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發生變化,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在與時俱進,教師充分認識到視聽結合的重要性,并在地理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高中地理是一門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理科思維性的學科,需要學生對地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能夠準確進行圖文轉換,將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元素相互結合。因此,高中地理學習難度較高,對學生和教師而言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視聽資源,從多方面幫助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但是,目前視聽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視聽資源質量參差不齊、視頻模糊不清、觀感性較差,教學過程中視頻數量與教學內容不平衡、極少和極多現象普遍存在,對于視聽資源盲目使用,將視聽資源未經加工和篩選直接搬上課堂、但利用率較低、無法發揮視聽資源的最大作用等問題,教師要基于這些問題,合理運用試聽資源。
一、高中地理視聽資源的獲取來源與慎重選擇
想要視聽資源進一步融入教學,教師首先要對視聽資源的獲取方式和選擇有一定的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教師進行教學資源的查詢與搜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可供高中地理教師查找與選擇的視聽資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地理新聞。例如,在教學《天氣的成因與氣候的形成》這一單元時,教師就可將地理新聞中常見的各地區每天的天氣預報與教材中常見的“天氣現象及成因”相互聯系,學生就能結合自己所學的地理知識看懂新聞中提供給觀眾的圖例,將圖例轉換成文字,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中。學生可以分析某地的氣候變化,所處氣壓帶、風帶以及氣候與鄰近的國家之間有什么區別,在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將側重點更多地放在自己的城市與國家。此外,看電影是現在學生休閑放松的方式之一,地理素材的電影能夠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向學生普及一些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增加學生的興趣。除了電影之外地理素材的紀錄片,如《航拍中國》《人與自然》等,畫面與構圖非常的精美,向觀眾傳播科學正確的地理知識,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傳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等思想和理念。除了官方的視聽資源外,教師也可錄制高中地理相關的微課視頻,這樣的視聽資源更加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便于教師更好地運用于課堂之中,也能夠解決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使地理線上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實現多個學校、多個地區地理教學資源的共享,科學合理地運用視聽資源。這些微課視聽資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用來預習新的地理知識,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鞏固舊知識,有助于學生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同時,視聽資源與教學內容相互融合,也有助于教師構建高效的地理課堂。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一課時。本課的知識點比較抽象,細小的知識點很多,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點的學生很難很快消化教師所講解的內容。此時,教師就可以在課下針對相關的專題尋找微課,利用視聽資源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及時解決學生在知識點上存在的問題。
二、借助視聽資源進行課堂導入,豐富課堂內容
課堂導入對于一節課而言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頭,一定要具有吸引力,符合學生的喜好,如此才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傳統的課堂導入有回顧上節課的知識、借助故事引出新課等表現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課堂導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條件,課堂導入的形式也變得越來越豐富。結合高中地理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內容的多變性,采用視聽資源進行導入是教師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學《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與避防》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視聽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常見的地震、洪水、龍卷風、臺風等自然災害來臨時的真實視頻作為課堂導入的主要內容。視聽資源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可怕,以及人在自然災害中的弱小。同時,通過視聽資源,學生也能了解到,當人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總能發現人性的善良,消防員、武警、特種兵在自然災害的第一線挽救生命,還有的人通過捐獻物資等方式支援一線。通過視聽資源,可以潛移默化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家國情懷以及集體榮譽感,將德育與智育緊密結合。
三、教學過程中合理融入視聽資源,發揮其最佳作用
視聽資源具有較強的感觀沖擊力,能夠活躍班級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如何將視聽資源合理地運用于教學過程之中,也是教師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按需選擇的原則,合理地選擇并使用視聽資源,選擇具有較強時效性和針對性的視聽資源為主。在播放過程中,不僅僅是簡單用多媒體播放,讓學生自己看,更應該將知識點與視頻資源相互融合,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選擇在知識點講解過后,通過視頻的方式鞏固知識。例如,在教學《區域差異與因地制宜》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問一問學生南北方在自然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都有哪些差異。通過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讓學生知道在長江的上中下游都有一定的區域差異,應對區域差異需要因地制宜;接著,教師可采用視頻的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差異,以便鞏固學生對“區域差異與因地制宜”的理解。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先放一個相關的視頻作為過渡再講解知識,便于引發學生的興趣,深化理解。如,在教學《上海大都市的輻射功能》一課時,有的學生對上海可能有一些了解,也有的學生可能不太了解,知道上海被稱為“魔都”,但不知道這個稱號的原因。此時,教師就可在《航拍中國》介紹“上海”的視頻中截取與教材內容最適合的一小部分作為課堂內容,能夠有效地幫助教師解決教學問題,讓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上海對于周邊地區的影響與輻射功能。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一個視頻,通過暫停回放等方式,將視頻貫穿整節地理課堂,在暫停時對知識進行補充和講解,及時解決學生對課堂知識難以理解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把控視聽資源的數量以及時長,不要出現視頻過多占用有限課堂時間,限制教師講解以及學生思考的問題。視頻的時長最多不要超過三分鐘,過長的視頻并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還會削弱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難以掌握視頻的重點,也會占據過多的課堂教學時間,不利于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綜上所述,地理視聽資源總體可以分為可直接利用的視聽資源以及需要經過加工使用的視聽資源。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這一載體,與高中地理教學相結合,視聽資源的運用能夠將科學、人文、藝術等多元素相融合,集聲音、顏色、動靜于一體,彌補靜態教材的缺陷,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同時,視聽資源的運用也解決了目前高中地理教學難以實現讓學生親自去觀察和體驗自然環境變化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和想象。此外,視聽資源的運用也培養了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為今后的地理知識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時鄭華 單位:山東省實驗中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篇2
為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教師需要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使其能夠有更多的課外時間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同時,教師也要積極探索“增效”策略,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期間經常會遇到學生無法快速融入課堂活動、課堂氛圍不佳以及學生無法感受到所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等問題,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很難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對此,教師需要積極探索情境導入策略,從而保障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突破教學困境。
一、課堂教學中情境導入的作用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端,良好的課堂導入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情境導入教學法要求教師通過引入具體、生動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課堂活動之初就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這是當下廣受關注的一種課堂導入方法。這種導入方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教學活動開始階段,多數學生都無法快速脫離課間活動的放松狀態,容易出現學習效率不高的問題。而情境導入通過引入較強生活性、趣味性或新穎性的知識或信息,更好地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從而保障教學效果。第二,設置教學伏筆。情境導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教師需要針對教學內容選擇創設情境的素材和導入語言,從而在情境導入期間讓學生產生探索欲。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索欲,幫助其在逐一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探索教材中的知識,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第三,優化課堂氛圍。情境導入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平等、和諧的互動,加深師生對彼此的了解,并減少師生之間的距離感,為課堂教學期間師生的良好互動做鋪墊。同時,在情境中發現問題的方式也有助于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從而高效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情境導入策略
(一)巧用歌曲情境導入,活躍課堂氛圍
對于高中生而言,借助歌曲創設情境的方式,可以使其在優美的旋律中快速集中注意力,并產生深入探究歌曲內涵的意愿[1]。鑒于此,教師可以巧用歌曲創設情境。為提升歌曲情境導入的效果,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查找其他教育工作者改編的與地理知識相關的歌曲,也可以自己改編歌詞并尋求音樂教師的幫助,錄制與新課知識緊密相關的音頻。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歌曲的輔助下平復課間活動后的躁動情緒,沉浸在地理導入情景中,并在跟唱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湘教版必修第一冊“地球的宇宙環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請音樂教師或具備良好音樂素養的學生協助錄制歌曲,對歌曲《我的歌聲里》進行改編,在其中引入“美麗的銀河,多么微小”“在那八大行星中”“一個月球”等歌詞,巧妙地將“太陽系與地月系”“銀河系與河外星系”相關知識融入歌曲中。在創設導入情境期間,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或導學案展示改編后的歌詞,指導學生跟唱,并理解歌曲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分析歌詞內涵。在學生分析歌詞期間,教師也要積極開展師生互動,對樂于分享自己對歌詞見解的學生肯定和鼓勵,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教師要向學生指出,想要更好地梳理歌詞內涵,需要細致解讀教材中的文字,從而將教材中的關鍵信息與歌詞對應。以上通過科學改編歌曲并借助歌曲開展情境導入活動,可以更好地發揮課前導入的作用,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可以自然地融入地理課堂學習中,且教師可以借助歌詞深入講解教材中的內容,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二)巧用詩詞情境導入,陶冶學生情操
詩詞中蘊含著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美學元素,既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又有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詩詞簡潔的語言中蘊含大量的信息,教師借助詩詞創設課堂導入情境,可以使學生在鑒賞語言美的過程中融入情境,思考導入問題。以湘教版必修第一冊“水循環”的教學為例,講解本課知識前,教師可以引入李白的作品《將進酒》片段,請學生重點分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詩,學生可以通過討論理解其中的含義。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請學生回答“流到海里的黃河水真的不會再回來嗎?”這一問題,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當學生得出不同答案時,教師要請持不同觀點的學生簡要闡述自己的想法。部分學生會回答“水往低處流,流到海里后就不能再返回黃河了”,也有學生可能會回答“水可以從別的路徑回到黃河里”,教師要及時抓住時機,讓其分析海里的水通過什么路徑回到黃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提出需要借助地圖進行分析。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新課知識的探究中,使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以上在借助詩詞創設導入情境期間,學生可以產生通過細致閱讀教材闡述詩詞中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原理的意識,并內化新課重點知識,從而發揮課堂導入對教學質量提升的積極作用。
(三)巧用視頻情境導入,強化學生理解
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在課堂教學期間應用信息技術對學生學習效果的積極影響。教師可以制作導入視頻,借助視頻創設導入情境。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感受不同地域風光的獨特美感,強化其學習地理知識的動機,并在系統探究新課知識期間,結合視頻加深對新課內容的理解[2]。以湘教版必修第一冊“主要植被與自然環境”的教學為例。為幫助學生掌握森林、草原和荒漠的類型和特征,教師可以制作視頻,簡要介紹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相關信息,重點介紹其地理、氣候和野生植物資源的信息。視頻放映期間,學生可以在觀看林區內不同優美景色的同時,了解到主要植被類型及分布情況,進而了解森林、草原、苔原、草甸等不同類型自然植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請學生結合視頻內容自主進行總結,探究“什么是植被”“植被分為哪幾種”等問題。師生互動期間,學生雖然可以結合視頻內容簡要概括植被的定義和主要類型,但卻很難細致地描述不同類型植被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鼓勵其細致解讀教材,更加細致地對視頻內容進行分析。以上通過引入視頻開展情境導入,可以使學生在生動的視頻情境中直觀地感受到不同植被類型的差異,并產生探究不同類型植被特點的動機,進而從視頻觀看過渡到教材解讀環節。
(四)巧用漫畫情境導入,突出重點話題
很多漫畫都采取大膽、夸張、詼諧的創作手法,主題鮮明,寓意深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快速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激發其探究興趣。鑒于此,教師可以借助漫畫創設導入情境,讓學生在分析漫畫主題的過程中快速找出新課學習的重點。以湘教版必修第二冊“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的教學為例,為通過情境導入快速引入新課教學的重點,在開展課前導入活動期間,教師可以引入與環境問題相關的漫畫,如生活中關于焚燒秸稈、水資源污染、亂砍濫伐的現象。為獲取更好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入多組漫畫,并鼓勵學生在分析漫畫的基礎上歸納環境問題的類型,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環境問題的概念。在教師和漫畫情境的輔助下,學生將環境問題劃分為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破壞問題和自然資源衰竭問題等,并探索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這樣,學生可以從漫畫情境出發,不斷發散思維,探索生活中可能會導致環境問題的行為。如在解讀大氣污染相關漫畫時,學生可以聯想到焚燒秸稈、汽車排放尾氣、工業污染等現象。此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簡要梳理課前導入環節中探究的知識,這樣學生可以明確本課學習的重點,并有所側重地進行探究和思考。以上借助漫畫開展課前情境導入活動,學生可以快速明確新課學習重點,并能夠結合漫畫細節探索問題的成因,從而降低新課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難度。
(五)巧用案例情境導入,有效聯系生活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每一位教師都應重視的工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導入環節,巧妙借助與新課知識相關的案例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感受所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并在探索生活現象或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地理審美情趣、愛國情感、全球意識以及環保意識等多方面的提升。教師可以借助教材中的案例、新聞報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件等作為導入案例,從而創設導入情境[3]。以湘教版選擇性必修三“自然保護區與生態安全”的教學為例,講解新課知識前,教師可以引入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成立的相關信息,借助這一案例創設導入情境,學生可以詳細了解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特征,并意識到當時三江源地區湖泊萎縮、濕地退化等問題給當地人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教師也要講解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建立的意義,豐富案例內涵,提升案例引入的效果。完成案例分享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思考,分析自然保護區的內涵、意義等,進而使學生在導入環節中感受本課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并結合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獨立思考與自然保護區、生態安全相關的知識。而教師可以學生的思考成果為切入點,開展本課的教學工作,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本課知識的探究環節中。以上通過借助生活案例創設導入情境,引入新課知識,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意義,體會生態安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并結合導入案例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強化保護環境的意識,保障新課的教學效果。綜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學期間,教師要積極探索高效的課前導入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設計情境導入活動,從而活躍課堂氛圍,陶冶學生情操,強化學生對導入內容的理解,高效引入重點知識,并搭建新課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橋梁,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信心,保障課堂教學的質量。
作者:王雪霞 單位:甘肅省永靖中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篇3
素質教育理念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地理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積極引入課堂提問策略,幫助學生深人思考、探究地理知識,實現地理課堂活動的動態化,讓教師與學生在互動、溝通中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在高中地理課堂提問策略的運用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提問的開放性、有效性、趣味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真正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一、高中地理課堂提問的意義
1.調動學生積極性
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教師一般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主導學生的學習思想、學習行為,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地理課堂教學效率較低。通過課堂提問,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討論觀點,與教師溝通交流,形成自我認知,在參與感強烈的學習活動中,不斷開闊思維、調動積極性。同時,課堂氛圍也變得輕松、愉快,更加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2.打破教學局限性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僅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學生學習到的也只是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缺少與現實生產生活的聯系,學生的地理知識面狹窄,地理學習效果一般[1]。同時,教師缺乏對學生真實學習想法、觀點的重視,在課堂活動中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與溝通,課堂教學缺乏針對性、目的性。通過課堂提問,教師能夠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素材、課外知識融合起來,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在討論中獲得學生的學習反饋,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
3.培養學生思維品質
教師通過課堂提問,能夠引導學生深人理解相關內容,在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能力。同時,隨著對課堂問題的思考與解答,學生的思維變得更為嚴謹、全面,思考方式、解題思路不斷豐富,為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奠定了基礎。
二、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提問策略
1.結合實際,展開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講解理論知識、傳授學科技能,更要鍛煉學生的學科思維和實踐能力。教師要認識課堂提問的必要性,把課堂提問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導向,引導學生在提問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課堂提問,巧妙抓住提問契機,借助提問讓學生更為專注地投入課堂活動[2]。教師要先明確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對相關內容的掌握情況,以此確定提問的難度與層次。教師首先針對基礎知識展開提問,之后再深層次探究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知識。例如,在講解“城市與城市化”時,教師對相關概念解讀后,拋出問題“分析近30年城市建設中出現的具體變化”,引導學生從教育、住房、就業、交通、城市污染等方面,結合已學知識和自己身邊發生的變化進行思考,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有目的性地閱讀、搜集相關資料,從而實現課內知識與課外拓展的結合,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對相關資料整理分析之后,學生各抒己見,最后對自己和他人的回答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問題和不足,課后補充完善。
2.明確目的,巧妙提問
提問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借助提問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真正實現提問的作用與功能。要想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需要有目的地展開提問,以此突出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3]。例如,在講解“行星地球”時,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提出“生命體要想存活在地球上,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條件?”“宇宙非常大,地球在什么位置?”“太陽對地球產生了哪些影響?”“觀看《流浪地球》之后,同學們對地球又產生了哪些新的認知呢?”等問題,這些循序漸進的課堂提問,能夠讓學生更為全面地掌握知識,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教師在開展課堂提問前,要先設定一個完整、規范的教學計劃,尤其對提問的內容、方式、目的和衍生出的新問題等,進行全面斟酌,保證師生之間的互動處于可控范圍,更好地引領學生探究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思考和學習習慣。
3.融入生活,真實提問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學科,教師要結合生活素材開展課堂提問,讓學生感知學習地理知識的實用性,通過融合生活中熟悉的素材,鍛煉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提高學習質量。教師要盡可能地選擇一些具有啟發性、思維性的生活化地理素材,引領學生明確學習思路,從中真正有所啟發與收獲,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4]。例如,在講解“綠色食品知多少”時,教師可結合生活中學生較為熟悉的綠色食品展開課堂提問,如“綠色食品是什么?”“成為綠色食品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綠色食品對于人們的健康能夠產生哪些積極作用?”這些問題既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啟發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又如,在講解“熱力環流”時,教師拋出問題“為注意所選素材是否具有典型性,即要所選案例中蘊含的地理現象或地理事實能夠承載課程內容中的地理原理與地理規律。此外,教師在進行鄉土地理資源開發時要尤其注重滲透德育教育,即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即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有效遷移,從鄉土地理素材中的特殊地理現象或地理事實,延伸到一般的地理原理或地理規律中。讓學生基于地理視角,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從而實現學以致用。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相對熟悉和具有常識性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增加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助力學生的未來發展。
三、結語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課堂提問的重視,通過課堂提問實現課內知識、課外知識的融合,讓學生在全面、深入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其學科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生活化,真正實現課堂提問的功能與價值,幫助學生梳理學習思路,培養良好的思考與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璐璐,董玉芝,趙春子.基于S-T分析法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分析:以延邊州公開課“流域的綜合開發”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19(3):26-28_
[2]王苗,史春云.核心素養下基于GIS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設計:以“徐州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19(4):34-36.
[3]王玉芹.影視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農業的區位選擇”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下半月),2020(1):4649.
[4]夏宏華,張娟.淺議地理問題情境創設的基本原則、教學策略及其方法[J].咸寧學院學報,2011,31(3)99-101.A
作者:黃靜 單位:浙江省義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