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進入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推動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新工科背景下,為構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實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新體系,本文從強化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推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三方面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人才培養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特別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就是一種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理念[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是以材料為加工對象、以成型技術為加工手段、以過程控制為質量保證措施、以實現產品制造為目的的工科專業,隸屬于材料加工工程學科。新工科背景下,我們必須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圍繞材料的成分-組織-工藝-性能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制約規律,將思政育人融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教學中,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斷完善“三全育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
1強化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努力建設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學術造詣和專業水平高、指導能力強、適應高層次人才培養要求,具有自覺“育德意識”和較強“育德能力”的專業教師隊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障。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涵蓋凝固成型、塑性成形、軋制工程和模具制造四個人才培養模塊,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其中的關鍵在于強化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不斷提高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教師持續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新時代新理論的挖掘學習,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既當好教書匠又當好塑造學生品格的“大先生”。學校和學院要開展各種學術交流、學術研討、黨支部組織生活等加強文科、理科、工科不同專業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推動教師將專業知識與思政資源相互融合,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材料、新工藝、新性能的科學奧秘,切身體會到“我可以做什么”的價值追求。其次要充分保障專業教師隊伍質量。學校和學院要不斷健全基層教學組織,廣泛開展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建立起專業/系-方向/教研室-課程團隊三級組織。專業負責人要組織開展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規劃和教學改革等工作,加強系級層面課程思政建設。課程團隊要創新教學方法和載體,積極參與課程思政立項申報與建設,將思政元素融入各自最新科研成果。結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課程特點,將良好的職業道德融入學生的思想中,將制造強國的夢想融入學生頭腦中,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融入學生心中,真正引導學生樹立專業應有的職業素養和堅定社會主義信仰。
2推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針對人才培養特點和學生思想特征,完善課程教學體系、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是保證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效的重要因素。課程教學改革涉及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培養方案、教學方式和手段、教學媒介等多方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也不例外。筆者所在高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開設了多門專業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包括金屬塑性加工物理基礎、軋制成形力學原理、金屬軋制成形工藝、鑄件形成理論、鑄造工藝學、鑄造合金及熔煉、金屬塑性成形原理、鍛造工藝學、沖壓工藝學、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等多門理論課程,另外還包括金屬軋制成形工藝課程設計、鍛造課程設計、沖壓課程設計、鑄造工藝學課程設計等課程設計專業實踐環節。這些專業課程知識點多、概念多,涉及數學、物理、化學、力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交叉,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歸類以及知識點的關聯思考,掌握科學規律的同時培養起科學思維能力。首先要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加強教材和課程建設。按照原理類、工藝類、設備類進行專業課程體系優化,依托教育部和省新工科教改項目,建設示范課程。不斷開展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實踐,充分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育人資源,善于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當中[3],引導學生“基因式”培育和塑造正確的價值觀,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立場觀點認識事物、分析問題、改造世界。比如通過學習材料的強韌性理論、缺陷理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認識自身優勢與劣勢的人生觀,正確面對人生挫折,堅信“有志者事竟成”,并通過努力奮斗實現夢想。其次要加強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推動課堂教學革命。運用多媒體的可視化特點,將“大國工匠”“智造強國”等相關主題紀錄片截取片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將推動材料發展的事件以及為材料學科孜孜不倦奉獻在科研和教學一線前輩們的事跡進行分享,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增強學生對于專業的認可和專業歸屬感,培養學生對專業未來職業的認同和使命感[4]。比如,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可持續發展方式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流,大數據、區塊鏈、AI等人工智能已經應用于材料加工的某些方面,綠色制造成為新發展方向,以此來引導學生加強對綠色環保的重視,培養學生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理念。
3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科學的質量監控體系是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新工科背景下,保障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思政的行穩致遠對于專業人才培養意義重大,對于高校落實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意義重大。筆者所在高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方案明確指出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需求,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掌握機械工程領域基礎理論知識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知識,具備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和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能夠在重型機械行業、裝備制造業及其他相關領域從事產品開發、設計制造、科學研究、生產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而這些能力正是“課程思政”所要引導和培育的。因此,必須做好專業課程思政考核評估工作,形成從制度建設到監督執行的完整考核體系,打造人才培養新高地。首先要在課堂教學和教學過程中,嚴格落實專業課考核評價制度。完善學校、學院、專業三級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成立教學質量保障工作組,完善教學督導工作機制,對教學過程進行監控、檢查、評估和指導,堅持評教和評學相結合,將課程思政作為評定條件納入應有評價體系,采用隨堂練習、隨機抽查、課后作業等方式,開展定期和不定期教學檢查,做好信息記錄和評價分析,及時了解學生對于專業課內容與課程思政融合后接受程度反饋,及時聽取教研室相關教師在專業課講授及備課的過程中有關課程思政的反思,做到適時調整課程內容與教學安排,高效及時完成課程目標,保證教學質量有效落實。比如通過金屬材料的凝固、軋制、鍛造、沖壓等材料的形變理論的教學,專業課教師是否引導學生領悟到了面對復雜的環境變化,要提高科學應變的能力,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培養人文情懷和奉獻精神等。其次要對標一流,將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成效逐漸納入“雙一流”建設檢測與成效評價體系當中,納入工程教育認證的評價體系中,納入本科教學評估和教學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當中,建立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評價機制,完善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及外部評價反饋機制,建立教學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將同行、督導組、教指委、學生等多途徑的綜合評價用于指導教學過程,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與社會評價機制,制度化開展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用于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過程等的持續改進,突出課程思政的要求,利用倒逼機制和結果導向,推動專業課程思政的高度融合。筆者所在高校的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已成為國內唯一以對接重型機械行業為特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獲批教育部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兩次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最后要建立獎勵激勵機制。舉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的教學競賽、優秀教學成果評選、優秀教材評選等,優先考慮專業課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成果,突出課程思政要求,進行表彰獎勵,鼓勵、支持先進者展示優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優秀成果,激發專業教師對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熱情,進一步運用科學精神熏陶學生,推動專業課程思政長效保障機制的建立和運行,保障材料加工專業課程思政行穩致遠。
4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教育工程,也是一項戰略工程,更是一項政治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是走向一線生產的專業技術工程人才,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民族自豪感,是我們高校基層專業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與義務。高校、學院、專業課教師需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與學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相結合,堅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各方面、各環節,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在教學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把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推向縱深,源源不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DB/OL].
[3]龍威,夏露.課程思政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20(53):192-193.
[4]李發國,尹付成,岳慧君.“材料科學基礎”課程的思政教育設計與實踐[J].文教資料,2018(28):194-196
作者:王枝茂 王峰 劉國帥 單位:太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