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型城市建設中高職教育定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創新型城市建設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戰略舉措。創新型城市建設必須構建城市創新系統,而技術創新是構建城市創新系統的核心。技術創新通常是指與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的開發研究及其商業化應用相關的經濟技術活動。從技術創新的過程來看,技術創新是一個研發技術向商業化應用轉化的過程,這種轉化過程一般需經過以下三個主要環節:
(1)基礎性科學研究,它是技術創新的基礎和源頭;
(2)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它是技術創新的中間環節;
(3)研發技術的商業化應用轉化,即將研發新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趨勢的產品;最后這個環節也是技術創新過程的最為關鍵的環節,研發成果在這一環節中真正轉換為現實生產力,這一環節的轉化的質量和效率最終決定技術創新的質量和效率。正是基于技術創新過程的環節性,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人才需求也有層次性。對應上述技術創新的環節,技術創新過程同樣需要三種類型的科技人才:
(1)學術型人才。學術型人才主要在大學或大型科研機構基礎科學研究,探索自然規律和科學原理;
(2)工程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主要在企業研發機構進行應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把基礎性研究中的自然規律和科學原理進行設計、規劃、決策轉化成相關技術;
(3)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主要在企業生產管理一線從事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和轉化,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趨勢的現實產品并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對產品進行持續改進優化。創新型城市建設對三種人才的需求數量結構呈金字塔型分布,學術型人才的需求數量最少,工程型人才的需求數量居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數量最大,成為技術創新所需科技人才的主體。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在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市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城市技術創新、加速城市科技成果轉換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隨著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深入推進,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還會持續增加,既給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的高職教育帶來了良好發展機遇,也給高職教育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二、高職教育在城市創新體系中的功能定位
(一)培養高技能人才,加快創新技術的商業應用轉化
城市創新體系的建設成效最終要用創新技術的商業化應用轉化率來衡量。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是加快城市創新技術向商業化應用轉化的重要保障。高職教育培養的大批具有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藝的高技能人才,是城市產業鏈提升和產業升級的人力資源保障,是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提升城市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保證。高職畢業生已經成為城市經濟建設、企業技術進步的技能型人才資源基礎;高職院校已經成為區域、行業乃至國家社會經濟戰略實施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基地。高職教育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堅持以市場的人才需求為導向,構建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線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為區域經濟和創新型城市建設培養大量適應生產、管理和服務一線所需的實踐能力較強、職業道德良好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創新技術轉化效率。
(二)開展技術服務,提升城市創新體系的技術支撐水平
高職院校要積極利用各自的專業特點與優勢,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應用性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合作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和技術創新,為行業企業解決生產管理一線的應用技術難題。跟研究型大學和工程型大學的科研工作相比,高職院校科研工作更加注重科技開發與技術服務,特別強調應用型研究與開發型研究,以技術咨詢、技術開發、技術改造、技術培訓和技術成果推廣應用等為其科研工作的主要內容;而研究型大學和工程型大學的科研工作可能更多地注重基礎理論、應用基礎等方面的研究。高職院校通過跟行業企業的協同攻關,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推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增強企業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城市創新體系的技術支撐水平。
(三)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城市創新體系的人力資源水平
根據區域經濟和行業企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利用自身的專業特點與優勢為社會待業人員提供專業技能培訓服務,進行繼續教育、社區培訓和崗前培訓等,既給下崗工人、農民工和社會青年等一系列相對特殊的人群提供了比較專業系統技能培訓,幫助他們練就一技之長,習得謀生技能,同時,也給區域經濟提供了規模龐大的人力資源儲備,為創新型城市的技術創新夯實人力基礎。高職院校的職業培訓要基于區域行業、企業發展的實際,貼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貼近行業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貼近社會群眾的實際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地方和行業的認可與支持,才能真正提升學校的內涵建設水平。
(四)培育創新文化,提升城市創新體系的環境支撐水平
高職院校是區域社會風尚、創新文化建設的策源地和引領者,倡導優良社會風尚,培育技術創新文化,引領著區域經濟社會的創新文化發展。創新型城市的創新文化培育和發展,必須培育和發展一種創新的價值觀念與精神動力,必須塑造和形成一種能夠激勵、保障創新的社會體制環境。高職院校為區域經濟社會提供的專業的科技知識和技術服務,促進了區域群眾思想觀念的更新,促進民眾了解科學、尊重科學、信任科學,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基層社會的科學素質,引領區域基層社會的創新文化。每一所高職院校都身在一定的區域之中,它們都與區域經濟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是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最緊密的教育類型,這種特別緊密的關系必然會使雙方互相影響、互相滲透。
三、高職教育的創新發展機制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
緊密結合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區域經濟新興產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制度。通過建立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行業企業和學校代表,以及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聯合培養協作指導委員會,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高職院校要定期調研行業企業的最新用人需求動向,緊密結合行業企業高技能崗位人才的技能和素質要求,對應國家行業標準和職業標準,制定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強化學生技能訓練,實現課堂教學內容與企業實際需求的緊密對接。學校在通過學制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同時,也應該積極承擔企業職工的高技能人才培訓服務。政府部門也要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手段積極鼓勵企業與學校聯合制定高技能人才培養計劃,鼓勵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鼓勵企業選派技術能手兼職實習指導教師。
(二)創新產學研合作模式,引領應用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探索建立學校為主體、企業參與的教師研發工作室,工作室的任務主要是以企業的實際項目為驅動,學校教師和企業研發人員聯合開展科技研發,在科技研發的同時也可以吸納學生參與進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工作室的科研工作要注重科研成果的實際轉化應用;工作室的專業教師也要深入走進企業學習考察,積極主動服務企業。有條件的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站、技術研發與創新中心、工程博士后流動站及培訓車間、教學工廠等高端項目,為區域經濟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
(三)構建協同創新模式,提升高職院校的技術創新能力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為企業技術創新和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服務,培養的人才不僅要能夠熟練操作機器設備和掌握應用技術,更要能夠為產品更新、技術創新、工藝革新等服務。高職院校要緊跟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對技術創新需求,不斷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要與行業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投資機構、政府部門等進行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政產學研四位一體的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探索建立校校協同、校企協同、校所協同、校地協同等集成、高效、開放的協同創新新模式。協同創新是提升高職院校內涵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要將協同創新的觀念貫穿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全過程,以協調創新為引領,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推進創新型人才的協同培養。同時,也要通過培育人才創新意識、提升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科研創新水平,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優秀的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培育一批創新型高技能人才,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支撐創新型城市產業競爭力的能力,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四)進行制度創新,保障高職院校創新能力持續發展
進行制度創新的主要做法是:
(1)探索建立創新能力發展水平的管理評價體系,將學校創新文化培育、創新課程建設、教師創新水平、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等指標納入管理評價體系,全面面衡量高職院校的創新能力和水平;
(2)建立和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創新型團隊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目前高職院校提高技術研發水平、提升內涵建設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要重視科技研發人才的培養,積聚科研能量,提升科研水平;
(3)要建立符合高職院校特點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激烈教師參與企業科技研發,提高學校教師的技術研發和應用水平。由于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具有技術應用性強、產業化市場化水平高等特點,科研評價機制應該確定不同的評價目標、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引導教師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作者:董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