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教學學生審美素養培養加強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有重要作用。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文章皆是文質兼美的精品,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元素,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展示美,從而培養學生的發現美、欣賞美與表達美的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應秉持潛移默化、多元開放、層次性原則,在分析審美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究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有效策略。
關鍵字:高中語文;教材審美元素;審美情趣;學生審美素養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當前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尚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然而與此相應的現實則是:面對復雜多樣的文化內容和形式,中學生的審美辨別力不足,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學生的整體素養,同時,學生的審美創造力發展也受到了影響。很多學生有審美意識淡薄,審美水平較低的問題,直接表現就是學生不能自發地鑒賞語文文本,而多是在教師的要求下被動閱讀,不能發自內心地用文字表達個人情感,只會套作甚至抄襲,而不是發自內心地表達自我。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原則
(一)潛移默化原則審美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種形式。分析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其中的課文和相關練習雖以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為目的,但也極具審美感召力和情感感染力。教師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同時,可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表達、美的意境,在潤物無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多元開放原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策略不只一種,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持續摸索,在諸多方法中選擇最適合學情、最可行、最有效的一種。語文教學內容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內涵,學生對教材的體悟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因此在具體的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秉持開放性原則,在深入研讀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的基礎上,把握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散思維,尊重學生對教材的多元化解讀。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堅持多元開放原則,因材施教,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效率。
(三)層次性原則學生與學生無論是學習水平還是學習態度都存在差異,同樣,學生的審美能力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應將教學內容的難度控制在最低教學界限與最高教學界限之間,以使每個學生個體都有能力克服學習困難,掌握所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高中生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分析其學情,然后制定可望達成(在教師的指導下)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之后,教師就可以設計教案,對審美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要適時進行鼓勵,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安排課外輔導環節。總的來說,就是在語文審美教育中要堅持層次性原則,確保審美教育的有序、有效。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功利色彩濃厚在高考的影響下,似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拿高分,而學生暴露出來的知識和能力弱項只有在可能影響考試成績時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有的教師為了創新教學形式,在一節課中多次引入討論環節,雖然學生自始至終討論得熱火朝天,卻缺乏深度;還有部分教師刻意地追求教學內容的全面,結果卻顧此失彼,忽視了教學重點的突出和教學難點的突破,致使教學目標面目模糊。這樣的高中語文教學盲目追求教學形式的翻新,實則功利色彩濃厚,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只為考試服務。
(二)教師對教材處理的失當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關系密切。教材是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載體,其中蘊藏的審美教育元素直接影響著審美教育的方向。入選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飽含教材編寫者的匠心,其審美教育價值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審美教育情況卻不盡如人意,部分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思想僵化,按部就班地設定字詞識記、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提煉主旨等環節,幾乎沒有給學生預留思考空間;還有些教師認為教學的唯一目的就是考試,因此其講課時只關注教材中能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內容,教學視野狹窄,教學方式單一,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甚至還有些教師直接把教材放在一邊,只憑教學經驗組織教學、設計習題,教學內容以習題訓練為主。可以說,這些教學方式不但無法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而且長期這樣教學還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三)審美教育呈現低俗化傾向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在落實中表現出了低俗化傾向,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不斷流失的詩性精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功利色彩淡化了文章的詩性,無論面對文學類文本,還是實用類文本,教師只知機械地講解知識,肢解了文章的藝術美感與意境美學,致使學生很難從審美的角度鑒賞文章。第二,教師美學素養的缺失。在教學任務的重壓下,教師的自由閱讀時間越來越少,而這也使教師在課堂上總是“來去匆匆”,無暇琢磨教學設計和實踐的審美功用,語文課堂的語文味也因此越來越淡。
(四)漠視學生的個性化審美體驗審美經驗是人在與對象的審美關系中,構成并評價審美對象的過程,這就決定了審美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主動性、創造性等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重要體現,是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依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尊重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甚至有教師強迫學生接受標準答案,禁錮學生的自由思考。這些錯誤的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因而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也無從談起。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感受美被選入語文教材的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內容極為豐富,不僅涉及自然知識、社會萬象,還蘊藏著動人的深情和深厚的哲理。這些作品不僅在藝術形式上相當完美,還有著極高的美學價值,學習它們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是開展審美教育的優質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審美教育元素,讓其審美教育作用得以充分發揮,觸動學生的情感,進而觸動其思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審美教育。美的傳達是借助美的形象與情感實現的,作為課堂審美教育的組織者,語文教師要站在美育的高度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美。比如教學古典詩詞時,教師不僅要通過介紹相關社會背景與歷史事件讓學生明確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還要帶領學生共同探究作者在創作時的情緒是否有所變化,這種變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從而讀懂作品背后蘊含的社會思潮與個人思緒,進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深化審美體驗。
(二)培養學生鑒賞美審美活動要從對事物的直接感受切入。教師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針對學生感官的審美訓練,培養學生借助相關文字來感受作者描述的色彩、聲音等形式的美。很多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會借助色彩等來表達情緒,比如魯迅的《藥》的結尾部分,“半白的頭發”“幾點零星的青白的小花”“支支直立的枯草”“鐵鑄一般的烏鴉”等一系列冷色調事物的描述,共同烘托出悲劇的氛圍。學生必須能夠感知文中這些帶有色彩的描述,并將作者描繪的場景轉化成一種極具畫面感的繪畫作品來鑒賞,才能真正讀懂作者的創作意圖。
(三)培養學生想象美、表達美審美離不開想象力,學生如果缺乏想象力將難以感受美,更不要說去鑒賞美、表達美。文學作品中存在很多空白,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要發揮想象填補空白,才能真正品味作品的美。比如在教學莫泊桑的《項鏈》時,針對結尾處“唉。可憐的瑪蒂爾德,不過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頂多值得五百金法郎!……”中的省略號,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瑪蒂爾德知曉真相后的狀態和舉動,并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在想象中接受審美教育。語文是高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必修課,更是一個完整的美學系統,從教學內容來看,它吸納了古今中外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學佳作,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人群的審美理念,內容豐富,意義深遠,表現出多層次、多要素與多結構的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程標準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審美元素,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展現審美教育內容,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感受美、鑒賞美、想象美,并最終能夠表達美。審美情趣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點之一,語文教師應對標這一要求,使我們的學生能在生活和學習中發現美、感知美、欣賞美、評價美、創造美、升華美。
參考文獻:
[1]仝芳.高中語文審美素養培養教學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
[2]馬小嬌.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8.
[3]俞振元.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7(2).
[4]杜潤青.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J].語文教學之友,2015(8).
[5]楊通知,田海洋.語文核心素養的含義、特征與培養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1).
作者:曹銘珍 單位:廣東高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