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高職課程改革現狀及實施瓶頸
1.師資力量薄弱,實訓設備陳舊落后。
首先,師資力量方面。高職院校師資實力目前較為薄弱,普遍存在職業水平不高,實戰經驗相對缺乏,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缺陷。雖然許多學校建立了系列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的制度,但由于時間及精力有限,且教師實踐崗位受到約束,加之部分教師是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師資力量未能得到本質性的提升,無法更好地匹配教學。其次,實訓設備方面。高職院校普遍存在各專業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學校領導重視程度有偏頗,多數專業校內實訓中學生使用的是過時甚至淘汰了的設備。而教學設備的更新非常迅速,學生畢業工作后,接觸的都是最先進的設備和儀器,操作起來自然無所適從。
2.部分教師課程改革及實施的積極性不夠。
高職課程改革遭遇瓶頸,老師自身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問題突出表現在部分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不夠,甘當課程改革的旁觀者,加之高職老師工作量大、大班上課現象嚴重,使課程改革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第一,許多老師受自身學科教育經歷的局限,常年堅持傳統式教學,習慣按照固有的模式教學。現今突然要求他們轉變思維體系,實施新的教學模式,無疑是一件艱巨漫長的洗腦工程。第二,與本科學校相比,高職老師的工作量繁重,加上大班、合班上課現象普遍,成為影響課程改革效果的一大阻力。教師上課時面對眾多學生,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還要擔任管理者的角色,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第三,職業教育對教學組織的要求更高,需要老師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實訓教學。如果班級規模過大,教師無法實施這些前沿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只能停留于公開課,無法常態化。
3.課程改革實施過程教師難以把握,達到預期效果困難重重。
下面以現階段普遍而廣泛采用的項目教學模式為例進行分析。第一,項目課程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教學模式,其中相關理論知識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比較強。項目教學實戰性強,其實施過程并不容易把握,每一門課程會牽涉許多領域知識,部分教師在設計當中,固有的知識體系被打亂,重新整理后未必能夠形成符合學生學情的最佳學習方式。由此可見,部分老師在項目教學中很難把握好尺度,加上學生的個體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倘若單憑一兩個項目課程,難保學生能夠完全掌握專業技能。第二,實施過程中,學生很難完成項目課程的各項要求。大部分學生習慣了灌輸式教學,個人的主動性不高,能力發揮受到限制。同時,教師為了達到項目課程的教學效果和目標,必須設計一系列的項目來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去完成。高職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學生整體素質不高,長期將學生的業余時間“霸占”,必然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
二、高職課程改革的前提
徹底轉變思想,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這是課程改革的前提。筆者認為,“以學生為中心”來構建高職課程真正體現了高職課程的新視角,它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關注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和對未來職業的適應度。課程本身應該是一個動態的實施過程,但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的角度看,“以學生為中心”課程模式的創建,都為高職教育課程建設提供了新的框架,其最根本的意義在于著眼于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首先,課程開發源自于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將學生的社會發展需求與個人發展需求整合,同時注重了對學生在現實社會和未來世界可能面臨問題的應對,使高職教育真正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其次,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在于自身對知識的自覺探求。“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課程轉變了教師唱主角的傳統教育理念,在教學內容上尊重學生對知識的自我選擇及建構,學生的主動性和主導地位得以提高。最后,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尤其強調師生的互動。“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實施的前提是無論在課程的開發設計還是課程的實施、評價階段,均離不開師生的鼎力參與和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充分消化理解課程教學內容,解決傳統課堂教學的難題,拓展課程教學的深廣度,從而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有助于改善過去課程體系學科性主導、職業遷移能力不強的問題。
三、高職課程改革的實施對策
針對上述高職課程改革普遍存在的問題及遭遇的瓶頸,作為一名在高職學校工作多年的一線教師,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及研究認為,今后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有效的實施對策,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1.充分利用和改善教學硬件設備。
高職教育課程改革,必須有一定的教學設備作為支撐。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條件,實現二級學院設備資源共享的同時,充分利用校內相關實訓場所作為學生校內實訓基地,促進學生個人能力的提升。同時,先進的教學設備無疑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學校應科學地制訂教學設備資金投入計劃,健全高職學校教學設備管理機制,提高和加強教學設備的使用率,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務于實踐教學。
2.全面提升高職學校師資水平。
一是重建知識體系,及時更新知識。高職教師必須構建縱深拓展的博與專結合的知識體系,成為“博+專”的新型高職教師。要具備與高職教育相匹配的能力,具備對自身知識重組與更新的能力,具備創新意識與能力,以滿足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需要。高職教師還應該具有運用現代先進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單純傳遞信息知識的繁雜工作中解脫出來,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引領學生思索問題、剖析問題,具備創新能力。另外,教師具備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能力也尤為重要。信息大爆炸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與技能的貶值迅速,這就決定了高職教師應利用各種手段,不斷地更新知識,與時俱進,讓學生掌握最先進的專業知識。二是注重教師實踐操作水平及能力的提升。高職學校老師應充分利用校內外培訓、教學觀摩、信息化教學比賽等各種途徑鍛煉自己,提升自我,不能只做紙上談兵的高學歷者。依照各自的不同專業特點,注重選擇中小微型企業作為老師調研、掛職鍛煉和實習對象,清楚企業運作流程,了解企業文化氛圍以及企業的管理理念。只有親身經歷了企業實踐,教師才能真正把握社會對畢業生的素質及能力的需求,才能使自己所講授專業課程與相關的職業特性掛鉤,才能有目標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使之更具職業特點。在這樣的前提下,職業學校教師的職業聲望才能得到維護,從而贏得社會廣泛尊重及認同。
3.建立教師參與課程改革及實施的系列激勵機制。
第一,引進系列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學、規范的管理方法和規章制度,樹立起強烈的競爭意識,促使教師在壓力與動力并存的形勢下,充分調動積極性與創造性。一是嚴格實施“能進能出”的教師聘用制。從聘用制實施之日全體教師均實行聘用制,所有教師均嚴格履行每年度一次的競聘上崗,學校嚴格執行各項考核制度,憑考核結果決定教師的待遇以及下一年度是否續聘。二是完善教師考核制度及獎懲制度。考核主要指教師各項工作的考核,包括教師在育人、教學建設及科研方面的情況。其中,教學建設工作包括課堂教學、課程改革、教材建設等各個環節的工作任務。依據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獨特性,校內外實踐教學環節理當成為衡量高職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高職教育課程改革主導人員是教師,學校建立上述系列激勵機制是為了保障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實現良性循環。第二,適當減輕教師的課時數,對致力于課程改革的教師的工作進行量化。學校應酌情考慮減輕實施課程改革的教師的課時數,同時將教師在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占用的業余時間折合成一定的工作量,激勵教師課程改革的積極性,進而帶動其他專業教師主動投入課程改革。
4.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模式與方法。
只有建立適應高職課程改革的有效教學模式,才能獲得更大的突破。第一,運用“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分小班進行教學。運用工學結合、項目引導、教室與實訓地點一體化等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把死板的教學模式,通過老師教、學生學以及任務或者項目的實施一氣呵成。一體化教學中實施小班教學,壓縮班級規模。每個班級至少要壓縮到40人以下,否則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愿望可能只會是空中樓閣。小班化教學對職業教育來說是一項難度較大的改革,因為班級規模縮小意味著要多投入一倍的辦學資源。我們不能因為意識到了改革的難度而卻步,因為它是當前影響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癥結之一。第二,交叉綜合運用項目引領、案例解剖、情境模擬、角色體驗法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結合受教育者的個性心理特征,充分運用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還課堂主體為學生,寓教于樂,張弛有度,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緩解整個學習的壓力。
5.建立合理的學業考核評價體系。
學生學業考核評價體系是一種價值判斷活動,建立一個公正客觀、全面合理的學生學業考核評價體系是實現價值判斷的根本任務。一是評價是一種雙向活動,拓展評價主體,形成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評價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體系,有利于彌補因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帶來的缺陷,確保評價的客觀性與公正性。二是考核評價應提高過程評價比重。學生學業考核評價單憑最終結果定論是有失偏頗的。重視與強調對過程的監測,重視學生出勤、課堂狀態、作業情況、小組實訓、活動中個體表現等各項指標的考核,才能準確判斷學生知識、技能等綜合能力。三是評價形式豐富靈活。評價手段與形式應多樣化,要以學生為本,運用課堂論證演示、課程設計、課堂展示等形式,開卷與閉卷結合,提高評價的質量和可信度。評價中要體現評分制與評語制相結合,這樣的方式既能實現學業考核評價目標,又能引導學生重視自身的全方位拓展,從而實現高職學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
作者:張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