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幼兒園生態式美術活動的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創設情境,激活感官,喚醒幼兒美術情懷
引導幼兒走進大自然,接觸日常生活,可以對其多種感官形成重要沖擊,喚醒幼兒對美術的隱性情懷,形成豐富的美術體驗。1.借助自然環境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大自然的每一個領域都是美妙絕倫的。”教師要帶領幼兒探索大自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一些美術實踐活動,讓幼兒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感受生態美術的魅力。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通過與幼兒平等互動,建立一種民主、自由、寬容、和諧的“伙伴”關系。要與幼兒主動對話,消除幼兒的畏懼心理,為幼兒觀察學習提供更多幫助。幼兒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是強烈的。要引導幼兒走進大自然,運用他們敏感的形象思維探索大自然,使幼兒形成豐富的生態美術體驗。四季的花開葉落,天上的云起雨雪,這些多變的自然現象都可以激發幼兒的探索心。教師帶領幼兒在校園里散步,引導幼兒觀察大樹在陽光下、微風、大風、雨中等不同環境中的形態,春天的萌芽、秋天的葉落,都是大樹生命的歌。秋葉在操場上飛舞的時候,我們請小朋友觀察落葉在風中的形態和落葉顏色的變化。觀察落葉、觸摸落葉、聞嗅落葉,自然調動幼兒的視覺、觸覺和嗅覺感官。我們把這些落葉收集起來,投入到區域中玩“葉子拓印”“樹葉拼貼”;我們在戶外寫生“秋天的樹”“開花的樹”“風中的樹”,激活幼兒的美術思維。幼兒由此建立起來的美術認知是自然的、生態的、鮮活的。
2.利用生活環境
幼兒對色彩、形狀等顯性物象有主動探索的興趣,教師要抓住幼兒美術學習思維的特點,引導幼兒深入生活之中,對身邊的各種美術元素展開觀察和探究,以便建立起生態性美學認知。美術活動內容豐富,與幼兒生活有更多接軌點,教師要做好銜接設計,以便順利激活幼兒的多種感官。如小班色彩觀察活動,教師拿出多種形狀、多種顏色的積木玩具,讓幼兒分門別類地整理,將相同顏色的積木放置到一起,從而幫助幼兒建立色彩的概念,有效調動幼兒的美術思維。
二、精選材料,調動思維,激發幼兒美術創意
1.合理篩選材料,提供藝術創作儲庫
大自然是藝術創作的寶庫,如樹枝、樹葉、花瓣、種子、麥稈、稻草、松果、果實、石頭、泥沙,都是我們美術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吸管、瓶蓋、包裝盒、報紙、塑料袋等,這些生活材料如果能夠合理利用,會給你變廢為寶的驚喜。在幼兒美術活動中,需要涉及多種美術材料的搜集和運用問題,我們要結合現實生活條件展開材料篩選,并適時投放材料,不能一次投放過多,讓幼兒無從選擇,也不能過少,讓幼兒沒有選擇的余地。要給幼兒提供豐富的學習探索機會,調動幼兒的美術思維。可以根據收集到的自然材料、生活材料的性質和特點,進行“因材施藝”“因意施材”的藝術構思和創作,如樹葉拓印畫、蛋殼拼貼、果實殼拼貼畫、紐扣拼貼畫等。在活動中,引導幼兒根據事物的外形特征大膽想象,觀察和感受不同事物自身的肌理特點,大膽創作出新穎奇特的藝術作品。
2.抓住投放時機,激發幼兒的美術創意
提供適宜的美術活動材料后,何時投放最為適合,這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學習興趣取向投放美術活動材料,讓幼兒自主展開美術探索,富有個性地進行美術創作。如大班開展以“紙”為主題的活動,投放各種不同材質的紙供幼兒進行美術創作,如“創意折紙———紙上的花卉藝術”“染色———多彩的紙巾”“紙漿畫———美麗的紙漿花”等,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大膽發揮想象,激發幼兒的美術創意。
三、優化形式,創新支架,豐富幼兒美術體驗
1.優化傳統教學
傳統美術教學活動大多是教師講解畫法,或者是示范操作,然后讓幼兒模仿學習,這種教學方法屬于標準的“師本教學”,與我們倡導的生態教學活動相背離。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少講、多體驗,而且要鼓勵幼兒進行創造性體驗,將空間留給幼兒,讓幼兒在不斷探索體驗中形成美術認知。例如,剪紙是最為原始的傳統文化形式,傳統教學模式無非就是“教師展示——教師示范———幼兒實踐———教師指導———教師評價”,但在生態教學活動理念下,我們優化教學方式,帶給幼兒全新的美術體驗。我們先通過引導幼兒欣賞剪紙作品,激發其對剪紙的興趣,然后了解剪紙的基本步驟,在此基礎上鼓勵幼兒大膽融入自己的想法進行創新。整個活動以幼兒為活動主體,教師為幼兒提供積極引導,生態式教學活動特征鮮明。
2.創新美術游戲
幼兒對游戲有特殊情結,這是幼兒的天性。因此,我們從幼兒學習需要出發,極力倡導課程游戲化。在美術活動中投放游戲,教師要有創造性思維,不僅要對美術活動進行優化處理,還要對游戲活動的適時融入做好準備。美術游戲形式眾多,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進行選擇。如小班幼兒美術游戲“做披薩餅”,教師創設游戲情境,在活動中幼兒化身廚師,利用橡皮泥制作披薩,再用彩紙、吸管段、紐扣等為“披薩”做裝飾。在這樣的情境中創作更能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幼兒充分體驗創作的樂趣。中班幼兒與小班幼兒相比較,他們的想象力更豐富,掌握的美術技能更多。因此,在中班美術活動“好吃的漢堡”中,可以為幼兒介紹制作漢堡的材料,并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在制作過程中鼓勵幼兒大膽發揮想象。
四、創新組織,拓展域度,提升幼兒美術素養
1.凸顯活動主體
在美術活動中,幼兒是活動主體,教師要做好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導,凸顯生態教學活動的基本特征。在美術活動中,讓幼兒真正動起來,才是最為科學的自主學習。當幼兒的多種感官都處于運動之中,思維情感也處于變化之中,這樣的自主學習才是有價值的。
2.延伸活動域度
美術活動不應僅限于活動室內、幼兒園內,也應充分利用家長資源、社區資源。例如,在中班繪畫教學《蝴蝶》中,我們首先請家長利用節假日帶領幼兒去公園郊外游玩,尋找和捕捉蝴蝶并制作成標本,然后在課堂上請幼兒介紹自己制作的標本,引導幼兒觀察蝴蝶的花紋,發現其翅膀的對稱美,從而更形象地用畫筆創作。幼兒對這樣的美術活動有濃厚的參與興趣,活動開展得卓有成效。除了家長資源,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資源來開展美術活動。例如,大班主題寫生活動《我心中的雙茂隆》,我們把美術活動搬到社區老房子雙茂隆中,引導幼兒通過觀察老房子,感知莆仙老房子特別的形狀,并根據自己的觀察,大膽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創作。這種美術活動形式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有效加深幼兒的學習體驗,從而使幼兒的美術素養得到提升。美術活動屬于藝術范疇,其內涵和外延都極為豐富,教師有意識地延伸美術活動的域度,可以為幼兒提供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生活之中處處有美術,教師不妨給幼兒布設一些有趣的美術觀察學習要求,讓幼兒在生活中探尋美術元素,并在實踐感知中積累美術經驗。這也是生態式教育的意識呈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要在幼兒美術教育中引入生態式操作機制,建立體驗式、生態式美育環境,從生態學的視角去思考藝術與人、藝術與教育、藝術與文化的相互制約關系,為幼兒創設適合學習體驗的情境和機會,促使幼兒在不斷體驗中形成美育感悟,進而形成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生命觀、審美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黃雅芳.走向生態化的幼兒美術教育[J].名師在線,2017(05).
[2]官秀平.生態美學視域下的幼兒藝術教育[J].江西教育,2018(07).
[3]呂碧霞.生態式美術創意活動對幼兒啟蒙的促進作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9,(01).
作者:王荔玲 單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