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高中課程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畢業論文是大專會計專業臨畢業必修內容,也是五年制大專學習中對學生重要學習能力的考核。五年制大專旨在培養綜合能力較強的技術性人才,因此,為提高其畢業論文寫作能力,要以科學的寫作指導策略,指導學生完成論文寫作。下文針對五年制大專特點,分析如開展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指導策略。
關鍵詞: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問題
五年制大專為“理論加實踐”模式,通過高中課程學習后,進入高職專科課程學習,最后通過畢業論文寫作后,獲得高等學校畢業學歷[1]。對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而言,畢業論文寫作是學科建設實踐的重要環節,但是,畢業論文需要合理選題、搜集資料、擬定大綱、寫作并完善稿件等,五年制大專學生首次接觸,其寫作能力不強、缺乏專業知識歸納能力,且教師對其論文指導不到位,畢業論文指導情況并不理想。因此,下文對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現狀及問題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
一、五年制大專
五年制大專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及專項技能,學生以“理論加實踐”模式,打好理論基礎后投入實踐,以此提高學生實踐化能力,為企業輸送急需的專項人才的。而對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而言,其主要為企業輸送掌握核心技術的會計人才,學生在學校中接觸真實的項目,可和企業崗位對接。但是,就畢業論文寫作而言,大多數五年制大專開設此內容時間不長,學生對畢業論文不熟悉,且教師沒有針對五年制大專學生特點展開指導,導致實際指導效果不理想。
二、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現狀及問題
當下,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集中在學生即將畢業前,學生最后學年不僅要完成專業課學習,還要參加期末考試,甚至還要忙于和企業對接,部分學生準備專升本,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準備畢業論文,導致論文質量普遍不高。學生經過五年時間的學習,對會計專業知識、技能熟練掌握,具有從事相關工作大局經驗。但是,在專業課學習中,教師注重講解理論概念,未重視學習方法的講述,導致教學未達到對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目標。學生課堂上以筆記為主,考試完后放棄筆記,一味機械化學習,缺乏理論分析,無法培養其創新精神及科研素養[2]。將來在畢業論文寫作中,也容易遇到多方面困難。例如,學生無法按時完成論文、無法找到合適參考資料、不清楚論文所有要求等等。
摘要:畢業論文是大專會計專業臨畢業必修內容,也是五年制大專學習中對學生重要學習能力的考核。五年制大專旨在培養綜合能力較強的技術性人才,因此,為提高其畢業論文寫作能力,要以科學的寫作指導策略,指導學生完成論文寫作。下文針對五年制大專特點,分析如開展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指導策略。
關鍵詞: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問題
五年制大專為“理論加實踐”模式,通過高中課程學習后,進入高職專科課程學習,最后通過畢業論文寫作后,獲得高等學校畢業學歷[1]。對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而言,畢業論文寫作是學科建設實踐的重要環節,但是,畢業論文需要合理選題、搜集資料、擬定大綱、寫作并完善稿件等,五年制大專學生首次接觸,其寫作能力不強、缺乏專業知識歸納能力,且教師對其論文指導不到位,畢業論文指導情況并不理想。因此,下文對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現狀及問題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
一、五年制大專
五年制大專重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及專項技能,學生以“理論加實踐”模式,打好理論基礎后投入實踐,以此提高學生實踐化能力,為企業輸送急需的專項人才的。而對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而言,其主要為企業輸送掌握核心技術的會計人才,學生在學校中接觸真實的項目,可和企業崗位對接。但是,就畢業論文寫作而言,大多數五年制大專開設此內容時間不長,學生對畢業論文不熟悉,且教師沒有針對五年制大專學生特點展開指導,導致實際指導效果不理想。
二、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現狀及問題
當下,五年制大專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集中在學生即將畢業前,學生最后學年不僅要完成專業課學習,還要參加期末考試,甚至還要忙于和企業對接,部分學生準備專升本,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準備畢業論文,導致論文質量普遍不高。學生經過五年時間的學習,對會計專業知識、技能熟練掌握,具有從事相關工作大局經驗。但是,在專業課學習中,教師注重講解理論概念,未重視學習方法的講述,導致教學未達到對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目標。學生課堂上以筆記為主,考試完后放棄筆記,一味機械化學習,缺乏理論分析,無法培養其創新精神及科研素養[2]。將來在畢業論文寫作中,也容易遇到多方面困難。例如,學生無法按時完成論文、無法找到合適參考資料、不清楚論文所有要求等等。
摘要:高中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是推動地理學習方式變革的關鍵舉措,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高中地理實踐活動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質量低效等諸多問題。本文在厘清地理實踐活動與地理實踐力的概念、優化地理實踐活動實施流程的基礎上,從載體設計與架構、操作要義等方面提出地理實踐力培育策略:活動項目化以助推地理實踐力的精細化培育、活動基地化以激活地理實踐力的最優化培育、活動課程化以保障地理實踐力的精品化培育、活動測控化以完善地理實踐力的一體化培育,進而構建一個相互關聯、互為促進的地理實踐力培育體系,實現系統化、整體性推進地理實踐活動的實施,以取得地理實踐力培養成效的最優化,真正實現“著地”學習地理的方式轉變,使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真正“落地”。
關鍵詞:地理實踐活動;地理實踐力;實施策略
一、地理實踐力的內涵闡釋與架構
1.地理實踐力的內涵闡釋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在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它包含兩個層面的意蘊:一是地理實踐活動的技能和方法,即行動能力,它主要包括觀察與觀測事象的能力、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發現與探索問題的能力、設計與實施活動的能力、反思與創新學習的能力、制作模型與圖表的能力,以及文獻研究能力、參與表達能力與論文寫作能力等;二是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科學精神和意志品質,科學精神主要包括理性精神、求實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獻精神和創新精神;意志品質主要包括獨立性(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持性(堅忍性)。[1]2.地理實踐活動的流程架構地理實踐活動的實施就是將活動計劃、活動內容、活動設計、活動評價等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培養地理實踐力的必由之路。活動開展的基本流程主要由“三階(段)五步(驟)二十一項(細則)”構成(見圖1)。不同的實踐活動具體操作流程雖有差異,但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基本大同小異。
二、地理實踐力培育的策略與實踐
1.活動項目化,助推地理實踐力的精細化培育碎片化的活動往往松散無序,既不利于活動目標的實現,也不便于對活動過程實施有效的管理與協調控制,而“項目化”則能有效地改變這一局面。(1)活動項目化的設計活動項目化是指一個地理實踐活動從過程、活動和目標三個方面將其設計成一個項目,任何一個獨立的活動均可成為一個(子)項目。同時一個個子項目,可通過重組與整合,構成一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大項目(項目群),通過項目的實施與完成最終達成項目目標。本文的“活動”特指地理實踐活動,它主要包括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調查、地理實驗、地理制作等。活動項目化目的在于厘清活動開展的必要性,避免“為活動而活動”現象的發生;強化活動的協調與控制,為確保各項活動按計劃執行而進行監測,并能及時糾正各種偏差;有效地實施動態化的項目管理,覆蓋項目的啟動、計劃,到項目的執行、控制,以及結束后的考評等。(2)活動項目化的實踐操作活動項目化可采用“五步法”操作來完成(見圖2)。第一步,根據課程標準及其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立足于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選擇活動方式,確定活動項目。第二步,對項目進行評估,主要包括活動的必要性分析和項目實施的條件分析,如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項目開展的資源條件、項目實施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以及需要準備哪些基礎性資料或設備工具等。第三步,制定項目計劃,主要圍繞為何做、做什么、誰去做、何時做、花費多少等方面做出周密的安排,從而保證項目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用盡可能少的成本和盡可能高的質量完成目標。制定項目計劃是項目管理的關鍵過程,是決定項目實施成敗的關鍵。第四步,項目執行,主要包括項目參與各方的溝通與協調,對項目的進度、成本、質量、風險等進行監測和控制,尤其突出的是質量管理與安全風險的管理。第五步,在項目進行中和項目結束后,對項目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多元化的綜合考評,并為下一個項目的實施提供意見與借鑒。
2.活動基地化,激活地理實踐力的最優化培育活動僅限于課堂或校園內開展,雖說活動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但制約了地理實踐力培育的路徑與空間,基地的開發與建設不僅使活動有支撐可落地,更拓展了地理實踐力培育的新空間。(1)活動基地化的設計基地本質上是一個擁有活動資源的場所,它可以是校園、專用教室、校園天文臺、氣象站,校外的河流、山川、工廠、農業園區、商業區、科技館、博物館、主題公園、地質公園等地點。所謂的“基地化”,就是將活動落到“實處”,與基地對接,使實踐活動擁有一個安全穩定的實施場所。活動基地化目的使活動的開展有一個安全可靠的活動場所,結合基地所擁有的實踐活動資源,最大效度地發揮其育人價值,尤其是課堂教學難以達成的實踐力培育這一素養追求。(2)活動基地化的實踐操作首先是選擇基地。根據地理實踐活動類型和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以及基地具備的教育環境與條件,選擇活動開展的基地。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強調的是基地的安全性與典型性。其次是改造基地。根據地理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學習需要,通過學校與基地的對接,在充分利用基地資源和對原有設施不造成破壞的前提下對基地進行適當改造,使它能更好地成為實踐活動開展的場所。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強調可操作性,基地需滿足學生能親身參與、動手操作,尤其強調“學生的操作”,甚至是“全程可操作”。最后是運用基地。活動的內容與形式、能力的培養方式應該多樣化,要把合適的地理實踐活動放到合適的基地去開展,利用基地可觀測、能體驗的真實情景的優勢,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把基地利用好,切實提高地理實踐活動的實效。
摘要:地理教師是地理課程實施的主體和關鍵。為了實施《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地理教師需要完善學科知識、學科課程與教學知識,提升地理教學實施能力、地理教學評價與命題能力、反思與發展能力,堅定學科信念和增強自我信念。
關鍵詞: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教師;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信念
為了深化高中地理課程改革,教育部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作出較大修訂的《課程標準(2017年版)》,勢必對高中地理教師產生很大的挑戰。地理課程改革的實施效果,取決于地理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水平和執行能力。可以說,地理教師是地理課程實施的主體和關鍵。那么,《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地理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哪些突出的要求呢?明晰這一問題,有益于地理教師更充分地認識《課程標準(2017年版)》,審視自我,明確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向。
一、新課標對地理教師專業知識的要求
(一)完善學科知識
1.理解地理核心概念和地理知識體系《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的前言部分指出:“學科課程標準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1](P4)雖然《課程標準(2017年版)》并沒有以學科大概念來構建地理課程內容體系,但依然強調主要概念的重要性,如“教科書內容的選擇應該圍繞有助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概念和關鍵能力展開”[2](P51)。地理教育界目前尚未對地理學科的主要概念展開深入的研究,筆者通過知網和讀秀檢索的結果顯示,“地理的主要概念”一詞較早見于1992年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指出:“學習地理的一些主要概念有:位置和分布、地方、人與環境的關系、空間的相互作用、區域。”[3]筆者根據《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此句的英文原文,認為這里談的主要概念就是核心概念。地理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地理學科中心位置、具有較強統攝力和廣泛解釋力的概念。它是組成地理學科課程的關鍵概念,是構成地理學科知識體系的節點。[4]地理教師不僅需要了解中學地理課程中的地理核心概念都有哪些,理解這些地理核心概念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而且需要思考在地理教學中如何發揮這些地理核心概念的較強統攝力和廣泛解釋力。如果地理教師能夠基于地理核心概念搭建起中學地理的概念體系,就表明該教師具備較高的學科素養。地理知識體系是由一系列地理名稱、地理概念、地理景觀、地理數據、地理特征、地理因果關系、地理原理等內容組成的系統。地理教師需勝任構建地理知識體系這一重要任務。《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高中地理課程采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基本框架,在課程類別上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并且強調“選擇將地理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成績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生,需要修習選擇性必修全部3個模塊的內容”。[2](P7)由此,地理教師需要特別重視必修課程內容與選擇性必修課程內容之間的銜接,需要深入學習《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認真研讀地理教科書及其教師教學用書等文獻,來構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能夠清晰明了某個知識在整個地理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和意義。2.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課程標準(2017年版)》非常重視地理思想和地理方法,如在課程性質部分談到:“高中地理課程內容反映地理學的本質,體現地理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P1),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中強調:“確定具體任務時要突出地理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的運用。”[2](P45)可以說,引導學生運用地理思想和方法觀察周遭環境和解決地理問題,是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生只有掌握了地理思想和方法,才會對地理學科有更深的體悟。對此,地理教師首先要掌握地理思想和方法的相關知識,領悟地理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價值,挖掘地理教科書中地理思想和方法的體現形態,探索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地理思想和方法的策略。
(二)更新學科課程與教學知識
[摘要]大學物理作為理工科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學科交叉發展的大背景下,不僅是物理學專業的入門課程,同時對非物理專業學生的專業課程學習起著鋪墊作用。通過該課程的學習,重點培養學生從物理學角度提出問題,靈活運用物理學知識分析問題,提升使用物理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適應社會需求的教學目標,這也符合新時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通過總結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體會,圍繞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創新性,增加學生的自學能力,探討提高本科生自主學習及學以致用能力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大學物理;課堂模式改革;自學;創新能力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2007年教育部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主要是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滿足國家和社會對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創造型人才的需求。隨后,教育部相繼實施了一系列項目和計劃,如2015年,教育部啟動“雙一流”建設;2019年,啟動“雙萬計劃”。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旨在突破傳統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順應社會時展的需求,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從而打破社會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緊缺與國家面臨的經濟轉型之間矛盾的窘境。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與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任重而道遠。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下,學生表現將作為教學成果的評量依據。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進一步推動相關專業的工程認證工作,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確保學生掌握必備的近現代物理學知識體系,提高其靈活使用物理工具解決相關工程問題的能力,加強思維方式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全國各大理工類院校對大學物理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索與嘗試。
而課程體系的改革由于與學生培養質量直接相關,成為課程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隨著現代科學技術與工業應用的飛速發展,涉及到物理技術的高科技產品日新月異,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使大學物理類的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和豐富。廣東工業大學是地方高水平工科學校,秉持“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的教學方針,肩負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企業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依托廣東地域優勢,服務廣東發展是我校辦學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標。在增長方式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要求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是時代的要求,更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探索具有廣東特色、適應廣東發展要求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這是對學生個人的負責,更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擔當。人才的培養在于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對于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必須經過目標設定、嚴格討論和科學設計。采用先進的軟硬件設施引導學生的興趣,并注重開放性、創新性、包容性,從而形成綜合、科學的完整課程體系。全面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科學態度、專業技能的培養,對學生獨立思考、靈活運用、創新能力以及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培養,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知識體系、優秀的創新創業精神和良好的實踐能力,并進一步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學質量的衡量標準,完善教學質量和監控體系,最終滿足人才市場對畢業生知識多元化、能力專業化的要求。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逐漸成為被廣泛關注的社會現象。在招聘市場,許多單位采取不同的方式限制應屆畢業生的入職比例,究其原因無非是企業需要額外增加重新培訓的成本。而在企業看來,這項工作本應是學生在其畢業前就完成的。
當前的教育體制多以教育投入作為衡量標準,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相應的教育產出,這使得產、學、研嚴重脫鉤,培養出的學生與企業的需求相差較大。從我國目前的人力資源分布看,學術型人才嚴重過剩,而應用型人才又極度緊缺,從而導致一方面學術人才嚴重過剩;另一方面產業轉型升級又缺乏相關人才,究其原因還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雖然此前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想要打破這一矛盾局面,如“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但收效甚微,因為即便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受限于軟硬件設施、教學模式以及企業合作困難,實施該計劃的院校很難完整、切實地執行。學生從理論到工程的綜合運用素質以及適應能力相對較低,使得學生的就業缺乏競爭優勢化,這對當今的高等教育模式帶來嚴峻的挑戰。如何有效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并使其符合社會和企業的需求?關于這個問題,國內外專家也做了大量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社會對人力資源的要求一定會傾向于理論與實踐的綜合,而產業技術含量越高,資本越是密集化,社會分工越是精細,并且最終對勞動力的排斥越大;因此,高等教育要更加注重對在校大學生創新、實踐、適應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并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直接渠道。
高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高校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來設計課堂形式和內容成為關鍵問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課程教學仍然是“講課+考試”的模式,偏重理論知識的解析,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實踐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的鍛煉。在以教師為核心的“單向輸出”課堂中,學生難以養成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課堂上缺乏老師及時的引導與激勵,容易導致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積極性不高、參與感不強的情況,極大地限制了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能滿足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現實需求。以筆者講授的大學物理課程為例,課堂采用的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基本沿用了中學階段“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簡單地依靠老師的“單向輸出”,很大程度上磨滅了學生們對實踐性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課堂也缺乏生機。目前的課堂教學一般使用多媒體設備,多媒體提供的圖像直觀清晰,信息量大;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學生上課走馬觀花,不容易把握重點,大量公式的推導用多媒體演示容易導致速度過快,只有少同學能跟得上老師的節奏,而大部分同學可能聽起來吃力,進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松懈等現象。如何在兩個45分鐘的課堂里持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讓學生跟上老師的節奏,是一個需要好好研究的問題。大學物理是我校理工科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從物理學角度提出問題,運用物理學方法分析問題和使用物理學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學物理是大部分專業后續專業課程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課,也是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基石課程。本論文總結筆者在大學物理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結合香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圍繞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和創新性,增加學生的自學能力,探討提高本科生自主學習以及學以致用能力的具體措施。大學物理作為理工科專業的骨干課程,理論性和系統性強,學生需要掌握的概念、理論和方法較多,對這門課程掌握的熟練程度會直接影響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大學物理課程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所涉及的領域發展快,但面臨課時量少的問題。其優勢是在原來高中物理基礎上加深,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定律跟高中物理差不多,在空間維度和運動的復雜性上有更高的要求,包括從標量到矢量的計算、從一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轉變,以及運動方式從線性到曲線,都需要運用大學數學中的建模和微積分思想,從而實現高中課程到大學的飛躍。充分結合這個優勢和目前大學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是非常必要的。為了讓每堂課都處于活而不亂的氣氛當中,要求教師對所教課程熟悉,提前備課,擬好問題,并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提前做好準備。其次,要求學生做好預習,不僅預習課本,還要查找其他資料。如何使預習不流于形式,教師布置學生預習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通過合適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目前大學物理課程的學時已壓縮至48學時,要使學生在短學時中充分掌握課程內容有一定難度,所以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和當前大學物理的特點對教學內容和方法做一定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