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教育發展狀況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高職教育的現狀:發展與困境并存,幾多歡喜幾多愁。
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2月28日《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統計,我國現有總人口13個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1%,教育人口接近3億,約占世界26%,總規模占世界第一位。雖然在歷史上,我國教育曾錯過了一些發展機遇,但20世紀90年代的機遇總算抓住了,我國教育在短短的10多年時間,便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小學毛入學率達到國際公認的較高水平,初中高中毛入學率提高了20%,高等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更是有突破性發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其招生數、毛入學率和在校生人數,都以三至四倍的速度增長,并且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過渡,其中高職教育的發展為“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表1)10多年時間,近1000所高職院校的異軍突起,使中國的高等教育躋身世界高等教育隊伍前列,不可能說功不可沒。
1、高等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績。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與創新,使我國高職教育站在培養高級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的制高點為小康社會的建設、四個現代化建設以及民族復興培養高質量人才上肩負重大責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基本形成了“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一個地區一所高等職業院校,一個大的行業一所高等職業院校的格局已基本完成。過去高等院校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央業務部門和地方政府各自封閉辦學幾乎已經結束。高等職業院校基本形成省地(行業)兩級管理,地級(行業)管理為主的體制,優化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布局。上世紀50———70年代,政府包辦學校教育是我國計劃經濟的一個特征。80年代以后,辦學體制改革出現了突破性進展。民辦高職教育,大企業自辦高職教育、行業自辦高職教育已成為今天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2002年全國人大頒布《民辦教育促進法》以后,全國目前民辦教育在校學生占全國比例達到10%左右。僅湖南在60所高職院校中民辦高職院校就已有13所。據中國網2007年3月7日披露:2006年,我國民辦高校(含獨立學院)總數已達596所,招生達103萬人,占全國普通高校及成人大學、專科招生總數的14.87%。在校生達到了280.5萬人。由于宏觀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受近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動,社會人力資源的供需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那種由政府指令性分配機制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己難以為繼。適應市場設專業,滿足市場培養人的高職培訓人的辦學目的已深入高職教育的廣大師生心目之中,培養市場急需人才已成為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特別是進入2l世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高新技術的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所以更使高職教育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相當高職教育來說,2l世紀頭幾十年是高職教育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中央政府已經確定在2020年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內容很廣,它包括堅持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根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其時,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將有很大提高,城鎮化水平也將從2000年的30%提高到60%左右,整個社會結構都處于一個顯著調整時期,這樣對高職教育也提出了全新要求。
2、新世紀的經濟社會發展,將對高職教育提出它的要求,并將產生深刻變化與影響。高職院校在發展的競爭中“,重新洗牌”將會成為一種無奈的選擇與必然。縱觀世界許多發達國家,都在制訂國家發展戰略,通過加大教育發展力度和人力資源開發步伐,促進可持續發展,確保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由于我國自然資源和能源資源壓力巨大,人均擁有量不達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們過去講“國土遼闊,人口眾多”。但并不是優勢。要實現2020年國民經濟總量翻兩番,任重而道遠。惟一出路是依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科技的持續進步,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新路。未來一段時期,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動趨勢是:0—1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呈穩步下降趨勢,而老齡人口所占總人口將呈上升趨勢,這將對高職教育產生特殊而微妙的變化。加之本科院校的獨立學院搶奪生源,生源之戰不可避免。,15—64歲勞動力人口所占比例為68%左右,這既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優勢,但也應看到他又將導致新一輪的就業壓力,從而對初中和高中后的教育與培訓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我們知道,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支撐產業升級的核心技術與人才,是難以引進的,主要靠自己培養。第二、三產業的升級,重點是高中以后的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如果沒有高素質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作基礎,小康社會的目標就難以實現,以及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中,數以億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將進行轉移,并由此帶來的從業結構與生活方式將發生變化,并將對教育資源配置與教學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那些專業設置合理,教學質量較高的職業院校將如魚得水。反之,那些死守教條、專業設置跟不上形勢發展、教學質量低下的職業院校將面臨淘汰的危險。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從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比重與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相比,一般在六分之一以上,技術專利總量與質量差距更為明顯。這反映出我國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嚴重不足,從而導致我國在全球競爭力排位有所下滑,這是危險的。只有加強職業教育與專業教育,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的多方需求,在公平的基礎上,有序競爭,才能跟上全球經濟發展步伐,不致落伍。有人作過測度后并認為:教育潛力大,但不平衡。第一個測度是兩次現代化實現程度。即第一次現代化以工業化為標志,第二次現代化以知識為標志(何傳啟,((第二次現代化一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77頁)。并將其各地區劃分為中等發達、初等發達與欠發達三種不同類型。從預測結果看,不同地區教育發展的動力與機制存在很大差異。第二個測度是區域增長段。在第一、二次現代化實現過程中居國內前列的地區,第二、三產業升級快,活力大,成為職業教育培訓供需兩旺的地區,并且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并且能基本建成學習型城市(社會)。這是明擺的事實。現實也說明,當內地特別是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為就業而忙呼得焦頭爛額時,沿海發達地區卻出現了嚴重的勞動力不足和高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的缺檔,這為高職畢業生的異地流動謀職,帶來了活力,但這無疑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高素質人才的外流,成為比較落后地區難以留住人才的切膚之痛,也制約了當地高職教育的發展。
二、我國高職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欲說當前好困惑,亦真亦幻難述說。
當我國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擴張基本滿足社會需求之后,新的問題與困難便與之俱來。有人作過2006年度中國教育滿意度的調查報告。其中一項是對高等教育滿意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滿意度是比較低的,70.9l%的公眾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見中國網WWW.china.com.cn/2007-04-17)。對高等教育質量不滿意主要來自兩個判斷,一是縱向的歷史判斷,認為高校擴招后教育質量水平下降問題沒有改善;二是橫向的現實性評判,認為高校質量低下是培養的人不能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質量要求。甚至有網友認為:好多高中畢業生都不知道自己上大學要學什么專業。盲目的選擇,還是選不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就開始了頹廢的大學生活,畢業了還是一無所學。學生到了大學反而不學習了,聽聽大學生們所說的,上了大學叫“享受大學生活”,這不是教育的失敗嗎?那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誰的責任?是學校!盡管網友的說法有些偏激,但顯示了他們關心高教事業的熱情,以及對高教改革的愿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也同步發展,但教育的發展一下子難以自然地適應工業化后期乃至知識經濟、知識型社會的需要。這些存在的困難與問題就來自于教育系統自身和經濟轉型時期的政府與社會。
1、教育體制與制度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存在許多不適。當前的社會,要求人們由一次性學歷教育向終身學習型轉變,工業化社會向知識經濟型社會轉變。這兩個轉變其實是一個整體,既是制度的變遷,也是文化的演變。教育要全面適應社會崗位群和人的終身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我們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就可以看出這一趨勢。從當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階段則把高職高專和本科并列為兩類高等教育,而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但是受我國傳統教育模式影響,在我國的許多家長、學校和社會用人部門中尚未形成共識,即無論是高職高專以及專業性本科和研究生學位,其實都是專業和職業培訓形成的優勢,這是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資源分工的大潮流,是知識社會就業與雇傭結構“網絡化”、“扁平化”的大趨勢。人們缺乏足夠的前脆意識,仍舊將學術性學歷學位教育當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徑,而將高職高專打入另冊,別眼相看。從而導致“知識性失業”與“過度教育”現象的存在。我們從每年高考結束后招生分數線的劃分便知一、二。大學重點本科的分數線在高職專科的一倍左右。許多家長寧肯多花費幾萬元也要擠進三本的“獨立學院”,而不齒降價進入高職高專學校就讀。
2、學校與社會片面追求升學的價值觀脫離正常軌道,與社會用人需求出現偏差。近年來,在我國的中小學乃至大學,都喊出了提高素質教育的口號。然而,奇怪的是,上面喊得越響,下面偏離卻越大。偏好知識灌輸和傳授,忽視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偏重選拔性考試,忽視評價的多樣性;片面強調正規學習,忽視非正視學習價值的現象比比皆是。這樣就導致了教育思想、內容和方法存在問題:導致了教育結構、體系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缺陷;導致了社會用人單位過度學歷化傾向等外部體制性障礙。許多高校,學生畢業各類證件一大摞,但一到動手就傻了眼,一些常識性的東西卻一問三不知。這些現象的出現是值得人們沉思的。
3、財政投入不足,教育系統內外之間資源缺乏共亨。不可否認,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確實在逐年增長,而且平均增幅比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還要大,占GDP比例從1996年的2.5%一度提升到2002年的3.32%,達到了自1989年對此項指標進行監測以來的最高水平。但預計2005年的“4%”,目標卻未能實現。2004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僅占GDP的2.79%,處于低收入國家水平,遠低于同期世界4.4%的平均水平,在世界排名居后,這與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不相吻合。2005年的財經性教育經費低于2002年所占GDP的3.32%。許多職業院校由于近年發展快,人員增多,投入加大,而國家財政所撥的教育經費還停留在前幾年的水平,使之缺口大,對高職學院的發展明顯是不利的。而且,我國區域之間,財政性教育經費也出現了不同差別。以益陽職院為例,國家財政所撥經費尚停留在前些年二所中專學校基礎之上,連人頭經費也沒有撥足,以前二校人員不足200人,而近年猛增至近400人(含內聘),尚不包括離退休人員,一年數百萬人頭經費的缺口需要自籌,這樣無疑對學院的發展增大了壓力。此外,我國的學校教育體系與社會教育體系之間、正規教育體系內容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自我體系、自我封閉,教育資源的共享程度不高。目前,各高校之間各自為陣,很難向別的學校開放圖書、實驗設備、實習場所等。特別是職業院校,存在管理分散、政出多門等問題,勞動部門在執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方面,采取不同尺度,并且職業教育規劃和管理分離,很難做到統一。
三、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思考: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1、高職教育發展對象的思考
當我國高校已經邁進“大眾化”門檻的時候,人們的觀念尚停留在“精英化”階段。孔子曾提出“有教無類”。我們今天講“全民教育”,這是我們高職教育對象選擇的必然。1994年4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韓國召開的世界技術職業教育大會的工作文件中明確地說:“2l世紀競爭的核心是造就一支有生產活力、靈活的勞動大軍。”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學習輔導讀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曾說,我國有信心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性大學。如果這樣,同樣也有信心辦世界一流的職業院校與培訓中心。其選擇的對象,不僅僅包括應屆畢業生,而應將視野拓展到社會的其它人群,如工人轉崗培訓、農民陽光工程、非農業產業轉移服務等。此外,個體戶、私營業主,從業人員和自由職業者也是一支不小的隊伍,他們這一部分人從市場經濟中打搏而出,對大學提供的繼續教育需求很大,而且有足夠的支付能力,不失為高職教育對象選擇之一。
2、高職教育發展辦學功能的思考
高等學校的社會功能從誕生初的培養人才的教學職能逐步擴展到教學與科研并舉,而今則從“象牙塔”走出,面向了社會實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辦學功能已逐漸多元化。作為高職院校為區域經濟、文化和社會服務的功能也日益凸現。高職教育的存在與發展是離不開區域的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以及人文環境大背景的。許多高職院校之所以辦得紅火,就是辦學功能得到了好的發揮。如湖南的永州職院,長沙的民政職院。現在社會上存在一種怪象:“許多人沒事干,許多事沒人干”。究其原因,就是有些人眼高手低,在“功能”轉化上出現了失誤。有些高職教育沒有真正明確“功能”,專科成了本科的濃縮,理論學得不深不透,實踐動手能力又缺乏。這樣的人不倫不類,走入社會自然不受歡迎。所以高職院校的辦學必須規定在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技能實用操作的功能上,多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與教育。
3、高職教育發展培養模式的思考
所謂教育培養模式,是以某種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為依據建立起來的既簡單又完整的范型,可供學校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養活動中據以進行有序的實際操作,能夠實現培養目標,能提供比較清晰的操作思想,它屬于人才培養過程的范疇。可是目前我們的高職教育尚未完全擺脫傳統的教育培養模式。重自然科學教育,輕人文學科陶冶:重功利導向,輕務實精神提倡:重“共性”教育,輕“個性”培養。我們應根據市場經濟對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建立以“應用性與實踐性”為根本特點的教學體系,建立學校與企業、行業緊密結合,教學、科研、生產、技能四者緊密結合,注重理論應用的人才培養機制,使高職學生在具有一定基礎知識和一定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應用和傳播知識的能力,較強的將科學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尤其是“創新”能力。同時應具有較為完善的人格和民族、道德精神,具有不斷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素質,真正做到知識、技能、素質的和諧發展。
4、高職教育發展專業設置的思考
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設置與專門人才崗位專業結構匹配的情況,可以綜合反映職業教育的專業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協調程度。職業技術教育,它在一個經濟比較落后、生產力水平不高的國家或地區,是最具活力的教育,是實現工業化和生產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催化劑。因此,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的選擇,應遵循“以專業為產業,以產業促專業”的方針。作為益陽職院的專業設置,應立足益陽,背靠長、株、潭,依托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人才需求,加強調整老專業,使其成為拳頭專業;設置急缺專業,市場需要什么,就設置什么專業;打造“超前”專業,這個超前就是要有前膽性。要做到哪個專業社會需求量大就擴張,哪個專業社會需求量小就及時縮小或砍掉。另外,如果要讓高職學生學有所用,用有所長,可鼓勵學生同時學習多個專業知識和多種技能,以提高其就業競爭力,以及崗位替換能力。
5、高職教育發展理念的思考
所謂教育理念,是指一國國民對教育的基本觀念和信仰傾向。在傳統觀念中,人們一直認為教育就是教育者將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經驗,按社會要求經過有目的選擇,傳授給個體,通過引導其掌握社會經驗,促使其心理發展來實現這種社會“遺傳”形成社會的需要的人。這種觀念忽視了人的差異性,一味追求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人的能力培養。愛因斯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只有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才能實現。因為從嚴格意義上講,高職教育是成功教育,而不是淘汰教育,是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高職教育要樹立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最好的解釋。高職教育要真正實現其培養目標,即國家教育法確定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中國教育理念從傳統學理本位到現代人才本位的關鍵轉變。高職教育將其功能鎖定在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能力的技能轉化上,也就必須選擇和樹立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本位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