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綜合材料在少兒美術教育的創新性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當代繪畫藝術教育中,運用綜合材料的創作觀念越來越強,綜合材料作為媒介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創作領域。因此,在少兒美術教育中融入綜合材料是時代所趨,也是孩子積極探索繪畫藝術方向的一個重要媒介。本文通過綜合材料在少兒美術教育中的實際運用,探索綜合材料在少兒美術教育中的創新性應用。綜合材料運用于少兒美術教育中,能夠很好地被少兒接受和積極運用,其優點主要體現在材料的豐富性、實踐性、創造性等方面。
關鍵詞:綜合材料;創新性;少兒美術教育
1綜合材料繪畫的概念及在少兒美術教育中發展的現狀
綜合材料繪畫形式豐富多樣,運用在各個藝術創作領域中,形成了不同的姿態。相對于傳統的繪畫,綜合材料繪畫形式更為豐富、表現力更強、更能沖擊人的感官視覺,在創作過程中并不是單一技法的表現,而是各種技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目前國內的少兒美術教育普遍以傳統繪畫方式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提到房子都是三角頂方形身,可這并不是學生本身的思維創新,這種觀念下的教學往往是臨摹,而臨摹會剝奪學生觀察的過程、減少學生探索表現方法的動力、禁錮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和想象力的發展,而學生最不缺的就是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事物的能力。少兒學習美術的目的不是使他們畫什么像什么,而是通過學習美術,提高動手動腦能力,對繪畫創作有更深刻的認知。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容易引起兒童繪畫的興趣,比起單一的用紙筆繪畫,他們更喜歡運用各式各樣的材料,他們會有目的地選擇不同的材料完成他們的作品,喜歡把不同的材料進行組合、堆砌、拼合等,通過作品來表現他們內心的世界。在孩子眼中,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表現方法,同時也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2綜合材料在少兒美術中的表現特點
2.1豐富性
材料是繪畫語言中的一部分,以多種材料作為媒介,可以促進繪畫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在現在的少兒美術教育中,除了傳統的繪畫教育方式之外,融入綜合材料的兒童繪畫教育能夠更好地激發兒童繪畫的興趣,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少兒學習美術沒有固定思維,不需要規則,多樣的材料能夠給少兒的繪畫提供更多的選擇,提高少兒繪畫的興趣。
2.2實踐性
綜合材料各式各樣,在少兒美術繪畫中融入綜合材料有無限創作的可能,不同類型材料的適用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兒童在使用綜合材料進行繪畫創作時,只有用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才能深入地認識和掌握它。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可以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等,在創作中切實感受材料帶來的不一樣的效果,通過親自實踐了解材料的性能及功能,獲得材料在創作表現中的使用特殊性和體驗感。
2.3創新性
兒童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創作,首先是思想觀念上的創新,意識到傳統繪畫的單一,其次是材料語言的創新。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占據主導地位。兒童在創作時,除了表現內容以外,更多是從材料及表現技法方面入手,探索、嘗試新的材料帶來的新的表現手段和表現形式,通過不同材料表現不同的畫面創作形式,材料間的互相碰撞產生的不同畫面會給兒童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材料的更新就是創新思維的體現。
3綜合材料在少兒美術教育中的作用
3.1不同的材料可以激發少兒對繪畫的興趣
不同材料都有其特點,給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兒童對各種事物有極大的好奇心,在繪畫創作的過程中,利用綜合材料帶來的好奇心,能夠更好地發現繪畫的美,也更能在創作的過程中拓展思維,如兒童喜歡的彩紙、亮片、五顏六色的陶泥、花朵塑料等,都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通過剪貼、拼接、做各種造型等,會產生不同的感官效果,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
3.2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少兒的藝術作品在幼兒階段有一段時期的抽象性,主題層次并不鮮明,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對事物的認知會有不同的變化,伴隨成長潛移默化地進行。傳統的簡筆畫會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但同時也會磨滅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無法激發少兒在藝術繪畫方面的潛能。在少兒美術教育中融入綜合材料,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完成創作,可以展現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3.3綜合材料的多樣化能夠提高兒童的歸納概括能力
教師在鼓勵學生用各種材料進行創作時,學生的積極性往往會很高漲,收集大量的材料。如果老師要求將不同事物按照種類、顏色、軟硬進行劃分,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材料的性質和分類,然后利用材料進行創作,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拓展思維空間,對少兒的藝術繪畫創作有很大的幫助。社會發展至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可美術教育能夠對孩子的心理、思維和智力的成長有直接的幫助。藝術教育不是以培養天才為目的,而是從普通的培養角度出發,延續性地為教育服務,同時藝術教育一定要有正確的培養方式,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兒童美術教學法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作者:唐曉燕 王教慶 單位: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