本質上。畢加索運用各種不同的變形手法,不斷地對畫面形象進行打散和重組,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加透徹地接近繪畫的本質。這里我們再看他的兩幅作品,在這些畫中,我們感到他畫的是誰,人物的身份、地位甚至于表情都無關緊要。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依然會認為這些作品好看,根本原因在哪里?其實說白了,無非就是他在作品中對人物的處理上那些點、線、面的組合傳達了繪畫本質的美感。正因為如此,所以現代主義繪畫的觀念認為:形式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以上筆者提到了素描作品藝術化的兩種主要方式:概括與簡化及夸張與變形,一件作品要真正上升到藝術的高度,當然不能僅憑以上兩點,它包含的范圍有時既抽象又廣泛,不但與作者的意識、閱歷、心態、情感等息息相關,還與作者所處的地域、環境、時代密不可分。總體來講,概括簡化和夸張變形,只是為我們解決作品的藝術性提供了兩條可行性的路徑。在素描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注重和培養學生觀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對現代藝術的成就和不同風格流派中有益的成分,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在平常實踐中能合理并主動地做到概括簡化與夸張變形,那么就不但可以化被動為主動,最大可能地調動自身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為現代藝術的理解找到一把入門的鑰匙,從而充分發現和運用自己的潛能,為今后在藝術道路上的提高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楊禮浪 單位:宜春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