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全域旅游下的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工業遺產是城市發展建設的重要見證,承擔著城市更新的經濟使命,而對于工業遺產的相關研究也具有非凡的意義。隨著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及發展,國家經濟發展得到大力提升,由此文章結合全域旅游的發展理論,針對吉林省工業遺產旅游資源進行開發與規劃。
關鍵詞:全域旅游;工業遺產;開發規劃
1全域旅游的背景及理論
1.1全域旅游的背景
對于全域旅游的探討始于2010年,大連市委將其作為指導城市發展的最高戰略,以期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擴張和政府推進,理論逐漸日趨成熟。隨后,厲新建、呂俊芳、石培華等人相繼發表相關研究,進一步明確全域旅游理論的部分細節。2017年國家旅游局進一步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全面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改革。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全面促進全域旅游的發展。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近些年來全域旅游理念成為熱點,受到各地政府的認同和重視,相繼與各地區特色結合并開展實踐。2019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共71個區縣市。2020年,繼續開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推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如下表所示。
1.2全域旅游的概念及特征
2016年2月,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全域旅游大有可為》一文中提出相關概念: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經過多年的摸索,全域旅游涵蓋了“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社會、全部門、全游客”八個層面的思想內涵。即,各行業積極融入,各部門共同管理,全城居民廣泛參與,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全部吸引物要素,為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產品,從而全面滿足游客全方位體驗的需求。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傳統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的轉型,突破傳統孤立的景點旅游單一模式,注重區域整體環境營造,打造旅游業與關聯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2吉林省工業遺產旅游資源概況
2.1歷史沿革
清末明初,為抵御外族侵略,清政府在吉林地區成立吉林機器局,為戰爭提供物資。但隨后,日俄逐漸入侵,修建并控制了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以及火車站等一系列配套設施,目的是將東北的資源運回本國,多種因素刺激下,近代民族工業開始萌芽。“九一八”事變后,日本瘋狂掠奪東北資源,設立相關機構,并對民族工業進行打壓,直至東北解放,吉林省工業受到重創,已大不如前。于是在“一五計劃”期間,政府對吉林省各城市進行了多項工程建設,包括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吉林三大化工廠等,奠定了吉林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稱號。而在“二五計劃”期間,即便國家發展緩慢,吉林省工業方面仍實現了很多的突破,促進了吉林地區的各方面發展。
2.2吉林省工業遺產全域旅游開發可行性
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吉林省對于工業遺產開展全域旅游有很好的先決條件。整體環境方面,吉林省地處東北地區腹地,北臨黑龍江省,南接遼寧省,西側與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接壤,東南部以圖們江、鴨綠江為界,與朝鮮隔江相望,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訊樞紐和商品集散地。交通設施方面,吉林省內各項交通基礎設施基本完備,構建了機場、高鐵、普通公路、河運、高速公路、輕軌、地鐵、公交等多類型的交通網絡。旅游資源方面,作為我國近代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吉林省工業遺產是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歷史物證,根據資料統計和實地調研了解到,吉林省范圍內存在著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和多樣化的工業類型,集中分布于長春和吉林兩個城市,依靠現代交通體系的便利,可以實現較高的可達性,在工業遺產保護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對未來的開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經過一系列的篩選,吉林省整理出較為重要的工業遺產有191處,分別歷經吉林省近代工業初創、日偽統治、“156工程”以及“二五計劃”等多個時期,主要集中于長春與吉林兩個城市,其中以機械加工制造業、民用輕工業以及電力工業這三類工業占比最大,有利于形成主題性旅游線路的開發,如圖1所示。
3工業遺產全域旅游空間網絡的規劃
吉林省內的工業遺產有很多種類型,大多數的工業遺產相互之間存在聯系,因此可將同一類型的工業遺產抑或是同一時期的工業遺產資源串聯起來進行開發,構建主題線路,形成網絡,有利于全域旅游的發展,如圖2所示。
3.1吉林省機械加工制造業旅游路線
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為實現工業化,在前蘇聯的援助下初步建立了機械工業體系,政府對吉林省各城市進行了多項工程建設,由北向南依次為白城市的白城市機床廠,長春市的九臺區鐵工廠,吉林市的吉林機器局、國營江北機械廠,四平市的聯合收割機廠,通化市的24通化電影機械廠等,如圖3所示。將吉林機器局、聯合收割機廠等重要節點作為目的地核心旅游區域進行開發,打造具有機械加工特色的旅游功能區,為游客提供相關特色旅游產品,完善吉林省相關旅游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并建立與工業遺產全域旅游相關的基礎數據庫,為游客出行提供便利。
3.2吉林省民用輕工業旅游路線
在我國的工業結構中,相較于重工業投資所占比,輕工業投資雖相對較小,但發展較快,吉林省內的民用輕工業遺產由北向南依次為吉林市的吉林市自來水公司,白城市的白城市造紙廠、白城市啤酒廠,長春市的偽新京南嶺凈水廠舊址,四平市的四平市鋼絲繩廠,延邊市的石峴八一造紙廠、延邊皮革廠等,如圖4所示。將偽新京南嶺凈水廠舊址、石峴八一造紙廠等重要節點作為目的地核心旅游區域進行開發,打造具有輕工業特色的旅游功能區,舉辦展覽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并提升公共軌道交通的旅游觀光服務功能,加強城市與景區之間交通設施建設。
3.3吉林省偽滿時期工業旅游路線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全面占領了東北地區,為掠奪資源,建立了一系列的會社和工廠等,由北到南依次為白城市的鎮西侵華日軍機場,舒蘭市的舒蘭礦務局,九臺市的滿洲陶瓷株式會社,長春市的滿洲中央銀行舊址、偽滿千早醫院,四平市的紡織廠、聯合收割機廠,吉林市的豐滿發電廠、滿洲大同洋灰水泥株式會社,遼源市的遼源煤礦,通化市的二道江發電廠以及延邊市東洋巴爾布株式會社造紙廠,如圖5所示。偽滿時期的工業遺產涉及多個城市,為縮短旅游時間,以長春市和吉林市作為核心城市,并將豐滿發電廠、東洋巴爾布株式會社造紙廠等重要節點作為目的地核心旅游區域進行開發,打造具有偽滿時期特色的旅游功能區,使工業遺產與旅游服務體系進行結合,以期提升城市形象。
3.4吉林省“二五計劃”工業遺產旅游路線
“二五”時期全國整體發展速度放緩,但東北地區仍成立了很多重要的企業和工廠,由北到南依次為松原市的扶余采油一廠、舒蘭市的舒蘭制藥廠、長春市的拖拉機廠、長春電影制片廠、吉林市的吉化油脂廠、江北糧油加工廠以及通化市的風動工具廠,如圖6所示。將長春電影制片廠、江北糧油加工廠等重要節點作為目的地核心旅游區域進行開發,打造具有“二五計劃”特色的旅游功能區,通過舉辦活動等方式,豐富城市旅游層次,提升城市形象及文化內涵。在保護工業遺產的同時,又可為吉林省增添了一項重要的全域旅游產品。
3.5吉林省中東鐵路旅游路線
中東鐵路整體呈“T”型排布,吉林段作為南部支線,鐵路經過德惠市、九臺市、長春市、公主嶺市、四平市,現存的工業遺產由北到南依次是德惠市的窯門站、東正教堂,九臺市的下九臺火車站,長春市的寬城子火車站,沙俄俱樂部、沙俄兵營、宿舍,公主嶺市的俄式工業建筑群,公主嶺站水源地泵房以及四平市的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四平機車修理庫,如圖7所示。針對寬城子火車站、下九臺火車站等重要節點作為目的地核心旅游區域進行開發,打造具有中東鐵路特色的旅游功能區,并建設相關配套設施。中東鐵路作為我國首條主線路,沿線的部分“歷史證物”保留至今,跨越多個城市,清晰地反映了當年的工業發展進程,應將其確立為吉林省的城市形象,以期吸引民眾前來旅游。
4結語
在全域旅游開發的視角下對工業遺產進行保護與開發的相關研究,在國內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結合吉林省的現狀和發展潛力,為工業遺產整體性保護,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以期我國工業遺產的研究會得到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愛民,桂橙林.全域旅游理論•方法•實踐[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6.
[2]厲新建,張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28(03):130-134.
[3]曾志宏.城市復興視野下的吉林省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7.
[4]王勃.全域旅游視野下的吉林省歷史建筑保護與開發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19.
作者:莫畏 吳瑀桐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