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我國教育領域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高中階段的德育已經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其和德育有著深刻的聯系。所以,高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中教授語文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也要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元素,實現教書和育人的統一化,從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本文從高中語文日常課文教學、作文教學、演講教學、課外教學的角度探討了德育滲透的策略。社會范圍內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德育,高中階段的各個學科中都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的滲透,而高中語文學科,則是最佳的德育載體,很多高中學校也將德育滲透列入了語文教學任務。為了實現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內和課外,不斷挖掘德育元素,合理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
一、高中語文日常課文教學德育滲透策略
高中階段語文教材內的文章,是經過很多教育專家篩選組成的,這些文章中包含了大量各個歷史時期,國內國外的精品文章,其中部分文章更包含著我國很多先賢們的智慧和情操,展現了我國民族優秀的美德,這些都是高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的良好素材。閱讀和思考這些文章的過程,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意志、情感等,為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和道德情操。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文中的詞句以及相關的歷史圖片,讓學生對文章中受災的人們產生共情,從而反思歷史,思考生命、人性、戰爭,哀悼受害者,進而警醒學生珍惜當下珍貴的和平年代。課程教學中,學生在深入了解和分析課文之后,能夠真實地感受到心中的壓抑,同時在相互探討中,學生也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南京大屠殺。也會有部分學生,感嘆生命的不易和戰爭的殘酷,同時也會產生感謝我國革命先輩們的付出,才有了當下強大的國家與和平的現在的感悟,也會感謝為了今天歲月靜好而付出的人們。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組合課堂提升德育效果。組合課堂能夠組合教學方法、資源、內容等,節約日常教學成本,極大拓展課堂中的信息量,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實現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德育滲透。另外,組合教學的方式,也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進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以,組合教學不是傳統一言堂、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而是能夠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的結合,展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只有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才能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我的母親》這個單元中,提問作者有關母親記憶深刻的事情都有哪些?以問題引導學生對這個單元進行相應的預習。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這些事情,帶領學生對作者的感情進行探討和分析,讓學生感受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以及母親對作者深沉的愛。講完這節課后,教師可以布置相應的寫作作業,讓學生在寫作中感受父母的愛,更加深刻地感受親情的意義。這種資源組合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比較直觀地感受親情。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通過音視頻、圖片等方式將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更加直觀的感受,提升學生的體驗感。例如,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荷花淀》這個章節,教師就可以在多媒體教具上播放荷花淀的視頻,讓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荷花淀的地理環境,從而在課堂中創設情境。在引導學生了解教材文章時,可以播放提前準備的與戰爭相關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充分了解戰爭的殘酷,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革命時期,先輩勇于奉獻的崇高精神,進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對學生進行德育,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高中學生在校時間很長,同時學校又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所以,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同時也能起到心理輔導的作用。
二、高中語文日常作文教學德育滲透策略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三觀構建的關鍵時期,教師需要通過作文教學和訓練滲透德育,通過寫作表達的方式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目前,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大部分是緊密結合社會現象的議論文,這就要求學生對社會現實、現象有自己的想法,能夠剖析社會表面的現象,這樣方便教師比較清晰地了解學生的三觀正確與否,以及思想深度如何。學生要完成一篇高質量的文章,就需要觀念正確,對事情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同時還要有相應的寫作技巧。思想、三觀健康與否也是衡量學生德育素養的重要元素。有道是:最好的輸入就是輸出。例如,引導學生寫作“網暴的不良影響”這個主題的作文,能夠讓學生深刻了解“語言的力量”以及“語言暴力”的含義,從而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謹言慎行,換位思考,不助推網絡暴力和語言暴力;在寫作“如何看待親日分子在南京挑釁的行為”這個主題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挑戰民族感情和歪曲歷史的行為,同時也了解民族敗類是什么樣的,會遭到全社會什么樣的眼光看待;在寫有關“日本將核廢水傾倒在太平洋事件”的主題文章時,讓學生對自然環境、愛護環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碳中和策略的目的。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觀察身邊的生活事件、空間、人物等,也可以有計劃地讓學生了解一些國際社會的大事件,例如全球的氣候峰會、海洋垃圾處理、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也能提升學生對我國建設發展的認同感,提升學生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感,最終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看社會正能量的視頻,如逆行者、白衣天使、抗疫等主題的紀錄片,讓學生能夠愛國、愛黨、愛人民、愛自然,從而培養學生多種優良的精神品質,將語文寫作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師的每一次指點、評論,都是對學生寫作能力和品德素養的一次升華,能夠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三觀,正視自己的人生發展。
三、高中語文演講教學德育滲透策略
在高中進行演講教學,就是課前演講三分鐘,利用每節課之前的一段時間,讓學生通過演講的形式鍛煉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膽魄和個性,同時也能有效健全學生的知識范圍和健康人格。三分鐘演講所涉及的內容直接掛鉤日常生活、事件等,所以,學生在聽其他學生三分鐘演講的過程中,能夠全情投入到別人所表達的內容中,也能從中汲取非常好的精神品質。例如,有的學生在講臺上講“我的媽媽”,講自己的媽媽是一個快遞員,工作在外風吹日曬,有時候還會有人不理解她的工作,甚至會莫名遭到投訴,希望媽媽在外能夠得到人們的尊重。學生在生活中對別人善良,也是希望換取別人對他媽媽的尊重。同時也表達了,社會中需要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總要有人去做某個社會角色,也許是你,也許是我,而勞動人民都值得尊重。這些演講不僅讓演講者的內心得到疏導,也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從演講中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從而提升品德素養。
四、高中語文課外教學德育滲透策略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不僅有課內的教學,也有各種課外的活動教學,課內與課外教學相結合,才能有效滲透德育。例如,教師可以固定每周五的語文課進行主題閱讀,同時下半節課作為集體討論時間,教師引導學生分享各自的閱讀心得,進行思想交流。目前,在課外閱讀課中探討了《民族魂》等篇章,同時也探究了很多中國的成語、神話故事,如臥薪嘗膽、精衛填海、刻舟求劍、水落石出、立地成佛等。這些故事中包含了我國的民族精神、文化、名人等,能夠警醒、勸誡學生,也能給學生相應的啟迪,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深厚的民族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對學生的人格、三觀、思想品德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不僅包含了大量的知識和技能,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不僅是知識的載體,也是進行德育滲透的載體。教師需要將語文文章中的德育思想滲透到課堂中去,有效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深挖素材,合理利用教學方法,做好高中語文教學的德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柯勝智.如何評價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效性———以高中語文學科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10):137-138.
[2]呂永晶.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策略探析[J].中國新通信,2020,22(11):169.
[3]祝高波.德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現代交際,2016(16):170-171.
作者:張愛梅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臨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