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慧高職教育的發展特征與路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科技催生智慧產業、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的快速發展,智慧高職教育將是大勢所趨,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標。智慧高職教育應在把握基本特征與要素的基礎上,致力于定位和研判其發展的突破環節,用信息化、智能化對現有的高職教育進行流程再造、整體優化,以對高職教育活動要素帶來變革。
一、智慧產業與智慧教育的發展演進
當今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牽引的產業發展正通過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與技術支撐,進行快速感知、高效研判、精準管理、智能操動,不僅實現了職業資源的眾籌共享、職業流程的再造優化、職業形態的創新發展、職業成本的有效管控、職業效能的聚合提升,同時也將大大推動產業發展由傳統的數量規模型、人力密集型向質量效能型、科技密集型的現代形態演進。高職教育作為現代產業的基礎與先導環節,必須針對智慧產業建設的需要與之同頻共振,主動擁抱信息時代的浪潮,以增強信息科技含量來建設智慧高職教育。打造全新的智慧高職教育模式,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深入運用,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學的個性化、情境化、規范化程度,更加精準、高效地實施適應智慧產業建設需要的智慧型職業人才的培養和職業技術研究。同時,我們也十分清晰地看到,現代教育正全方位地向信息技術支持的智慧教育演進,體現出更加公平、開放、共享、交互、協作、個性、終生等核心特征,承載智慧學習、智慧教學、智慧研究、智慧評價、智慧管理諸功能,構建起感知化、數字化、物聯化、智能化、泛在化的全時空教育信息生態系統。對現今的學生來說,網絡就是生活空間,信息化就是生存方式,他們的認知模式、行為方式、學習風格、情感特征都需要全新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模式,實現個性化的智慧學習。對教師和教育管理者來說,需要對學生學情和教情開展精準分析和科學研判,教師能夠準確、及時掌握學生需求,實現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管理者也能根據教與學活動中采集的數據信息,延展管理評價的深度和精度,為教學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高職教育要積極把握并主動融入智慧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潮流。就高職教育自身發展而言,主要是以職業要求和標準來研究改進應用型職業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制度的創新,也有其自身的發展需要。高職教育廣泛采用案例教學、實訓實習、情景模擬和現場教學等方式,加大“教學練做”一體化的培養模式,讓學生更多接受職業化的教育、培養和鍛煉,更需要在專業建設上精準對接職業需求,更需要教學訓練設施裝備與企事業單位共同研發列裝,以提前介入職業情景訓練。傳統的教育模式難以適應產業智能化發展要求,必須以建設智慧高職教育為牽引,探索豐富與智慧產業同步發展的職業化育人系統、育人載體,創新有效的智慧教學模式,構建學生智能化、情景化、體驗化并且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打破時空限制開展“隨時隨地隨人隨事”的泛在學習,提升高職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和自身的智能化水平。
二、智慧高職教育的主要特征與基本要素
(一)主要特征
智慧高職教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職業教育新形態,借鑒智慧教育的基本范式,無論從教學者、學習者的角度,還是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都有不同于傳統的鮮明特征。
1.智慧高職教育的教學特征
智慧高職教育追求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開展智慧教學與學習的主要平臺不再是傳統的教室和課堂,而信息技術和教與學諸要素的“融合體”,不僅展現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物理反應,更展現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深度融合的化學反應。第一,按需推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偏好,及時收集推送、按需獲取使用各類教學資源信息是智慧高職教育的一大顯著特征。推送的教學資源包括課程課件等學習資源,優質師資、研究力量和良好學伴等人際資源;各類信息包括各類教與學的活動、項目,相關學習指導與服務等;其他還有教與學過程中自動記錄或留痕地能夠滿足個性化需要的各種教學與學習工具、軟件、設備等。第二,個性學習。突破教與學的時空限制,將所有可以教學的場所連接,將各類職業場景通過VR、AR等信息技術予以模擬情景展現,形成時時處處事事皆可學習的智能化教育生態系統。這種泛在學習狀態不再以教師為核心,而是以學生個體學習需求為導向、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平面化、點對點的學習互聯,學習的主要方式真正轉變成自主的且個性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個性問題。第三,實時考評。智慧高職教育可以全面全程采集、存儲與分析各種教育管理與教學過程中的實時狀態數據,并通過可視化技術予以直觀呈現,從而確保各種教育教學評價更具科學性、可持續性。在當今終身教育時代,為每個學生制訂、配送一個能夠伴隨其職業生涯始終的獨一學習賬號,不僅可以便于統一采集教育數據,還可以實時評價并持續跟蹤學生參加每一項學習任務時的學業情況,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與發展潛力的全面全程評估與客觀精確的結果反饋。
2.智慧高職教育的管理特征
對各類職業教育信息數據予以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的感知、識別、捕獲、匯聚、共享、分析,在此基礎上實現智能管理與輔助決策。情境感知、智能識別、定位跟蹤、監控管理,可主要運用基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等技術發展的物聯網;統一采集并集中存儲教育管理數據,主要可通過云計算技術來整合基礎設施、系統平臺、應用軟件等計算資源;對教育海量數據進行高速細密的統計分析和挖掘處理,則可以采用大數據技術予以完成;在教育教學的觀摩、監控、顯示、操作等環節,將各類信息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予以顯示并進行交互處理,也可以采用可視化的技術做到直觀、生動、清晰、便捷、可體驗,目前,飛速發展的虛擬現實技術就是以圖形圖像的可視化技術為依托的。第一,情境感知。智慧高職教育最前端、最基礎的一個環節和基本特征即情境感知。通過對學習環境的感知,能識別并捕獲相關時空信息,對學習狀態的感知,則可以識別并捕獲眾多個體信息,包括基礎知識儲備、學習的情緒興趣與缺失需求,以及認知風格、學習態度等,并在感知過程中進行適宜的智能調節。第二,全向交互。智慧高職教育可有效支持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隨時、隨地的全方位交互,既可以通過聲音、手勢體姿乃至神情等自然表達的方式開展交互,也可以通過智能系統設備對教與學的互動狀況予以全程自動高效的數據記錄,為高職教育的科學管理與決策提供數據支持。第三,智能管控。引入人工智能等手段,開發智能管理系統形成功能集成與技術集成,通過智能模擬、延伸、擴展人的意識、思維、行為范式等,可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環境、資源、狀態等全程智能控制,并通過相關數據匯聚與處理,進行大數據的智能查診與高速分析,產生科學判斷與結果,既為管理者快速準確提供解決問題的理性策略,也可智能調節各類感知情境的指標,合理調配各類教育資源。
3.智慧高職教育的平臺特征
智慧高職教育資源平臺的建設理念與技術模式不同于傳統型態,甚至在技術模式上數字化正在加快向智能化演進。第一,共軸廣控。堅持“一平臺”建設管理的總體思路,在統一的資源平臺上實現其主要功能從單純的資源存儲與管理,向全面匯聚獲取、存儲、共享、應用信息數據以及開放共享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資源平臺轉變,資源平臺不再是過去簡單的數據庫、資源庫,而是多控齊轉、整體集成、協調高效的智慧教育大資源平臺。第二,泛在聚合。依托互聯網、無線寬帶網絡、無線傳感等多個網絡融合形成泛在信息網絡的資源平臺,通過平臺系統集成、虛實環境融合、多終端訪問等技術,使龐大數據海洋的匯聚整合與共享成為現實,教育參與者可以無縫獲取所需的學習資源與服務,實現學習過程的無縫遷移。第三,服務升級。資源平臺建設管理的理念以服務為本,從注重產品層次的更新轉變為服務層次的升級,資源平臺的主要建設任務也從過多注重技術輸出、以硬件開發為中心,加快轉向構建良好的服務體系、以用戶為中心,各種專業化、社會化信息聚合服務加大引入,資源平臺的應用績效和用戶的體驗感、適用度不斷提升。
(二)基本要素
知識傳遞在任何教育系統中都是連接師生的橋梁,而知識傳遞的媒介即學習活動,主要圍繞環境、學生、教師、工具、評價等要素展開。智慧教育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在嵌入知識傳遞整體框架之中、包含知識傳遞基本要素的同時,其諸要素又展現其獨特性。智慧高職教育亦如此,植入高職教育特殊元素后,形成特色鮮明的要素群即典型路標——靈活交互的學習環境、全球整合高度共享的數字教育資源、教育參與者的技術沉浸和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路徑等。第一,智慧環境。即以學習者為中心、個性化交互式的智能學習環境。智慧高職教育語境下的學習環境是以實現學科交叉與知識體系建構為基本導向,創建富媒體、交互式學習情境,精準識別學習者個性化特征,從而為學習者提供更為適切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并全程對學習過程及成果的軌跡進行追蹤記錄,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并架構起連貫綜合的知識譜系。第二,智慧學習。即智慧高職教育的核心環節,通過VR、AR等各類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學生在更具有真實感、沉浸感的智能化學習體驗情境中,有助于充分調動和投入情感因素與認知意動,采取參與式、體驗式的智慧學習模式和個性化的學習策略,在完成知識建構的同時,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知識建構不僅是學生個體的任務,也是學習集體的要旨,因而,在知識建構中要善于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意識,注重合作學習,注重對學習集體的貢獻力。第三,智慧教學。即在信息技術和知識生產兩個層面,教師都發揮著提供智慧教學策略的重要作用。信息技術層面,教師承擔著資源制作者與者的角色,為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學習內容、工具、支架及實踐機會。知識生產層面,教師又承擔著學習進程催化者與促導者的角色,建構與學生的學習共同體,引導、推進和督促學生個性化、自我建構的學習過程,促進智慧學習的內化和智慧行為的涌現。第四,智慧工具。即搭建師生與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活動之間交互的橋梁,主要是便捷的知識建模工具和協作會話工具兩類,保證學習活動順利地進行與知識建構。任何一次知識建構都離不開智慧工具的支撐,既要充分應用最新的信息技術、圖像技術等來可視化、動態化、生動化呈現學習內容,也要建立必要的學習工具,通過分析基于大數據技術和智能課本的學習工具,深入探討其在知識建構中的重要性。第五,智慧評價。即建立基于智慧學習的數字檔案袋過程評價機制和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是即時的學習與教學評價系統,通過對學生參加學習時的注意力、思維力、理解力、興趣點、參與度及交互情況等做出整體、全面評價,可促進學生的智慧學習;通過對教師實施教學時的態度、策略、教學資源準備豐富度、教學活動掌控力及對學生交互的參與度等進行綜合科學評價,也能更好地發展智慧教學。
三、智慧高職教育的突破環節與發展愿景
(一)突破環節
智慧高職教育不僅僅是技術和工具的問題,而是涉及教育理念和整體模式的問題,今后發展可以從5個環節進行重點突破。
1.資源投入堅持“軟硬兼顧”
避免建設重心和精力經費大部分都集中于智能設備和硬件設施建設,而要更多開發創新人才培養系統、制訂教育資源建設標準,以及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技能培訓,促進智慧高職教育的有效運轉。因此,軟硬件共同開發、建設對于智慧教育來說至關重要,當前尤其要提升師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幫助他們合理、有效乃至探索創新相關的應用技術,全程設計、參與和評價教與學活動,從單純的技術關注轉到對技術融合下的教與學活動本身的關注,這將是智慧高職教育能否實現的重要標志。
2.平臺開發注重“整合共享”
如果教育單位自主都開發擁有各自的智慧教育資源平臺,缺乏頂層設計與統一組織,往往會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資源孤島”,雖然能各自運轉應用,但其效應肯定不能與整合共享后相比。因此,根據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和智慧產業發展戰略相關要求,急需避免低質化的重復建設,不斷挖掘海量教育資源的廣泛關聯。
3.建設主體推進“多方眾籌”
智慧高職教育不是僅僅依靠單一部門、單一機構的力量就能實現的,需要更多學科、領域的專家、社會專業力量共同參與。在技術研究層面,要更多匯集多學科的一流專家、工程師和技術領軍企業,對頂層設計、技術路徑、實現方案出謀劃策。在開發建設層面,也需要積極引導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機構參與,組建領軍企業聯盟,借助社會力量共同研發,實現多方共建眾籌,建設時多出一份力,應用后亦多分一杯羹。
4.研發過程要求“用戶中心”
智慧高職教育的目標是要通過智能化教育賦予學生以智慧、賦予教師以智能。完善的智慧教育系統,除了數字資源、智慧環境、先進技術等物的因素,最核心的因素應該是用戶,主要是學生和教師。在研發中,要避免只注重管理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思路與意見,必須將師生代表吸納于研發團隊中,讓他們重點從學習者和教學者的角度,進行對應思考和研究,充分考慮師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特征,建立以用戶為中心、個性化、體驗式的智慧學習與教學環境,以便于廣大師生能更多地研究智慧高職教育環境下的智慧教學策略與學習策略。
5.制度安排必須“配套支撐”
智慧高職教育建設不能為建而建,離開了有效的應用,建得再好也是空架子、花架子。在建設與應用的起步階段,如何保障有效應用和建議反饋,除了平臺自身的便捷性和有效性以外,還在于良好的制度設計予以支持鼓勵和保障。同時,隨著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智慧評價等智慧教育各環節的全面推行,各種運作理念和模式不僅與現行范式和習慣形成充斥,現行的教育教學各制度也會產生明顯的不適應性,這就對教育體制機制的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發展愿景
智慧高職教育不是簡單的技術運用,是要用信息化、智能化對現有的高職教育進行流程再造、整體優化,這將對高職教育活動要素帶來變革。從發展的愿景來看,可以重點考量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學模式的混動式、自主式更加凸顯。未來的智慧高職教育將打破固化的教育形態,形成全時空、多場景的學習空間,更多采用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結合、定點學習與移動學習兼顧、規定學制與彈性學制共用的模式,根據個體需求提供靈活的教學安排,學生可不受時空所限自主學習,在教師帶領下進行探究學習,有個性、更精準地進行學習選擇,更好滿足自主發展需要。二是課程教材的可視化、情景化顯著提升。職業前沿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均可借助智慧高職教育資源大平臺,快速更新、上線課程課件和教材學材、應用軟件等,改變課程內容更新慢、模式單一固化的狀況。同時,隨著可視化技術的深度應用,各類學習內容和數據分析也將更直觀、生動,更顯情景模擬和人性化需求,學習的趣味性、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三是學習研究的交互感、沉浸感越來越強。信息技術驅動下的未來智慧高職教育將克服單一媒體時代文字表格數據的統一模板樣式,深度應用人工智能和VR、AR等可穿戴技術,使師生感受到感官上的變化和吸引,從而不斷向高沉浸性的媒體實現推進,使之產生更為身臨其境的體驗和興趣、更多交流互動的載體和服務更廣思索探索的領域和空間,這種用戶體驗完全不同于現狀,必將是一種質的飛躍。四是教育推送的精準型、創客型加快演進。飛速發展的新技術時代背景下,智慧高職教育將更為注重和加強對海量教育數據的采集與分析,促進各方面的教育決策更基于對海量數據自動研判后不斷趨于科學與精準。對于學生也可以提供基礎數據分析得更為精準的個性化學習推送和定制服務,為學生定制一個專屬的因材施教的創客型學習空間,使其能接受具有個性選擇的精準教育。
參考文獻:
[1]陳琳,孫夢夢,劉雪飛.智慧教育淵源論[J].電化教育研究,2017,(2).
[2]張翼星.敢于突破、切中時弊的探索——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設想芻議[J].現代大學教育,2010,(3).
[3]張雅,夏金星,孫善學.“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課程智慧教學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3).
[4]陳琳,楊英,孫夢夢.智慧教育的三個核心問題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17,(7).
[5]靖國平.關于智慧教育的幾點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0,(18).
[6]王勝,聶立武,韓古月.智慧教育內涵與教學體系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5,(11).
[7]袁雅萍.基于智慧教育視域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J].計算機時報,2017,(7).
[8]張帆.智慧教育的實現與意義[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6).
[9]陳曉會.我國智慧教育研究的分布結構及其特征[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
作者:朱景達 單君 俞君 單位:上海公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