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內工業設計現狀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工業設計水平代表了一個國家制造業的水平,同時在上下游相關產業中產生巨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的工業設計產業規模逐漸壯大,工業設計技術、產品和理念逐漸滲透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與社會產品需求的緊密度越來越高;各類制造業企業都希望通過工業設計的理念和技術,開發出更多的優質產品,開拓市場、實現盈利;而從消費角度來說,消費者希望得到更豐富的產品來美化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由此可見,工業設計已經逐漸脫離了抽象的概念,轉化為一種實際應用層面的設計思想。
1我國工業設計的現狀問題分析
1.1基礎薄弱
客觀地說,我國在工業設計方面的起步晚、基礎差,嚴重缺乏理論指導,在工業設計體系的構建上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才開始出現工業設計的雛形,截至目前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這也是造成我國制造業中核心技術欠缺的原因。由于基礎薄弱的原因,我國在工業設計教育、應用、研究等方面容易發生概念混淆的情況,進一步導致國家針對這一行業的建設存在政策偏差,目前國內存在很多的工業設計研究機構,但真正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卻很少。例如在國內高校中引進的工業設計專業,由于人才出口較窄,導致很多高校人才缺乏用武之地。
1.2重視不足
重視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歸結為政府方面。一些大型、高科技含量的工業設計項目往往得到很大的政策、財政扶持,目的是為了解決當前急需的產品需要,但對于整個市場的良性發展缺乏認識,也缺乏必要的支持渠道。這就造成了我國在工業設計全民運動方面的緩慢現狀,在各個層面的發展極不平衡。
1.3應用脫節
從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制度分析,針對高新技術研究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研究而研究”,尤其是在工業設計方面,國內也存在很多優秀的人才和優秀的方案,但大多是初級階段,證明了科技應用的可行性,但與應用之間沒有形成必然的聯系。
1.4缺乏特色
工業設計往往成為人們對一個國家的認知標準。如德國在工業設計方面的嚴謹性、日本在工業設計方面的經濟性、美國在工業設計方面的創新性等等??v觀我國的工業設計,一致在世界潮流之后跟隨和模仿,缺乏自身的特色,這也是才造成缺乏特色產品的原因。我國的整體工業設計力量還很薄弱,但在發展上也存在自身的優勢,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制造”需要不斷地改善現有的發展模式,摒棄抄襲和模仿的弊病,利用自身龐大的市場創新工業設計的體系。
2我國工業設計中解決問題對策
2.1加大市場化投入和扶持
國內在工業設計方面的重點政策扶持和財政投入,往往集中在高薪技術方面,如航空航天、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等。而工業設計作為一個影響我國基礎經濟的內容,卻只在小眾范圍內實現了投入和扶持,這明顯是不足的;在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方面,逐漸放棄專項對接,從整個市場角度出發,完善工業設計的經濟實現機制,激發整個市場的生產熱情,提高創新能力,縮短工業設計研究與產品生產之間的距離。
2.2完善人才培養和人才應用機制
當前我國在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方面主要通過學校教育,而一個社會的整體工業設計水平提高,是離不開實踐應用的。同時,人才培養的目的是應用,而當前我國在工業設計人才的出口方面還有待調整,“有行無市”的現象必須進行整治。逐漸放寬人才培養和人才應用機制,引入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
2.3健全工業設計體制的創新性
我國傳統的“工業設計”理念中,工業設計是理論研究的需要,是個人智慧的體現,與企業生產中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而這種落后的體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必然遭到淘汰,同時在逐漸開放的經濟環境面前,創新性是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工業設計體制的創新性,就是要立足于市場需要,注重團隊合作,以消費需求為中心,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平衡。在融入更多因素的前提下,工業設計也發展成一個集體性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先進思想,如針對綠色設計理念的運用。
2.4加強中國特色的建設
我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但不是一個“制造業強國”,尤其是隨著近年來信息技術、數碼技術的發展,在大部分現代化工業設計層面,我國企業大部分是從事代工生產,卻與核心技術無緣,更不用說“中國特色元素”的融入。從長遠來看,我國的工業設計必須加強自身特色的發展,這樣才能形成品牌化,得到高附加值的回報。中國元素不能是簡單的設計,而是要從功能、理念方面去綜合考慮。
作者:張夢妮 王一名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