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下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下,科學、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服務于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專業能力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急需符合這一社會背景,利用互聯網這一信息技術進行改革。本文分析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教學水平的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改革
1研究背景
“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將該技術與與傳統業態深度融合,從而創造新的發展業態。“互聯網+教育”就是將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從而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從而提高整體的教育成效。“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環境工程專業的一門必修專業課程。該課程重點內容為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影響、擴散途徑、控制原理、控制技術、工藝設備和設計計算等。教學過程分為理論講授、實踐教學和課程設計三個模塊。該課程知識點繁雜、抽象、枯燥、學生掌握較難。由于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是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要求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也要有效開展實踐教學,從而促進學生綜合學科能力的全面培養。傳統的理論教學授予學生的是基礎知識,實踐教學以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提升。但往往由于多方面原因(如實驗設備條件有限、實踐企業有限等外在原因)導致實踐教學缺失。同時實踐教學(某企業治理大氣污染的實際案例)和課程設計(某不存在的鍋爐房除塵單元設計)也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學生往往根據老師課上教學死板的套流程和計算,而實際案例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帶給學生更多的是無措和無助[1]。由此可見,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使得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盡快適應現代社會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化理論教學,校企共建深入案例分析,實時新任務,給學生提供行業最新技術、工藝的直觀體驗,最終使學生將其變成自己的興趣,并熱愛這一專業,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2“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現存問題
2.1教學方式單一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實踐教學多為某企業的大氣污染控制工藝分析,呈現方式單一、枯燥、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授課教師的實踐經驗也限制了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深化理論的呈現效果。在實踐教學中,應注重開展探究性、任務驅動式實踐教學,單一的教學方法難以形成開放式的實踐教學空間,影響實踐教學質量。實踐教學課時安排不足,實踐與理論教學的課時搭配不合理,使得難以形成實踐促進理論學習的良好效果。
2.2互聯網資源利用率低
大多數高校的課堂教學硬件配置多為投影儀、計算機、幕布、翻頁器、音響、話筒等常規設備。學校的基本投影設備能達到使用要求,但各高校老師對專業知識軟件的利用率較低,甚至沒有普及利用校園網。部分教師在教學前期大量在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將資料進行篩選、修改和整合成為教學課堂的授課內容,教學時按照課件按部就班進行教學,這樣的“填鴨式”教學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終,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成果。
2.3手機使用影響課堂教學
根據調查分析,大學生使用網絡的強度非常高,有62.5%的人每天上網時長超過5h,25%的人每天上網在3~5h之間[2]。大學課堂獨立、靈活,而學生對各種社交網絡、視頻軟件、購物軟件、小視頻app、手機端游等的依賴性使課堂氣氛閑散,管理難度大,影響師生互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2.4實踐應用難接軌,課程設計需改革
環境保護行業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指引,近年來迅速發展。新規范、新標準陸續更新頒布,而指導教材中的內容尚未及時更新,需要教師將涉及到的專業內容傳授給學生。環境工程是一技術性專業,隨著政策、標準規范、市場等的變化而變化,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向信息化人才靠攏,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將給環境行業帶來新的變革。課程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實踐環節來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合理運用教學所學落實到實踐,并通過實踐檢驗,從而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對行業的認識。但目前實踐教學的形式及內容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
3“互聯網+”背景下教學改革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將“互聯網+”與“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相結合,探討“互聯網+教育”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學改革實踐,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3.1豐富教學方式
利用“互聯網+”,打破傳統教學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強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聯系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信息平臺,app等將課堂教學內容及時,學生隨時隨地可以關注學習內容;將教授內容與身邊的實踐案例結合,讓學生與外界“親密接觸”,認識所學就在身邊基礎的同時,深化學習內容,加深理解。通過該方式將學生對手機的依賴與知識學習相結合[3]。
3.2信息資源多元化
利用目前的多元化信息渠道,如QQ、微信、app小程序,尤其是仿真系、VR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大氣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很多的工程實際案例,目前的學生規模、企業接受實訓能力大大限制了學生的實際感受,使得學生將本身難懂的知識失去學習興趣。利用“互聯網+”,提供多元的授課模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清楚所學的工程技術、技術原理具體應用在何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
3.3補強信息化教學硬件
多媒體硬件環境的改善,是這一課堂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展的物質基礎。施工仿真、課程平臺app等軟件在教學過程對網絡以及計算機配置要求較高,因此“互聯網+教育”的改革過程中普及校園網,提高多媒體教學條件是基礎。同時,加強“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授課教師與信息技術專業工程師的交流,利用教改資金支持,通過討論會研討會將課程內容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找到其在信息技術的載體,開發相應的信息技術平臺,加快教師對專業、行業動態的更新速度,并將其呈現在新時代年輕人容易接受的平臺。
4結語
“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為“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技術不僅可以緩解部分高校教學資源短缺的情況,讓學生親身感受自身所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勢必會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人才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王國英,陳學福,賈曉寧,等.環境工程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實踐與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9(24).
[2]李軼天.“互聯網+”與高校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7(12).
[3]朱天慧.“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9(5):99-102.
[4]蔡煒.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踐教學的改革策略探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00(011):140.
作者:盧鵬 吳虹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