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語文古詩文文學史觀的實踐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不斷的深入,構建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文文學史觀的實踐路徑,首先探討了構建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古詩文建構文學史觀的意義;然后分析了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古詩文建構文學史觀的策略;最后對全文進行了總結。旨在與同行進行業務交流,不斷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助推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古詩文;文學史觀;實踐路徑
自古文史不分家,當今同為人文學科,二者的關系仍舊密不可分。隨著新課改的趨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出現了更多的交叉和滲透,跨學科教學已成大勢所趨。我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化需要代代相傳,眾多學科中,語文的傳承作用舉足輕重,當然,歷史文化知識之于語文學科也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材中經典的文學作品、作家生平事跡、創作背景等等,每一方面都與歷史息息相關,將歷史文化知識適當地、適時地滲透于五年制高職語文的教學實踐中,除了可以彌補歷史課的缺憾,還可以發揮歷史文化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促進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文史交叉與融通的方式,發揮歷史文化知識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古詩文建構文學史觀的意義
1.課堂教學以歷史文化知識導入,可以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習的興趣
很多歷史知識本來就具有故事性,通過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導入,也是教師充分利用歷史知識的有效途徑。比如在學習《鴻門宴》這一課時,里面就涉及眾多歷史人物、歷史典故和故事、古代文化常識等歷史文化知識,教師可以以《霸王別姬》的歌曲引入,進而提問歌曲中的“我”“你”分別指的是誰,這必然會調動學生積極性,答案對他們來說不難,然后教師總結:這首歌是作者根據項羽的《垓下歌》和虞姬的《和項王歌》改寫而成的,從而引入“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的故事,并讓學生帶著“項羽為什么走向失敗”的疑問,去《鴻門宴》中尋找答案。再如蘇洵的《六國論》,涉及秦滅六國的歷史,教師可以以蘇軾進京考試的故事導入,進而讓學生猜一猜蘇軾最后行的酒令是什么,學生必然會一下子來了精神,并且很自然去聯想與“六”有關的歷史故事,而之前的歷史基礎很容易讓他們想到“秦皇吞六國”的歷史,由此引出本篇課文,并且讓學生帶著“六國怎么會一個個被秦國滅亡”的疑問,去課文中尋找答案。這樣的一些設計符合學生的愛好特點,提高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豐富了歷史知識。
2.閱讀教學中恰當補充歷史文化知識,可以增加課堂趣味,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語言認知活動,需要通過揣摩語言去整體感知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走進作者內心,與作者對話,直至達到創造性閱讀。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學會聯系語境來揣摩語言。而在這其中,把握具體語境里時代背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名人典故等歷史文化知識對于促語文閱讀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比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最大的特色在于用典,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和感染力,全詞共用了五個典故,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所以就需要教師將“孫仲謀”“寄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貍祠”“廉頗老矣”五個歷史典故講解清楚,學生才能比較深刻地體會詞人所要表達的憂慮和悲憤。
3.寫作教學中適當地采用歷史文化素材,可以增強寫作興趣,開闊學生視野
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直是薄弱環節,一寫作文,學生就頭大,感覺無話可說,如何提升他們的寫作能力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其實關鍵問題在于他們平時不注重積累,缺乏素材,基于此,在作文教學中,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你最欣賞的作家”“你最欣賞的歷史人物”等,先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然后引導學生積累素材,歷史文化類的材料和資源還是很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來,多少志士仁人以國為重,臨危不屈,前赴后繼,這些人的故事就是寫作的好素材。比如展現愛國時,就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杜甫等歷史素材;展現自強不息時,有臥薪嘗膽的勾踐、有“慘遭宮刑,忍辱負重,仍成《史記》”的司馬遷等素材。如果學生注重歷史知識的積累會掌握大量的寫作素材,使文章有話可說,同時立意組材能力也會有相應的提高。近年來要求教育青少年傳承、保護中華優秀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新課改背景下,加強“歷史文化”類作文的寫作訓練也是很有必要的。
4.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利用歷史文化知識,可以拓展學習空間,提高學生素養
當今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除了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還要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等,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高中語文教學應具有更開放、廣闊的視野,大力拓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空間,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的自然、歷史、人文等活動資源,構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情境,有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其中,歷史文化類的資源就是可以充分利用的一部分,可以把歷史文化資源作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極好內容,尤其是歷史人物對本地意義深遠,所以這個資源就可以轉化為活動資源,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他們可以采訪本地老居民、旅游管理部門,并且實地去考察了博物苑、紀念館等人文景觀,還上網查閱圖片、書籍、故事、詩聯等,通過這些形式,學生對歷史名人有了深入了解,同時也了解了家鄉的歷史。這樣的實踐活動積極開發了當地的歷史人文資源,豐富了語文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豐富有趣的實踐機會,激發了他們語文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落實了傳統文化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古詩文文學史觀的構建策略
1.語文教師應加強自身建構
文學史觀的素養在培養學生文史興趣的過程中,老師本身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起著啟蒙引導、循循善誘的作用。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雖然沒有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對課本中所涉及的文史要有一定的理解。作為語文老師,要從思想上改變傳統的觀念,不要只是為了教書而教書,而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生搬硬套教學資料,而是能夠把一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歷史典故講明白,把課講得生動形象,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注意培養學生的文史素養,提高他們的文史興趣。
2.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歷史知識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教授古詩文的語文必修知識時,還應闡明清楚文章的歷史發展脈絡,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識,把作者和人物事件放在歷史發展的大環境中,啟發學生思考,與作者產生共鳴,比如在學習<鴻門宴>這篇課文時,向學生講述鴻門宴的歷史背景,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劉邦先破咸陽而稱王,項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奪下函谷關。欲殺劉邦而后快,劉邦見勢不妙立即前往項羽鴻門營地賠罪項羽設宴招待,這就是鴻門宴的由來背景。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善于把語文教學與歷史背景知識積極地滲透并融入起來,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情趣、拓展學生視野、豐富課程內涵、增加教學厚度,而且有利于不斷地提升教學質量。
3.通過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文史興趣
隨著科技的進步,教學方式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由傳統的板書教學演變成現在便利的多媒體教學。我們在享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要思何才能讓科技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而不是僅僅減少我們教學的勞累。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多媒體很好地將聲音、圖像動態地結合起來,避免了傳統板書的死板。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多媒體來激發學生的文史興趣。一般意義來說,學生對動態影音的興趣要大于枯燥的課本。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穿插加入一些影音資料,達到培養學生文史興趣的目的。
4.開展課外活動激發文史興趣
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語文對于學生自身的情感意志、智力情商有著深刻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幫助學生培養文史興趣。作為高學生,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好勝心,因此,競賽就是一種適當的培養學生文史興趣的課外活動,比如,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組織成語典故知識競賽,在競賽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了成語本身意思,還懂得了成語所蘊含的歷史典故,明白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文史興趣。
三.小結
總之,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到文史結合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結合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不斷總結文史結合教學經驗,探求優化高中語文教學的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把學生培養成文學歷史素養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金星.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文史結合[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5(6).
[2]康畢華.淺議歷史知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3]金滿銀.歷史文化知識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芻議[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4]季華.略談“文史結合”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現代語文,2008.
[5]劉思勤.中學歷史知識對語文教學的輔助.中國校外教育,2012.
[6]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07)
[7]呂思勉述,黃永年記:呂思勉文史四講[M].中華書局.2013(09)
[8]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04)
作者:孫景云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